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46年3月,一架国民党飞机撞毁在了岱山半山腰上,戴笠因而丧生。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起事故,可背地里人们普遍觉得戴笠之死另有隐情。 有人说是他功高震主,被蒋介石抛弃; 也有人说是马汉三设计陷害,买通刘玉珠,在他座机下放了炸弹。 直到1988年,蒋经国离世,一老妇临终所写的回忆录才"道破天机",不过却始终无人敢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 、凶名赫赫,虎头蛇尾 戴笠的人生十分短暂,年过不惑便因事故丧生,但他短暂的人生也十分传奇,只用了短短十来年,他就已经家喻户晓,留下满贯恶名。 戴笠的传奇故事,从1930年的"十人团"开启,亦或者说叫"国民党调查通讯小组",算是一次尝试。 随后,十人团逐渐朝力行社、复兴社演变,最终才有了臭名昭著的军统,可以说,戴笠当时的地位约莫相当于封建王朝里的东厂或西厂头目。 实际上,军统的工作内容也和两厂十分相似,无非是内部监督、外部暗杀以及信息搜查,其中对外影响最大的就是暗杀行动。 仅1933~1943这10年间,军统就暗杀了不计其数的著名人物。 比如说,1933年杀了汉奸张敬轩,1934年杀了军长吉鸿昌,1936年杀了王亚樵等等。 此外青帮头目张啸林、上海市长傅筱庵、天皇特使高月保、成都市长杨全宇…… 这些刺杀的人,有好有坏,因此也难以直接定性,不过戴笠凭此闯下了赫赫凶名。 原本以为此人在解放战争中,也会是我党的一大劲敌。 没想到他的故事竟然虎头蛇尾,1946年从青岛坐飞机赶赴南京时,竟意外失事去世了。 据说,当时飞机已经到达了目的地,只是碍于恶劣天气无法降落,上海亦是如此,以至于飞机只能转飞徐州。 结果就在飞机路过南京西郊岱山区域时,因意外坠毁,凶名赫赫的戴笠也就如此草率收场,沦为了一具枯骨。 "戴机撞毁于岱山,雨农惨死于雨中。" 这句话在当时流传很广,但并非所有人都相信这只是一场意外。 事后有人猜测,戴笠的飞机之所以会失事,是因为他功高盖主,遭到了蒋介石的抛弃; 也有人猜测是马汉三派人设计他,在飞机座位底下安了炸弹,甚至还有说是四大家族的人下手的。 一时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难下定论。 那么这些猜测究竟有何依据,事实又是否如人们所想呢?我们接下来就一一探究。 二 、戴笠去世前的蛛丝马迹 首先,是蒋介石猜忌戴笠,从而对他下手。 我们都知道,由于蒋介石喜欢搞"对立平衡"那一套,所以国民党内部充满了勾心斗角,尤其是军统。 这个组织刚刚成立的时候,人数尚不足千。 可是随着不断发展,等到戴笠去世的时候,已经有了数万人的规模,算上外围势力人数可能达到数十万。 而戴笠的野心也随着组织的规模一同膨胀。 一开始的时候,蒋介石只想让戴笠负责情报以及暗杀工作,但是戴笠并不满足于此。 不仅先后将手插到了缉私总署、货物管理局,甚至还想主抓军政以及海军事务。 戴笠的这种行为,让蒋介石逐渐不满且生疑,最让蒋介石接受不了的是,戴笠居然和美国人有所勾结。 戴笠和美国人的"缘分",源于1941年的日军偷袭珍珠港。 据说在日军出发之前,戴笠就已经破获了相关情报,并且警告了美国相关人员,只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后来意外发生,美国人悔之晚矣,终于意识到了戴笠的能力,美国总统甚至提出要亲自见一见他。 此后,戴笠也就负责起了中美合作事宜,比如说主抓中美合作所。 但这些都不算什么,关键在戴笠争夺警政部长的位置失败后,妄图借助美国人势力成为海军司令。 这让蒋介石非常恼火,猜忌更甚。 更不用说,就在戴笠遭遇事故之前,他还口吻强硬的给蒋介石发了份电报,电报中写道: "我侍君以忠,待君以诚,何至于逼迫致此,以至于手足相残?" 表面上虽是诉苦,隐约间却可见威胁之意,难怪蒋介石收到电报后,用手杖敲击桌子,愤怒了几小时。 情绪稍稍平息之后,蒋介石召见了宣铁吾,给他安排了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或许就和戴笠出事有牵扯。 其次,也有部分人认为戴笠是被马汉三杀人灭口,用炸弹炸死的。 抗战胜利后,川岛芳子等间谍被逮捕,戴笠前去审讯,没想到竟从她口中得知了两个惊天秘密! 其一,北平站站长马汉三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人俘虏,为了保全性命,他居然选择叛变,吐露了他知道的所有情报。 第二,马汉山贪婪作祟,居然暗自扣下了,原本要献给蒋介石的九龙宝剑。 这两件事一旦曝光,马汉三的下场将不言而喻,而戴笠当时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却佯装不知,准备秋后算账。 可马汉三也看出了端倪,为了继续在国民党混下去,马汉三赫然选择杀人灭口,在飞机上安装炸弹,营造出了飞机意外坠毁的假象。 1948年,指控马汉三暗杀戴笠的机密文件,甚至被递到了蒋介石的桌上,由此可见,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最后,还有一些可信度不高的猜测,比如说是四大家族之一暗杀了戴笠。 因为戴笠也是丧心病狂,在飞机失事之前,甚至不顾宋美龄警告,多次部署过暗杀宋庆龄的行动,被宋美龄以及宋家迁怒也是情理之中。 如今,距离戴笠遭遇事故已经过去了70多年,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也无从探寻。 不过,其实就在1988年蒋经国去世之后,曾经有一个叫做陈华的女特工站出来,交代过戴笠死亡的"真相"。 只不过大家基本都不相信,这又是怎么回事? 三 、来自"枕边人"的供述 这个陈华也不简单,不仅经历复杂,而且还跟戴笠有着抹不开的牵扯。 由于家中贫困,她13岁就被卖到了妓院,好在第二年她就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贵人,杨虎。 陈华年纪虽小,心思却玲珑,不仅说服杨虎替她赎身,而且还成了他的三姨太。 后来通过杨虎,陈华认识了戴笠,与杨虎分居后成为了戴笠的得力助手和情人。 像刘戈青、李福等人,都是经过陈华说服,才加入到戴笠手下的。 此外,就连孙科、汪精卫等人的情况,都一度由陈华负责监视,也难怪戴笠会说: "我今日能有此势力,华妹当占一半功劳!" 由于两人关系亲近,陈华自然也了解戴笠许多不为人知的心思。 比如说1946年3月去北平之前,戴笠感觉到蒋介石开始猜忌他时,就曾说过: "若是老头子要解散军统,不需要我了,我就自己去死。" 陈华当时就大吃一惊,心中有了不好的预感。 果然不久后就得知,前去给戴笠接机的人没能接到人,陈华当时就脱口而出: "坏了,飞机摔掉了!" 在场众人听到这话,无不目瞪口呆,因为这等于是在未找到飞机残骸的情况下,就断定戴笠已死。 眼见大家不相信自己,陈华并没有多说,只是默默离开了。 直到后来戴笠飞机失事的消息传出后,众人才回想起了那天陈华的话,惊疑不定。 实际上,陈华之所以如此笃定,不仅仅是因为戴笠说了那样的话,还因为戴笠的遗骸被发现时,仍旧保持一个持枪射击的手势。 在陈华看来,飞机之所以会坠毁,是因为戴笠枪杀了飞行员。 也就是说,戴笠之死并非是因为他人的阴谋,而是因为他自己的选择。 在此后40多年里,陈华并没有就这件事多谈,直到蒋家父子全部离世后,才写回忆录道出了事情始末。 不过,即便陈华的观点是说得通的,外人也普遍不大相信戴笠的死会是自杀。 一来,蒋介石当时的态度不至于让戴笠感到绝望。 当时蒋介石之所以想要取消军统,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内部文官有这方面的呼声,而且国共谈判也提出了要取消特务政治。 但当时还有一个"第二方案",那就是"化整为零",把军统拆解到内政部、军令部以及司法部。 既然事情还有回旋余地,戴笠自然会尽力争取,而不是选择自杀。 二来,根据另一名与戴笠有着亲密关系的女士"李丽"所说,戴笠从青岛前往上海,主要是为了跟她见面,因为当时她已经怀上了戴笠的孩子。 关于这部分内容,在李丽撰写的《误我风月三十年》中,有清晰的介绍,从这个角度看,戴笠之死就更不可能是自杀了。 四 、兔死狗烹,树倒猢狲散 不过针对自己的死,戴笠也早有预料,他曾经就和沈醉说过: "未来我若不死在共产党手里,也会死在委员长手里。" 那么看起来八面威风的"特工之王",究竟为何会落得如此惨淡地步呢? 前面也提到,从1930年开始,戴笠逐步得到蒋介石信重,不过他真正步入权力核心,还是在"西安事变"后。 当时,蒋介石因坚持内战而被扣在了西安,宋美龄,宋子文等人前去营救,而随行的人中,正有戴笠。 当时蒋介石一看到戴笠,就斥责道:"你来干什么?" 戴笠并未回答,反而嚎啕大哭,许久后才坦言道: "见到委员长安全,我才放心,即使是被训斥,也倍感高兴。" 戴笠的"忠诚"让蒋介石大为感动,这才有了后来戴笠军统之王的威风。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薄情寡义的蒋介石来说一向是"有用朝前,没用朝后"、"任人唯亲,寡恩善妒"。 抗战结束后军统即将解体,不管是否安置戴笠,他对蒋介石来说都没太大用了,这时候他被冷落和抛弃也是情理之中的。 再说,戴笠参与过那么多隐秘事件,知道蒋介石和国民党的一众机密,自然对自己的下场也有所料及。 事实上也是如此,戴笠死后,蒋介石让毛人凤安排一个大特务去搜寻戴笠的尸体。 由于当时可能要到部分解放区上空去寻找,所以当毛人凤询问谁愿意去的时候,现场一片死寂,根本没有人敢站出来。 到最后,还是沈醉顾及昔日情分,主动请缨,此事才算没有走向最尴尬的境地。 至于戴笠昔日的那群追随者与情妇,在戴笠出事后,也都迅速转向了新的靠山,投向了毛人凤麾下。 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当年的国民政府已经彻底从内部腐化了,各级官员贪腐、内斗不断,军统成员也不例外。 戴笠在创立军统的时候,虽然有意运用中国传统忠义观,号召大家"团结一致,以德相报",但这也只能算是喊喊口号。 毕竟戴笠本人就是混混起家,在管理军统的同时也是坏事做尽,堪称负面表率。 有这样的领导,军统内部自然也是乌烟瘴气一片。 唯一值得一提的,或许就是陈华、李丽等人对戴笠的情分了。 在戴笠去世多年后,她们仍旧愿意回忆往事,出书记录,这或许能证明她们有几分真心。 不过,这分真心里肯定也夹杂着抹不去的利益关系。 就像戴笠之死,究竟受谁所害或自杀已经难以探究一样,他们彼此的感情纠葛也已经成为了解不开的故事。 希望大家都能以戴笠的故事来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选择正确的道路,不要因一己私欲误入歧途,否则行差踏错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