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殖民者的华侨政策 明清时期,柬埔寨华侨是如何推动柬埔寨经济发展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虽都在发展,但各国发展并不平衡,法国的经济逐渐被美国、德国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赶上,其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外逐渐丧失。且在当时,法国与德国爆发了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战争,战争以法国的割地赔款告终。受国内外政治困境及自身殖民利益的驱动,法国进一步确定了向东拓展势力的方针,将扩张目标放在了中南半岛。 法国以宗教为先锋,以武装侵略为支撑,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于1858年侵占越南并设立西贡总督,接着将侵略步伐迈向柬埔寨。一方面,柬埔寨居于越南与暹罗之间,战略地位重要,法国占领柬埔寨以进一步稳固其在中南半岛的殖民统治,从而与英国争夺殖民利益。 另一方面,法国妄想以东南亚殖民地为支点,以进一步侵占中国西南地区,增加其殖民利益。 在法国的步步筹划下,法国于1863年占领柬埔寨,以武力挟持及政治欺骗为手段与柬埔寨王室签订了《法柬条约》,宣布法国为柬埔寨的保护国,《法柬条约》中规定:"柬埔寨由法国保护;法国将任命一名法国官员为领事,驻扎在柬埔寨国王朝廷,听命于西贡总督;他国如派领事进驻柬埔寨,须经法柬双方同意。 如商人持有西贡当局的护照,从外国运载货物入柬埔寨,不得征收关税。"此后,法国打着"保护"的名义掠夺柬埔寨资源。法国攫取柬埔寨的资源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柬埔寨人口有限且技术落后,法国人便将目光放在了华侨身上。 华侨移居柬埔寨已有上百年时间,他们在与柬埔寨民众相处的过程中已融入当地,与当地联系密切,其在文化、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均对柬埔寨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华侨善于经商且勤劳能干,并拥有一定的技术与资本,在综合考量华侨的现实条件和潜在力量下,华侨成为柬埔寨招揽的完美对象,于是法国采取了一系列招揽华侨的政策。 1865年,西贡总督"实行入境华侨享受免税优待的鼓励移民政策",华侨只需要加入某一地方帮会便可以留在柬埔寨,此政策为华侨前往柬埔寨打开了通道,越来越多华侨涌入柬埔寨。综上所述,华侨移往柬埔寨是多种原因相交汇的结果,中国国内生存环境恶劣,人地矛盾尖锐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 国内战乱及政府政策的转变成为沿海人口向外迁移的客观因素。 柬埔寨本身的吸引力及地缘、血缘的牵引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柬迁移;国际背景下法国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要,进一步刺激了人口流动。总之,在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明清时期华侨迁移柬埔寨的浪潮。但明清时期各阶段不同,移民缘由的侧重点也不同。 明朝前中期华侨形态主要为华商,移民缘由主要为经济缘由,华商在中柬两国间进行商业贸易,商业贸易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人员的流动。明末清初,国内由于新旧朝代更替,战争频发,民众此时期移居柬埔寨主要受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并在当地形成华侨社区。 清朝前中期华侨继续前往柬埔寨,受侨居地同乡亲缘及地缘的影响最为明显,柬埔寨华侨社会进一步扩大。 清后期华侨的主要形态为华工,华工主要受国际移民浪潮和西方殖民掠夺的影响而移居柬埔寨。 明清时期柬埔寨华侨取得的成就 华侨移居柬埔寨的历史历经千年,长期的移民交流中华侨与柬埔寨民众相处融洽,在各方面均取得成就,但因为身份问题,华侨的政治参与度不高,这主要与明清时期朝贡体系的影响有关,"朝贡体系以经济和文化互动为根本内容,华商在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也主要从事经济和文化交流,这决定了华商与中国之间的有限互动必然具有明显的非政治性。" 法国以"保护国"名义在柬埔寨建立"条约体制"后,华侨的政治参与在法国的管控下仍然有限,未在华侨生活中占主体, 因而,华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及文化交流方面。 明清时期华侨与当地民众相互交融,两者共同促进柬埔寨华侨社会的发展。华侨是柬埔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柬埔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柬取得了重要成就。华侨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华侨成为促进柬埔寨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另一方面是华侨成为推动中柬经贸往来的重要媒介。 推动柬埔寨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柬埔寨为传统的农业国家,在中南半岛各国的争夺及法国的压迫下,柬埔寨的农业、工业等各方面发展落后。华侨的到来虽难以使柬埔寨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们分布于柬埔寨的大街小巷,从事各行各业,以自己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推动柬埔寨经济的发展,为柬埔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柬埔寨经济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耕作方式落后,种植的粮食作物为稻米,落后的生产方式下稻米的产量有限。 华侨移民到柬埔寨后,很多人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辛苦劳作,开垦土地,挖掘农业发展潜力。鄚玖就曾大力发展河仙的农业,河仙"地近赤道,天气炎热,禾一岁数稔",河仙距离赤道较近,气候炎热,树木繁茂,稻谷一年三熟。 此种气候条件下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河仙由于境内多山与河流,土地荒芜,尚未开垦,致使农业可耕种面积少,农业发展落后。且由于当地"中间巨渍江涵,而为河仙之汤池",造成河仙内部排水不畅,为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障碍。鄚玖抵达河仙后,将河仙的土地分给人民,并购买农具分发给农民,大片土地经过开垦后变为农耕区。 鄚玖还根据河仙山河的走势,修建水利工程,对田地加以灌溉,大片土地成为肥沃的良田。鄚玖来河仙不仅带来了同乡家眷等人口资源,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华侨使用传统的粪便堆肥,提高土壤的肥力,进而增加产量。 这对于当时"土地经营规模很小,产量很低,便于增加产量的灌溉工程稀缺"的柬埔寨来说,农业已有很大进步。 除了种植稻米外,华侨还种植蔬菜,养殖禽畜。十九世纪中叶,潮州人经营的菜园区范围不断扩大,向金边市场供应了大量的豆芽、芥兰、鸡鸭、蛋类等食物,满足了金边区市场的食物需要。柬埔寨的经济作物主要为胡椒,随着华侨到柬埔寨,中国先进的胡椒生产技艺传播到柬埔寨。 "18世纪中叶,鄚氏家族引进的海南移民从贸易转向胡椒种植",虽然高棉人从吴哥时代起就会采集野生胡椒,但胡椒种植需要投入巨额的成本并进行精细的劳作,这使得高棉人难以长期深耕于胡椒业,华侨便逐渐转向胡椒业经营。 在华侨的精心经营下,种植园的面积越来越大,柬埔寨的胡椒业发展起来。 海南种植园主还从海南雇佣工人来柬埔寨从事胡椒种植,"由于是在华侨的精心指导下进行种植的,所以其方式是中国式的,在田畦上插枝、压枝、除草、灌水、施肥、培土等",随着华侨对胡椒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广,胡椒种植技术在柬埔寨传播开来,胡椒成为整个法国时期柬埔寨最宝贵的出口产品。 柬埔寨手工业落后,尚未发展起来,难以满足民众所需。河仙银矿资源丰富,多分布于真森山,真森山植被繁茂,树木林立,仍为原始状态,交通不便,人力未足,真腊王朝还尚未开发,"银矿出于河仙镇真森山,其苗甚旺,尚在封固,朝廷未事开铸"。 鄚氏家族到柬埔寨后,开发银矿,并用其铸造货币,流通于市场。 清朝中后期,华侨还为了适应当地环境所需,创立了一些工业产地,发展柬埔寨的工业,"创立的工业,以制糖业、织造、胶鞋、裂皮、洋烛、肥皂、陶瓷、粉丝与汽水等最著成就。"除此之外华侨还带来了冶铸技术、制盐技术及香料制作工艺,柬埔寨的工业逐渐初具雏形。 柬埔寨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渔业资源丰富,华侨到柬后经营渔业,开发渔业资源。河仙与海为邻,深海与浅滩交互相映,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地多"大鱼、海参、海鳖、玳瑁、蚌蛤、虾米、咸鱼、燕窝、海镜、象耳螺。" 鄚氏家族将丰富的物产资源作为交易的货物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 除河仙的渔业资源外,柬埔寨"其地所产为鱼、盐,每岁春夏之交必发洪水,一、二月间水始退,满地皆鱼,民收而贩之外埠,以敷一年食用。今粤人所食成鱼,盖多由金边国来者"。 总的来说,华侨捕捉鱼虾,于市场贩卖,不仅满足柬埔寨当地所需,还将部分渔业资源运至中国贩卖,满足中国民众的日常所需。华侨还从中国引进优良的鱼苗,引进四种潮汕著名的池松鱼、鲮、草、鲤四种鱼苗,以进一步促进柬埔寨渔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