"春秋五霸"之秦穆公差点成了晋惠公姬夷吾的俘虏。 这事发生在秦穆公十五年,晋惠公六年,即公元前645年。 "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 ,秦穆公十四年,秦国发生灾情导致闹饥荒,向晋国请求借粮以渡过灾年。 "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 ,晋国大臣劝谏晋惠公,趁着秦国闹饥荒,出动大军攻打秦国或可建功立业。晋惠公听从了此建议,于是"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 "穆公发兵,使丕豹将,自往击之" ,秦穆公派兵应战,让丕豹为将军率领大军。而秦穆公也披挂上阵,亲自参战。 "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 ,九月壬戌日,秦晋双方在韩原交战。"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 ,晋惠公姬夷吾贪功冒进,甩下自己的部队独自向前冲锋。 此处"与秦争利" ,被广泛理解为晋惠公在战场上争抢财物。而七品草民认为晋惠公争取有利形势,或者说正面出击诱敌深入才是正解,毕竟当时晋军实力要远远强于秦军。 "还而马骘" ,晋惠公见诱敌之计得逞,所以调头折返,岂料战车深陷泥淖。 "穆公与麾下驰追之" ,秦穆公看到晋惠公的战车深陷泥淖,与部下纵马驱车奔着晋惠公而来。"不能得(俘虏,擒获)晋君,反为晋军所围" ,擒贼先擒王,秦穆公一味地追赶却不知跑得太快,还没有俘虏晋惠公,反而被前来救援晋惠公的晋军给包围了。 当时,晋国军事实力远远强于秦国,骊姬之乱及献公死后内乱仅是上层争权夺利。晋军见晋惠公战车陷泥中,必然蜂拥救援。从此来看,晋军机动能力确实迅猛。 "晋击穆公,穆公伤" ,晋军围攻秦穆公,秦穆公独木难支,很快受伤了。 战场形势变化仅在瞬息之间,秦穆公眼看就要成为晋军俘虏了。 然而,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形势再次逆转。 "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 ,三百多个破衣烂衫的人,凶神恶煞一般勇猛冲向晋军,一路刀砍斧剁,一路枪刺箭射,晋军包围圈被撕开。 "遂脱穆公而反生得晋君" ,秦穆公不仅得以脱险,晋惠公反而被活捉成了俘虏。 这三百多人是谁? 在岐山附近曾经偷偷宰杀秦穆公宝马良驹的"野人"。 "初,穆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 ,在《史记》中看到"初"字,就知道司马迁又要讲故事了,往事如烟,笔触延伸到很久很久以前…… 当初,秦穆公丢失了一匹良马,于是全国重金悬赏。那时候,马不仅是重要生产力,也是国家战斗力,比人金贵得多,偷马吃肉可是重罪。 春秋战国时代,马成为战争工具,甚至战马的数量,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强大程度,"千乘之国"就是说此。"马者,甲血之本,国之大用",马地位之高,是牛所不能相比的。 "吏逐得,欲法之" ,秦国官吏按线索寻找到岐山下,发现有三百多个"野人"聚集在一起吃马肉。查验一下,果然是秦穆公丢失的那匹良马。官吏捉拿了这三百多人,要依法严办。 "野人"相对于"国人"而言,并非指野蛮的人,而是乡野之人、乡下人。 秦穆公见马已经宰杀,杀人也没必要了,于是说道,"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 ,有道德之君不会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马肉不喝酒会伤害身体。 "乃皆赐酒而赦之" ,秦穆公不但没有处罚这三百多人,还赏赐给他们酒喝并赦免了他们。 秦穆公之所以这么做,并非法不责众,一国之君斩杀三百人根本不算事。司马迁用此彰显出秦穆公的可贵精神,凸显人的重要性。或许这是秦穆公能称霸诸侯的原因之一。当然,此前七品草民也分析过,或许这是百里奚辅佐的结果。 良马已死,法办已毫无意义。如果加强马匹看管也不至于走丢,与其法办吃马肉的人,不如责罚看管马匹的人。况且,如果不是饥饿难耐,谁也不敢触法犯罪。秦穆公把宽恕当成教育,不仅赦免无罪,还赏赐了酒。 "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 ,所以当秦国迎战晋国,这三百多个人奋勇争先要求追随出战。"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 ,在战场上,当"野人"发现秦穆公遭晋军包围,个个勇猛冲锋,争先死战,"以报食马之德" 。 一次宽恕换来了一次求生的机会。给予别人活路,也是给自己出路。 秦穆公付出了良马美酒,却赢得了三百多"野人"以命相报,誓死效忠。司马迁在此不仅表彰秦穆公善于笼络人心,而更多的应该是推崇得民心才是治国之根本。 秦穆公的仁德不仅施及秦国人民,还具有"国际"人道主义。《史记》中对此事记录详细,而且还与晋惠公形成了鲜明对比。 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穆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穆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奚,奚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支言,卒与之粟。——《史记·秦本纪》 这事发生在公元前648年,也就是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因为旱灾闹饥荒,向秦国请求借粮食,丕豹劝说秦穆公不要给,并且建议趁机讨伐晋国。 秦国借给晋国粮食在先,而晋国拒绝借粮在后,秦穆公与晋惠公高下立马可见。而且,晋惠公忘恩负义,竟然干起趁火打劫的勾当。 秦穆公更广泛地征求了大臣的意见,公孙支说:"丰收、歉收交替发生,不可以不给。"也就是说秦国也可能遇到类似的事情,不支援不符合人道主义。百里奚则说:"夷吾得罪了您,但是晋国百姓没有什么罪过。" 秦穆公听从了公孙支和百里奚的建议给晋支援粮食。 "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 ,从秦国国都雍到晋国国都绛,水陆运输粮食的队伍浩浩荡荡。当然,这一路传播了秦穆公浩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笼络人心的仁德。 丕豹劝谏以及任命为将军体现了秦穆公用人策略。 丕豹本是晋国大夫丕郑的儿子。丕郑帮助姬夷吾登基成为晋君,而后却被怀疑而遭杀害。丕豹带着仇恨逃到了秦国,一直伺机复仇。丕豹的经历有点像伍子胥。 丕豹逃到秦国,而非其他齐、楚等等,也证明秦穆公得民心能用人。秦穆公虽然没有听从丕豹的劝谏,但是"不听,而阴用豹" ,不听归不听私下里仍重用丕豹。 晋惠公姬夷吾是在秦穆公的护送下回晋成功继位,"使百里奚将兵送夷吾" 。 姬夷吾寻求秦国帮助返晋继位,此前曾许诺秦穆公若成功继位割地给秦国。然而,晋惠公继位之后却"背约不与河西城" ,由此"得罪于君" 。即使如此,秦穆公仍然借粮给晋国以应对百姓饥荒。 转眼到了秦穆公十四年,秦国又遭遇天灾闹饥荒,于是秦国向晋国请求输借粮食。晋国大臣虢射建议趁机出兵讨伐秦国。虢射的说法与丕豹的说法何其相似,秦穆公没有听从,但晋惠公却听了,所以才有了公元前645年的秦晋韩原之战。 晋惠公被俘虏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而这天意便是人心向背。 当然,晋国也不是所有大臣都主张攻打秦国,庆郑就提出不同意见,只不过晋惠公并未采纳而已。相比之下,晋惠公与秦穆公高下分明。 秦穆公低成本笼络人心,司马迁罗列不少事例。 百里奚原本是陪嫁的媵臣、俘虏,秦穆公仅仅是传闻听说其贤能,便想方设法,不惜"重金"将逃走的百里奚"赎"回来。而这所谓的"重金"不过是区区五张黑公羊的皮。 经过面试,秦穆公发现才能卓著而"大悦",不因百里奚出身卑贱,大胆起用,"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 五张羊皮换来了一个治国大臣,成本何其低廉。然而,还有比羊皮更低廉的,就是秦穆公的几滴眼泪收拢人心。 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国派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然而,三位将军还未到郑国,就被郑国牛贩子弦高吓退。秦军无奈选择撤军,在撤退路上顺手将晋国边境的滑邑灭掉了。 晋襄公正披麻戴孝处于热孝期,晋文公重耳年前刚故去。晋襄公来不及脱下孝服,带兵出击秦军。在崤山设下埋,全歼秦军无一人漏网,并俘虏了三位将军。 晋文公夫人(秦国公主)替三位秦国将军求情后,晋襄公释放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惨痛的失败让秦穆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史记·秦本纪》 当三位败将从晋归来,秦穆公穿起素服在城外迎接,对着三人哭道:"朕因为不听百里奚、蹇叔的话,使你们三人受辱,你们有什么罪呢?你们应该一心一意的雪耻,不要荒怠!" 秦穆公不仅主动向三位将军承认错误,而且又恢复了三人从前的官职,待他们更加优厚。如此,换来了三位将军的忠心耿耿,所以秦穆公三十六年,秦国战胜了晋国,得以雪耻复仇。 此时,晋国实力远远强于秦国,以小攻大以弱胜强简直不可思议,况且晋文公已称霸诸侯。 综合以上种种,秦穆公笼络人心确实有一套。像百里奚、蹇叔、由余等等,为秦国崛起以及助力秦穆公称霸诸侯居功至伟。 但是,秦穆公备受诟病的便是"从死"(活人殉葬)制度,秦穆公死后带走了七十七人"从死",其中包括奄息、仲行、针虎三位"良臣",也正是因此阻碍了秦国东征的步伐。 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史记·秦本纪》 秦穆公开疆拓土,增加属国,在东方征服了晋国,在西方称霸了西戎,但是他没有成为诸侯的盟主,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他死了置百姓于不顾,还带走良臣为自己殉葬。古代有德行的帝王逝世尚且遗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而他没有做到这些,更何况还夺走百姓所同情的好人、良臣呢?由此可以断定秦国不可能再东进了。 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判。 秦国人毫不掩饰对秦穆公拿活人殉葬的痛恨,所以讽刺诗歌《黄鸟》能够广泛流传。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