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有三座县城,分别是安徽砀山县、河南夏邑县和河南永城县。在历史上,这三座县城分分合合,关系错综复杂,今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三座县城的前世今生。 安徽砀山县,名字来源于古芒砀山,素有世界梨都的美誉。但是,安徽砀山县境内没有芒砀山,却在河南永城境内,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最早的砀山县治(砀县)并不在今天的安徽砀山,而今天的河南夏邑本来也不在今天的位置。 宋国 砀邑 早在春秋时期,宋国在今河南永城市以北芒山镇附近置砀邑。战国时期,齐楚魏联手灭宋,砀邑归魏国所有。宋灭亡后,魏国置大宋郡,治于宋国故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含二十一县。公元前225年,秦国发兵灭魏,废大宋郡建制,置砀郡,仍位于睢阳(今河南商丘)。《水经注》记载:"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同时,原砀邑也改为砀县,治今河南永城市芒山镇,并在今河南永城市陈集镇刘寨村以南另置一县,称为芒县,在今河南永城市酂城镇置酂县。而今天的安徽砀山县在当时为下邑县,治所位于今砀山县城,今河南夏邑县在当时则称为栗县。 秦朝 砀郡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砀郡改梁国(国都今河南商丘市),砀县(今河南永城市芒山镇)和下邑县(今安徽砀山县)属梁国管辖。同时,置沛郡(治所位于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栗国(侯国,治今河南夏邑县)和芒县(今河南永城市陈集镇附近)属沛郡。西汉末年,王莽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今河南永城市芒山镇),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今安徽砀山县),改芒县为博治县(今河南永城市陈集镇附近),改栗国为成富县(今河南夏邑县)。 东汉 砀县、下邑县、临睢县位置图 东汉建立后,复砀郡建制,博治县改为临睢县(今河南永城市陈集镇附近),节砀县复为砀县(今河南永城市芒山镇),下治县复为下邑县(今安徽砀山县),废成富县。西晋时期,废临睢县,废砀县,并入下邑县。刘宋时期,再次恢复砀县建制。北魏年间,下邑县从今砀山县迁至原栗县县地(今河南夏邑县)。同时,废酂县建制。北齐时期,再废砀县,置安阳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下邑县的整体建制得到完整保存,后来迁址原栗县,其他如砀县和临睢县(原芒县)或废弃或撤销,均发生了较大改变。 隋唐时期,砀山县等地 到了隋朝初年,复置酂县。同时,废安阳县,置砀山县(今河南永城市芒山镇)。到了大业六年(610年),又在今天河南永城市西城区置永城县,这是永城建县之始。而原砀山县城(今芒山镇)也划归永城,砀山县治所迁至今安徽砀山县城东。至唐代,永城县移治马甫城,归亳州管辖,砀山县属宋州。五代十国时期,砀山县曾短暂升为辉州。北宋时期,砀山县(今安徽砀山县)属单州辖地,永城县属亳州。金代,升永城县为永州,改下邑为夏邑,皆治原址。砀山县(今安徽砀山县城以东)属永州管辖。后来因黄河南流,夺淮入海,洪水泛滥,砀山县城被冲毁,迁治所至芒砀山以南保安镇(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 宋金时期,砀山县附近示意图 到了元代,砀山县又迁回今安徽砀山县。至元二年(1336),砀山县被废,并入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单县)。第二年,又恢复砀山县建制,先后属东平路,济宁路管辖。明清时期,砀山县建制基本未发生太大改变。嘉靖四十一年(1562),因黄河洪水泛滥,再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安徽砀山县砀城镇小神集)。嘉靖四十四年(1565),复旧治(今安徽砀山县毛李庄附近)。万历年间,砀山县治又迁至秦家堂(今安徽砀山县砀城镇)。清代,砀山县归徐州府管辖。元明清时期,永州降为永城县,建制基本未变,属归德府辖制。 清朝 砀山县附近示意图 民国时期,砀山县属江苏省管辖,永城县改名雪枫县。建国后,砀山县和永城县归宿县专区管辖。1952年,永城县划归河南,属商丘专区管辖,从此芒砀山彻底与砀山县脱离。1953年3月,砀山县划归徐州专区。1955年2月,砀山县划入安徽,归宿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959年3月,萧县与砀山县合并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当年年底,萧砀县撤销,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1971年,砀山县归宿州地区。1996年,永城县撤县设市,仍属商丘地区管辖。1998年,宿州撤地设市,砀山县归宿州至今。 今安徽砀山县,河南永城市,河南夏邑县位置图 总之,今天的安徽砀山县没有芒砀山,其实是因为历史上频繁的行政区划变迁导致的。具体来说,今安徽砀山县治以前是下邑县所在地,而下邑县迁到了栗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夏邑县附近。今河南永城市最早于隋朝建县,其辖区内包含了当年的砀县和芒县。砀县前身为砀邑,隋朝置砀山县。永城建县后,砀山县迁址原下邑。到了1952年,永城划归河南后,芒砀山才完全归属河南。 -END- 作者 读史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