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乌巢三国最精彩的夜袭战详解
自古以来,最难莫过于夜战。夜战之难,在于黑暗中看不清前后左右,如果点起火光照明,那么自己又会成为显眼的目标。故而,在现代化夜视器材问世以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军队实际上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都是非常忌惮夜间作战,害怕夜间作战的。
所以,古代凡是能打出一次成功的夜袭战,或者能粉碎敌军夜袭的,都是能名垂青史的大将。
三国官渡之战时,曹操出奇兵,下半夜行军、夜袭乌巢,一把大火将袁绍的粮草屯集地烧了个一干二净,从而彻底扭转了僵持不下的战局,使袁绍全军大败。
这是一次战争史上罕有的、最精彩的、又是最具高难度的夜间突袭作战。
由此,以下两个问题探讨一番,是很有意思的。
一:袁绍的屯粮地被烧了,但是他的主力作战部队并未受损,兵力仍然十倍于曹操。为什么一旦粮草被烧,河北大军就立即溃败了呢?
二:古代打一场夜袭战的难度有多高?
历史的精彩之处,就全在这些细节之中。
首先,乌巢粮草被烧,对袁绍的大军来说,这是一个极其致命的打击!
这就应了"自古打仗都是打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几句话,这是兵家要诀。
如果一支军队的粮道不通、后勤断绝,那么就算它是百战强军,只要一顿吃不饱,营中士卒就会人心惶惶、大众惊恐,这在兵法上叫作:三军夺气。
这个情况一出现,仗就再没法打下去了,除了立即撤军,别无选择。而在敌前撤军,就一定会受到敌军的趁势追击,然后十之八九会发生全军崩溃的局面。
所以,粮草断绝是兵法上最头等的兵家大忌。
而历代名将深谙此理,如何在战争中保护自己的粮道、和怎样断掉对方的粮道,这二件都是统军将帅的头等大事。
连环画里的粮道破袭战
这就要讲一讲古代战争中的大战役展开方式了。大将阵前单挑以决两军胜负的事,只是演义戏说,真实历史上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军会战,首先是双方大军各据地形筑好营寨,据险扼守、先形成对峙。
所谓奇谋妙计,只体现在战略战术上,而在行军、宿营、交战等具体部署上,都得"结硬寨、打死仗"。
打仗和打斗原理相同,无非先防后攻。好比两位拳手打斗,一定得先抱好拳架,做好防守、然后才能进攻。不抱架无防守就贸然攻击的,必定挨打。
对峙形成之后,双方就得各自派出斥堠哨探,相互侦查对方的部署。比如敌军兵力分布详情,后勤辎重屯聚在哪儿,找出对方防御上的漏洞,并趁机攻击。
如果对方防御滴水不漏,没有漏洞怎么办?
那就继续对峙下去,并各自出奇兵袭扰,力争扰乱破坏对方防御,就看谁先出现部署上错误与漏洞。
这期间,双方战线上会出现大量的哨骑战、袭扰与反袭扰战,以及各自奇兵迂回,相互攻击对方的交通线,拦截对方的粮道等等规模不等的战斗。
由此有以下二条古代战争铁律:
(1)谁先出现部署错误,谁就先吃败仗。
(2)谁先成功切断对方粮道,谁就先打胜仗。
历史上这样的战例多的很。
比如西汉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就是以主力坚壁固守,与七国叛军对峙;然后,汉军出动精锐轻骑迂回到叛军大后方,烧其辎重,毁其桥梁、断其粮道交通。七国叛军见后方粮草没有按时运到,军心大乱,立即慌了神。便再也不敢打仗了,开始后撤。周亚夫趁势发动全军猛攻,一举大胜。
而曹操在官渡之战时,也是用了这个方法。
曹操以劣势兵力和袁绍的大军相持大半年,终于等到了获知敌军屯粮重地位置的那一日,便毫不犹豫的连夜破袭乌巢,烧毁敌军粮草,从而使袁绍大军发生了全面溃败。
先讲一讲袁绍兵力数倍于曹操,为何曹操能以劣势兵力与袁绍形成对峙之势?
那是因为曹操擅于抓住战机,出奇兵制胜,二战二捷、挫伤了袁绍大军的锐气,为自己创造了对峙的局面。
官渡之战时的曹、袁两军兵力对比如下。曹操总兵力不过三万,骑兵不过千余,军中铠甲也不足,整体实力远不如袁绍。袁绍有十万大军,骑兵过万,仅大铠(全身铁甲)就有万领,兵强马壮。
曹操的第一战。
袁绍兵分二路进攻,自己亲领大军取黎阳;另一路以沮授、淳于琼、颜良三将为偏师,围攻东郡白马。
针对袁绍的来势汹汹,曹操决定先吃掉他的一路偏师。
便用声东击西之策,以一部兵力渡河佯攻,作出要绕到袁绍后方的态势,成功迷惑了袁绍,使得袁绍抽调正在围攻白马的部队阻截。
然后,曹操亲率轻骑奔袭白马。曹军倍道兼行,逼近白马十里才被发现,颜良率部仓促前来阻击。曹军以张辽关羽为先登,抢先急攻,阵斩河北名将颜良,成功击破了这一路的袁绍偏师,解白马之围。
首战告捷,曹军虽然兵少,却士气大振,将士们更坚定了敢于以寡击众的必胜信心。
连环画里的关羽斩颜良
曹操的第二战。
敌军兵多势众,白马难守,解围之后,曹操以全军掩护白马民众撤离。
这就又很有意思了,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迁移民众?
古代战争,争得就是人口与土地,而人口数量才是实力的关键。把人口迁走了,敌人抢到土地也没用。这就叫"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而袁绍岂能容得曹操大摇大摆的迁走人口?
于是,又一河北名将文丑,与当时依附袁绍的刘备二人,率骁骑五六千,追击正在迁移人口的曹军。
史书记载:曹军其时,骑兵只有六百,而袁绍一次就出动六千骑,实力对比之悬殊,显而易见。
然而曹操就是用六百骑击溃了这六千骑!
针对河北骑兵多乌丸杂胡突骑,虽然骁勇却缺乏纪律约束的特点。
曹操先选一有利于居高冲击的地形,命领六百骑兵休息待命,蓄养马力。
而后命令部队,将军中辎重与迁移百姓的财帛沿途一路撒满于地。紧追而来的文丑骑兵部队见了满地财帛,顿时就乱七八糟的哄抢成了一团,部队秩序大乱,领军的文丑与刘备根本无法阻止。
由此可见,袁绍与曹操比,二人在治军上差得还是太远了。
古代打仗,如果在敌前部伍秩序大乱,阵列不成,那就是要命的!
曹操率蓄势已久的六百骑,从高坡上急驰而下,"轰隆"一声,就像尖刀一样直捅进了文丑的六千骑兵大军当中,以有制之精骑,攻击乱成一团的乱兵,势如砍瓜切菜,河北骑兵一下就崩溃了。乱战之中,阵斩文丑,再次大破敌军。
就这样,二战二胜,还俘虏了不少骑兵兵员,并缴获了大量战马。
而河北两大名将颜良、文丑,接连军覆身亡,给了袁绍大军极大的震憾,严重挫伤了河北兵将们的士气。
实际上,袁绍兵力虽然仍呈压倒性优势,但其麾下诸军的攻击积极性实际已经被打掉了。
这就是曹操能以劣势兵力,与数倍于己的袁绍大军形成对峙局面的重要原因。
艰难的对峙。
当两军对峙之势形成后,双方就展开了前哨小股兵力接触战、营垒攻防战、粮道袭扰战等等。
这才是古代战争中大战役的标准展开方式。
袁绍的大军阵脚站稳之后,十余万众,连营几十里。其之装备精良、甲坚兵利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其间,曹操数次出兵与之正面交战,都占不到明显便宜,便扼守要道,筑起了防线,主力坚壁不出。
营垒攻防战。
袁绍麾军攻击曹军营寨,奈何曹军把营垒工事筑成了铜墙铁壁,坚如磐石。
袁绍屡攻不克。便利用人多势众优势,抵近曹营,先在曹营外堆起来一座座土山,然后在山上筑敌楼,并用大盾挂在楼外,号为楼橹。又调集弓弩手在楼橹内居高临下,俯射曹营。每次攻击,都是千弩竞发、矢如暴雨,射得曹军苦不堪言。
曹军当然不甘被动挨打。便也在营内筑土成山,由将军于禁率兵督守,在高处与袁绍军拼命对射。
河北弓弩手数倍于曹军,而曹军兵力不足的劣势尽现。两军对射,曹军明显不敌,大落了下风。
曹营时刻处于敌军箭雨控制下,士卒于营内行走,皆要高举盾牌,大众恐惧之心,与日俱增。
如何摧毁敌军土山上的楼橹与弓弩手,已经事关曹军安危存亡的大事了。
曹操调随军工匠,紧急制作霹雳车(投石车),抛射石砲轰击袁军的土山。最终石砲战胜了弓弩,不数摧毁了袁绍军所筑的楼橹,河北弓手再不敢上土山射击,由此解除了对曹营的威胁。
但是,河北军让石砲轰下了土山之后。一看从高处攻击不成,就把主意打到了地下,便掘起了地道,欲以穴地之法而攻曹营。
曹军对策,便是在营内又掘起一道深沟长堑,切断了地道,又粉碎了袁绍的图谋。
地道战与反地道战,在中国古代城池营寨攻防中是常有的事。
挖长壕反地道战。
粮道战。
营垒攻防战的同时,双方战线后方上的粮道袭扰战也在不停地发生着。
袁绍的河北大军优势,就是骑兵众多,于是轻骑四出,不断抄袭曹军粮道。
而在对粮道维护上,曹操显然是远胜于袁绍的!
曹军在几次受袭之后,便有了反袭扰对策。
曹军减少了运粮次数,但扩大了运粮队规模,每次向前方运粮时,皆以千乘粮车结为一部出动,分成十路纵队并行前进,每一路百辆车,与护卫兵马配合结成防御方阵状态行军。
这样,一有敌情,便以粮车为城,护卫兵士强弓劲弩攒射,使敌军游骑根本不敢接近,从而维护了粮道安全。
反观袁绍对粮道的防护,周密程度就远不及曹军。曹操派遣曹仁、徐晃、史涣等将,各自率部四出截击袁绍大军粮道,屡有斩获,先后焚毁河北粮车数千辆,一次次沉重打击了袁绍军的士气。
火烧乌巢的前夜。
《三国志.诸葛亮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操以三四万的兵力,抵御着袁绍十余万大军的进攻,并成功稳住了防线。然而曹军兵力紧张,总体实力不足,始终是个大问题。
袁氏四世三公,使袁绍的名望远胜曹操。
而袁氏门生遍布天下州郡,而天下人大多以为,曹操在这场战争中是必败的。
兖州汝南等地,已多有世族和官吏暗中降袁,对曹操的命令开始阴奉阳违。这又让曹军前线的后勤补给日益吃力,这是曹操在官渡大战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从建安五年二月白马解围开始,曹军已经在前线连续作战九个月。由于兵少,部队频繁出动,士卒已显疲惫。
就在火烧乌巢的前夜,曹操亲领的中军大营里,可战之兵已不满万人,而且带伤者已十之二三。更要命的是,后勤供应开始不足,军中仅余粮已撑不过二三日,形势对曹军已经非常不利!
而这样的危急局面下,曹操为什么仍然要决定继续要撑下去?
就是因为对面的袁绍虽然兵精粮足,但是袁绍其人性格多谋少断,部下虽然人才济济,却又派系林立,各自争风。
曹操认为:袁氏集团有内部不团结因素存在,聚十万人的大军屯于前线,时间一长,必定会出现部署上的破绽漏洞。
危机危机,危急之时,曹操苦等的破敌机遇,还真的突然就来了。
袁绍在战役关键之时,用"战后将治罪"的言辞严厉训斥了掌握着军中机密的许攸,这种轻重不分的暴躁,促使了许攸连夜叛逃,并把河北大军的屯粮重地位置出卖给了曹操。
许攸来投时,河北大军的粮草屯聚在乌巢,这个消息让曹操意识到,一击制胜良机已到。大喜之下,为了表示对许攸的感谢,竟然屈尊下拜了。
古代打一场夜袭战的难度有多大?
优秀的军事统帅决不会错失良机!
曹操决定,立即选锋,挑选精锐步骑五千,亲自率领连夜奔袭乌巢。
然而与演义里的夜战场面张口就来不同,真实的古代战争,是很少有人敢于在夜间行军,发动夜间突袭的!
因为士兵在漆黑中走着走着,就会迷失方向,会产生恐惧,恐惧会传染,然后发生夜惊、营啸这种迅速导致全军崩溃的恶性事件。
所以夜间行军作战,在近现代时,仍是兵家大忌,何况古代!
而屯粮重地,必然处于敌军后方。所以曹军这次夜袭,五千人规模部队须穿过袁绍大军的防线,其难度有二。
其一:如何穿越敌军重兵云集的防线?
大部队想不知不觉穿过防线,是绝不可能的。但是许攸的叛逃,等于有了带路党,就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然而,风险仍存!
万一中途败露,那么区区五千兵力,就算全是精兵,在野外被敌重兵围攻下,士气军心就会因为行动的失败而立即垮掉,结局必定全军覆没。
其二:抵达后,如果不能迅速攻克乌巢怎么办?
乌巢作为屯粮重地,哪怕处于后方,守军也上万。
曹军步行连夜远来,以毫无兵力优势的疲惫之卒攻击一倍于己、又据营寨固守之敌。就算偷袭,那也是最难打的恶仗。
如果达不成攻击突然性,不能迅速攻入敌营,那么敌人援军很快就会到了。
这样,就陷入了孤军顿兵于坚城下、又腹背受敌,被两面夹击的兵家绝境,结局也是全军覆没。
然而曹操决心下定,部队完成战前准备,上半夜休息,后半夜出发。夜袭乌巢这一仗,这是曹操军事生涯中最为大胆,也是最为孤注一掷的冒险行动。乌巢激战。
夜袭部队带足了火箭等纵火器械,士卒每人都额外携带了柴禾干草一束,全军打上袁绍军中的旗号,衔枚疾行,沿途竟然顺利的穿过了河北军防线,没有被发觉。可见任何胜利都不是偶然的,曹操与袁绍二人的治军能力、两军综合素质对比,已经高下立判了。
与演义中乌巢守将淳于琼喝得烂醉,守军惊慌失措、不堪一击的场面不同。驻守乌巢的淳于琼并没有醉酒,他麾下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弱。
曹军的乌巢破袭战,是实实在在的一场硬仗!
经过了半夜长途行军的曹军,在天将亮时到达乌巢。然而尚未展开攻击,就被淳于琼发现了。
如果淳于琼立即飞骑通报袁绍,并谨守营寨。那么曹军轻兵远来,实际是很难攻破一座有重兵防御之坚固营垒的!
而淳于琼犯了一个大错!
他欺曹操兵少,竟率部出营,列阵寨外,要用野战歼灭曹军。
这时候,统帅曹操已身先士卒、不顾安危了,曹军全体早已置生死于度外。
两军交战,曹军士卒拼死突击,人人以一当十,淳于琼不敌败退,撤入营垒试图固守。
淳于琼这一败,就把他麾下部队的士气给败掉了,反之却更激发了曹军的勇气斗志。
于是曹军趁势继续猛攻营垒,千弓齐发,把火箭一片片的直泼入敌营内纵火。
乌巢火光和隆隆的战鼓声,惊动四野。
袁绍的部署。
当袁绍得知曹操亲率兵马袭乌巢,他不调集优势兵力围歼曹操这支孤军,竟然还把兵马分成了二路。
袁绍认为乌巢守兵数量倍于曹军,不致有失,所以只派遣了一部骑兵支援乌巢。
却命令张郃高览等大将,率主力重兵往袭力量已空虚的曹军大营。还颇为自得的说:彼袭我乌巢,我抄他营寨,让彼无所归。
袁绍这一步,真是一个天大昏招!
后人读史书,怎么也想不明白,袁绍为什不集中主力围歼孤军深入的曹操。莫非是颜良文丑接连被阵斩,使袁绍内心恐曹,在避免与曹操亲领的精兵死战?
实际这真是有可能的。
曹操与袁绍,二人同为洛阳权贵子弟,乃自幼一起玩大的发小,曹操非常了解袁绍的性格,评之曰:"色厉而胆薄。"
看起来,这个评语是颇有道理的!
乌巢离袁绍大营约四十里,当河北援军前锋将扺达乌巢时,此刻曹军尚未攻下乌巢,还在激战之中。由此也可知,淳于琼等乌巢守军,并非演义中所描述的草包。
曹军斥堠来报,敌军来援骑兵将近。
这时的曹军,连夜行军、战斗,一刻不停,还即将面临腹背受敌的最险态势。
左右诸将非常忧虑,纷纷急请曹操分兵阻援。
曹操的决断是:集中力量继续猛攻乌巢。并怒斥曰:"不要再报敌情,等敌军锋刃将触我后背时,再来相告。"
主帅有敢死之志,将士自然有死战之勇。
曹军诸将奋发,争先搏战。讨寇校尉乐进,先登破寨,攻入营垒,斩杀淳于琼。
至此,全军涌入乌巢,大举纵火,尽焚袁军的存粮。
浓烟大火冲天升起,预告着乌巢已破!
瞬息之间,战场态势扭转了。粮草被焚,这给袁绍大军带来了极大恐慌,使河北诸军将士,人人失色。
于是,包括正在围攻曹军大营的名将张郃等,也知大势已去,竟直接在战场上向曹军投降了。
这样的局面下,袁绍的仗就打不下去了,就得撤军了。
然而袁绍要撤回河,中途还隔着黄河,岂是那么好撤的。曹军的乘胜追击,近十万河北大军就在黄河边全盘崩溃了。
火烧乌巢是官渡大时最关键的的一仗。
而曹操在这一战中的"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相持阶段,咬牙硬挺,坚守不动。一旦破敌时机已到,就立即出击,敢于打夜战,敢于破釜沉舟。
这份决断,是袁绍万万不如的!
而曹操在全面胜利后,又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追破河北大军后,曹军缴获了一大堆袁绍军中的机密文书,其中包括了大量曹操方人员偷偷写给袁绍的效忠信件。
这些暗中给袁绍写信的人,惊恐是难于避免的。
而曹操却说:就算我自己,战前也没有十足把握能击败袁绍,何况他人乎?
于是,曹下令,将这些暗中向敌输诚的文书,一把火当众烧了个干净,以示不追究此事。
这样的气度与胸怀,真不愧为三国第一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