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年画报春节特辑丨在历史中穿越四川遇见民国
行走四川,总会被许多具有民国时期特色的历史建筑吸引,比如以公馆著称的安仁古镇、位于成都市区的华西坝老建筑群、见证民国矿业发展史的芭沟古镇等。
这些建筑,如一部部波诡云谲的电影,从清朝末民国初演绎至今,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吸引着人们去游历、观赏、回味。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民国,在一座座老建筑群里,发现一个个渐行渐远的故事。
安仁:一部西蜀公馆的活历史
成都平原西部的安仁古镇,"取仁者安仁之意",其历史悠久,最早建于唐朝。然而谈起安仁古镇,人们总是首先想起民国公馆。安仁古镇现存有众多始建于清朝末民国初的公馆建筑,包括全国闻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庄园、全国最大且保存完好的中西合璧式的老公馆群落等,被誉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
四川有许多民国时期特色的历史建筑,吸引着人们去游历、回味。图为安仁古镇公馆建筑(罗晓鸣 摄)
现今的安仁古镇,总共保存有27 座公馆,包括刘氏祖居、刘文彩公馆、刘文成公馆、刘文昭公馆、陈月生公馆、高明轩公馆等。这些公馆,有的象征着公馆主人曾经的政治地位,有的象征着他们的财富地位。它们各具规模、风格和特色,或汇聚在一起,形成群落,或散落在川西林盘之间,静静矗立在成都平原。
刘氏庄园博物馆 (罗晓鸣 摄)
在这些公馆中,刘文彩公馆规模最大,总占地面积12306 平方米,建筑面积6571 平方米,共有27 个天井和205 间房屋。公馆建筑的细节中,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吉祥文化,比如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长寿的仙鹤以及象福禄的蝙蝠和鹿等。这些公馆中同时也融入了西式风格的元素,比如刘文辉公馆,主要由两个面积相等的独立三进院落组成,公馆的大门为欧洲哥特式风格。
刘氏庄园博物馆(王达军 摄)
除了独具特色的公馆,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群落——建川博物馆群落,也坐落于安仁古镇。如果说各个公馆以建筑的形式展现着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史,那么建川博物馆则是通过各类革命展物与文物,与各个公馆一起,展现着清朝末民国初的发展史。
老成都:从百年邮局到华西建筑群
在熙熙攘攘的成都街头,现代化的高楼建筑间,也藏着许多民国老建筑。与春熙路一街之隔,成都暑袜一街的老邮局,就是这样一处非去不可的建筑文化景点。
1896 年,中国海关税务局总办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经清廷批准,正式开办"大清邮政"。1901 年,赫德派遣汉口邮政局的杨开甲等人在成都筹备"大清邮局",并于当年12 月24 日正式营业,成为成都第一个官办邮局。
1933 年9 月20 日,一场大火将邮局烧毁,邮局暂迁成都的走马街和湖广会馆。1936 年3 月28 日,邮局新楼在烧毁的原址上得以重建,1937 年底建成,规模相比从前更大,具有防风、防火、防潮等功能。
邮局新楼由加拿大建筑师叶镕清设计,融入了西方建筑的风格,在当时可谓远近闻名。据说在当时的成都,只有华西坝的怀德堂、懋德堂、万德堂、赫斐院等建筑可以与其媲美。
怀德堂
怀德堂位于现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由美国人罗恩甫为纪念白槐氏所捐建,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弗列特·荣杜易亲自设计。这栋建筑始建于1915 年,建成于1919 年。它不仅融入了当时西方最时髦的贵族大学建筑风格,还借鉴了故宫建筑群和川西民居的特色,青砖黛瓦、雕梁画栋中展现着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完美结合。
懋德堂
与怀德堂呈对称分布的懋德堂,是成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于1916 年动工,1926 年完工。这是美国赖孟德氏为纪念其子而捐建的一栋大楼,现今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校史陈列馆。这栋大楼不仅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的中庭建筑,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第一座具有中心供暖设施的公共建筑。
万德堂
现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第六教学楼的万德堂,最早建成于1920 年,由美国浸礼会万德门夫妇捐建。1959 年,因成都市政规划建设"中轴线"人民南路,万德堂按照原样进行了搬迁重建。由于空间和地理位置等原因,现存的大楼只保留了与原来相似的主要建筑形式。
赫斐院
赫斐院是华西坝最高的一栋老建筑,于1920 年建成,是为纪念加拿大传教士赫斐秋而建,因此得名赫斐院。这栋楼最中间的方形塔楼,被人们称为华西坝上的"滕王阁"。1921年,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迁入赫斐院,该楼成为华西协合大学牙科楼。中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肇基于斯。薪火相传,辉煌百年。
如今,漫步于繁华都市,无论是暑袜一街的老邮局,还是华西坝的老建筑群,都用历经百年的建筑体,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包容和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成都华西坝老建筑群,展示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包容和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范进豪 摄)
芭沟:因矿业而生,因旅游而再生
在四川犍为县城西北30 千米处,隐藏着一座集英式风格、苏式民居、川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芭沟古镇。这座小镇,因1938 年四川省最早的中英合资煤矿——嘉阳煤矿——进驻而诞生。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从矿业文化,抑或是现在仍在旅游运营的蒸汽小火车来说,都是四川地区现今保存得最有特色的矿业古镇。
嘉阳小火车(曾继凯 摄)
嘉阳煤矿开办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纷纷涌进这里,又因煤矿是中英合资,各种英式民居逐渐出现在芭蕉沟,与本地的川西民居一起,形成一道相互独立又互为融合的风景线。20 世纪50 年代,随着苏联专家的到来,小镇上又建起了苏式建筑。自此,英式、苏式、川西民居三种建筑风格并存于芭蕉沟内,成为这座古镇的独特景观。
英式、苏式、川西民居三种建筑风格并存,成为芭沟古镇的独特景观(曾幼灵 摄)
如今的芭沟古镇,仍然是一个能让人联想到"桃花源"的地方。从历史、生活、建筑等诸多方面,全面展现着20 世纪30 年代至80 年代,那段丰富的工业遗迹和人文历史。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最让人期待的嘉阳小火车。这列火车,是现今中国唯一仍在运营的蒸汽式窄轨火车。现在,这列火车早已完成了自己的工业使命,全新投入到旅游行业,穿梭于山谷之间。
嘉阳小火车完成了自己的工业使命,全新投入到旅游行业(杨志刚 摄)
此外,四川还有许多具有民国风韵的建筑分散于各个区域。比如隐藏在成都市中心的李家钰兄弟宅楼,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小洋楼,红色木质窗框搭配着彩色玻璃窗,仿佛在时光中讲述着当年抗日英雄李家钰的壮烈故事。
再比如位于广安市武胜县的宝箴塞,始建于1911 年秋,是当地豪门段氏家族为躲避战乱而修建的一座族寨。整个寨子设计精巧,集生活起居、军事防御于一体,在当年是川东军事要塞。
广安武胜宝箴塞,是清末民国时期川东军事要塞(唐明 摄)
此外,还有成都锦门沉浸式民国小镇景区,以丝绸文化为核心主题,集文化、旅游、购物等于一体,让众多喜欢民国电影的游客朋友们流连忘返。
成都锦门沉浸式民国小镇景区,让众多喜欢民国电影的游客朋友流连忘返(罗晓鸣 摄)
无数民国时期的建筑
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
讲述着曾经的风雨和辉煌
也让现在的我们
沉浸于各种传奇故事之中
从历史、建筑、美学等方面
发现旅行的意义
文/ 朱玉霞
编辑/ 黄方力
本文摘自《四川画报》2023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