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市唯一血液制品生产商卫光生物(002880)公告称收购安康回天单采血浆站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安康回天)80%股权,作价2280万元。 引发金融棒棒糖兴趣的是大众几乎很少接触的"单采血浆站"。 01
普及:"单采血浆站"不是"血站" 对大多数不经常献血的人来说,分不清"献血站"和"单采血浆站",甚至轻易混为一谈,但两者其实存在本质区别。 "血站"大家接触相对较多,尤其在省会西安,平日里在大街经常遇到"无偿献血站",这里不再赘述。 "单采血浆站"则不一样,很多人甚至都没见过。不同于"献血站"采集"全血",血浆站只能从事采集血浆,供应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制作白蛋白血液制品。 ▲图:血制品产业链 接下来看看具体区别。 1:设置主体:"血站"一般由地方政府设立;"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设置,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这是最本质的,也是区分两者的最大逻辑。 2:主体性质:"血站"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血浆站"则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完全具备商业性。 3:设置区域:"血站"可以在直辖市、省会等城市,所以常在西安街头遇到;但"血浆站"一般设在县级及以下地区,不得与"血站"设置在同一县行政区划内。所以糖豆们几乎见不到实属正常,这次被收购的安康回天,在白水和富平有两个浆站,前者还在县城,后者则"进村了",地址是到贤镇庄镇村。 4:采集方法:"血站"采集的是全血;但"血浆站"采集之后,会使用离心机从血液中分离出血浆成分,并将血细胞回输给献浆者。 5:血液用途:"血站"只能供应给临床使用;"血浆站"只能作为原料提供给生产企业。 6:回报补贴:"血站"献血会有证书,"血浆站"则有几百元不等的误工费交通费等。 ▲图:在单采血浆站采集血浆 就安康回天,简单补充下单采血浆站历史政策背景。 2006年《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发布,卫生部门与单采血浆站脱钩,县级不再设置单采血浆站,原隶属于县级卫生部门的血浆站转制,被卖给血液制品企业。 这次被收购的安康回天前身就是成立于1998年的原安康单采血浆站,曾是安康市疾控中心下属科室,后在这一背景下顺利改制,被收购之前唯一股东是自然人夏玉珍。 02
安康:嫁于70亿龙头"卫光生物" 作为深圳市唯一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2017年上市的卫光生物市值68.29亿元(截至2月6日收盘),近年来财务表现较为稳健。 但2022年整体不尽人意。三季度总营收4.11亿元,同比下降33.29%,究其原因,公告称主要是因为疫情影响及产能提升技术改造等因素所致。 受疫情影响是行业普遍现象。广发证券在研报《医药生物行业:短期需求端受疫情扰动 后续有望逐渐恢复》提到,2022 年第三季度,血制品上市公司收入增长季度环比放缓,全国多地疫情散发影响了终端需求,后续有望逐渐恢复正常。 ▲图:卫光生物历年三季报表现 基于这一预期,卫光生物收购安康回天这一动作顺理成章。当然,还有以下5点原因: 1:扩张动能足:去年9月公司定增获受理,募资11.5亿元,包括投建800吨/年血液制品智能工厂,旨在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占率。在此背景下,前端必须扩大"血浆"供给。 2:现有站量少:据报道,截至2021年6月末,卫光生物仅拥有8个单采血浆站,处于行业最低水平,也是唯一一家"站量"低于10家的企业。比对之下,全国2021年单采血浆站共287个,龙头天坛生物在营单采血浆站(含分站)数量超50家。 3:新设政策严:血制品行业壁垒高监管严,2001年后就不再新批血制品生产企业,血浆站设立难度自然也不小,需经省市县三级审批,最新出台的《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2021年版)》又进一步提升标准要求。而卫光生物上次是在2018年,获得海南万宁卫光单采血浆站建设批文,此后未再新获。 4:审批重龙头:在疫情影响减退,血制品终端需求恢复抬升背景下,尽管多地相继起草新增浆站规划,新设单采血浆站也在加快,但大趋势是向天坛生物(1809吨)、华兰生物等年采浆量超1000吨的龙头倾斜的,比如华兰生物(002007)仅去年就获批7家。卫光生物2021年的采浆量是450吨。 5:市场前景广: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中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68亿元增长至2022年408亿元,一路扩大。而未来仍有广阔前景,因为随着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国内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血液制品临床需求将不断增加。据Grifols公司预测,中国公共卫生花费预计会由2020年的9300亿美元上升到2030年的2.87万亿美元。 03
三原:宝莱特也在"北上扫货" 安康回天选择出售,财务表现不佳是一大原因,2021年和2022年前8个月,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5.52万元和-34.58万元,呈连续亏损状态。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回天"二字给了金融棒棒糖一个提示。 如果糖豆还有印象,我们曾刊文《北京天坛:收购陕西"惟一"血液公司》,这"惟一"就是西安回天血液制品公司(下称西安回天),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分别亏损1.34、0.23亿元。 巧合的是,被北京天坛生物收购的西安回天,名中也有"回天"二字。查询资料发现,安康回天就给西安回天对口供应原料血浆,两家曾属于上下游关系。 但在那次收购及增资完成后,北京天坛生物持有西安回天63.69%股权,后者现已更名为国药集团西安生物制药公司。这就意味着下游西安回天被收购后,间接导致上游安康回天"殊途同归"。 在金融棒棒糖持续观察中,其实不止两家"回天"公司,在受疫情冲击的医疗行业细分领域,还有其他上市公司"抄底"陕西资产。 譬如去年"北上扫货"的宝莱特(300246),这位广东"买主"花了650万元,收购陕西赋生持有的三原富生医疗器械公司(下称三原富生)51%的股权,后者是西北第一家血液透析浓缩物(水剂和粉剂)的生产厂家,拥有血液透析浓缩液产品的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与被收购两家"回天"公司一样,三原富生也出现亏损,2021年和2022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140万元和-18.6万元。 回顾下这场交易。 被收购之前,2015年9月成立的三原富生,由陕西赋生和吉林富生分别持股49%和51%,后者由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海悦在2004年1月创立。2022年10月吉林富生彻底退出,把51%股权转让给陕西赋生,但很快不到两个月,陕西赋生就将接手的股权转让给宝莱特,后者实现控股。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是,原始股东希望借助宝莱特的资源扩大产线,丰富产品,以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但同时亦可见证沿海资本的敏锐度和执行力。 这三个案例中,陕西资产表现两大特征。一是稀缺性,"惟一"的西安回天,"高门槛"资质审批的安康回天,以及"第一家"三原富生;二是处于"低谷期",均连续两年出现不同程度亏损。 "买主"的特征也很明显。一是体量大,都是上市公司属于领域内头部;二是眼光准,都选择在亏损期出手,价格便宜,三是出手快,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迅速完成交易。 在金融棒棒糖看来,大型企业追求首位度已成定势,未来发生在陕西的并购案例或会持续增加,对此我们的建议是理性看待,因为对具体的"被并购"方来说,只要商业利益讲得通,加入"大个子"本身也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