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24日,江苏一个工人女子偶然间捡到了一枚金印章,根据专家研究,这枚印章出自汉代,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虽然珍惜,却也没有到举国震惊的程度,这个发现很快就平息了下去。 可日本听说了这个消息,看到了照片上的金印之后,全国上下沸沸扬扬,纷纷希望能将金印借过来观摩研究一番。原来,这枚金印章竟然解开了日本一个争论超过200年的谜案。 01 偶然见到印章,竟是千年文物 陶秀华,江苏省邗江县的一个普通工人。1981年2月24日,她正与其他的社员一道在工地修路,到了中午,大家都在原地休息,陶秀华也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准备歇一会儿。 可看着刚刚被翻动的土地,陶秀华似乎被一道光给闪到了,她仔细一看,只见土里面竟然有一小点金色。陶秀华心脏怦怦直跳,她小心翻开泥土,竟然发现一块大拇指大小的金子,沉甸甸、冰凉凉。 陶秀华强忍住兴奋,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把泥土清洗干净,这才看出了它的真面目。这块金子分成两部分,下半部分是一座方台,上半部分是一只精致的乌龟。陶秀华翻到下面看,发现下面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古文字,便知道这是一枚印章,而且是古董印章。 陶秀华不认识这些字是什么,但是她也清楚,这枚印章的价值绝对很高。她先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丈夫,丈夫曾经帮考古队做过民工,有联系考古专家的途径,夫妻俩商量一番,决定寻求政府帮助。 当专家与警察赶到以后,对陶秀华拾金不昧、上交国家的行为充分给予了肯定,又拿出一笔奖金和一张奖状,将金印章收藏在了南京博物院。 此后,专家们对金印进行了考察与研究,终于确定了这枚金印章的来历。金印章重约100来克,底部刻有"广陵王玺","广陵"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因著名琴曲《广陵散》而为历代诗人传颂。 这枚金印章的制作时间大约是汉代,工艺手法也符合汉代特点,因此"广陵王"指的就是汉明帝同母兄弟刘荆。这刘荆本来是"山阳王",虽有才华,却十分刻薄无情,没被光武帝相中。 汉明帝即位后,刘荆三番两次要造反、谋逆,按照当朝例律早就该被斩首。汉明帝顾念同胞情谊,不忍心杀他,反而多次容忍、饶恕,最终在永平初年将他重新封为广陵王。 但是刘荆依然不死心,到了广陵还找巫师诅咒汉明帝,这下子众多大臣不乐意了,纷纷要求处死刘荆。最终刘荆自知没有什么好下场,干脆自尽了。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金龟印盛行于汉代,是汉朝皇帝喜欢给同姓王侯的赏赐,刘荆虽然为人处世不咋地,好歹也是个正经王爷,有一枚金龟印并不奇怪。 1981年4月,日本《中日新闻》社长加藤巳一郎率领"友好访华团"来我国访问,其中一个访问地点就在南京博物院。抵达之后,南京博物院负责人员专门给他们展示了新收藏的、由陶秀华夫妇捐献的"广陵王玺"。 当时加藤巳一郎带领的记者将这枚金印拍照、写成稿子发回日本,竟然引起了轩然大波。日本最大的几家报纸《朝日新闻》《北陆新闻》等争相转载,学界、民间也纷纷议论。 日本史学界称这枚金印为"一次伟大的发现",不少博物馆的馆长亲自写信希望可以借"广陵王玺"观摩一番。当时连我国的学者都不太明白,为什么这枚金印在日本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对我国来说,"广陵王玺"虽然珍贵,却也不是孤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土了属于王后、侯爷、王爷和文帝的印玺。但是在日本,仅发现过一次类似的金印,而且争议不断。 1784年2月23日,日本一个叫甚卫兵的普通农民在福冈东郊志贺岛上开拓水路,竟然从泥土里挖出来一枚金印。这枚金印底座与"广陵王玺"高度相似,但上面的神兽却不是一只龟,而是一条盘踞的蛇,印面则是几个古汉字。 甚卫兵拿到金印不敢带在身上,以5枚白银的价格卖给了当地藩主黑田。黑田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很感兴趣的人,家里还养着许多学者。他为了破解金印,特地请了当地有名的儒学家龟井南明,经过一番研究,南明断定这金印上面的字数一共有五个,为"汉委奴国王",这个"委"其实就是"倭","委奴"指的就是当时的倭国日本。 《后汉书》有记载,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派人朝贡,光武帝赏赐了他们印章和绶带。这一点,南明也查阅到了,因此他推断这枚印玺可能就是当时光武帝刘秀赏赐给倭奴国王的。 日本学者上田秋成得知了这件事情以后,找到黑田对印玺进行了一番研究。最终,他写成一篇《汉委奴国王金印考》,发布在了日本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学者纷纷进行自己的研究发布出去。 这本来也没什么,史学界要研究的东西很多。问题就在于,短短数年之后,就有人对"汉委奴国王"印玺提出质疑,认为这枚金印是一个假冒的东西。 学界质疑者提出了很多原因,但最具说服力的有四点。 首先,"汉委奴国王"金印的雕刻手法与技术,相比于汉代的普通印章来说出入很大,二者的风格也不大相同。这是最直观的表现,能够一眼辨别哪个东西属于哪个朝代。 其次,"委奴国王"虽然是藩属国,却也是正儿八经的国王,光武帝若要赏赐,也该像给刘荆那样赏赐龟印,而非蛇印。 再者,这枚金印出现了一个"国"字,在此之前,日本学界从没见过汉印有"国"字的。 最后,一般来说印章的最后都会带有"印"、"玺"、"章"字以表示用处,但这枚金印并没有,而是直接以身份收场了事。 这几个说法都很难被驳倒,因此有关"汉委奴国王"印章是否为真的争论经久不绝,日本学者甚至为此吵了足足200年,单是正反双方的文章都发布了三四百篇。02 破解日本200年谜案,见证两国友谊 1957年,云南晋宁发现了"滇王之印",这枚印章同样是"王印",而印章的神兽却是蛇,这个发现让日本支持"汉委奴国王"印的学者欣喜若狂。 经过对滇王之印的研究,日本学者发现滇王之印与汉委奴国王印的制式基本相同,长宽均为约2.3厘米,最高处0.9厘米,而这个边长正是汉代实行的"寸",与其他汉印相似。 此时有专家推断,对于那些身居南蛮、东夷之地的王,汉代皇帝不会赏赐与本朝王爷相同规格的龟印,而是以蛇印代替。 可要想证明这个论断,就得有个正经的汉代本朝王爷印出土作证,否则水也无法肯定龟印与蛇印到底是如何区分的。 直到陶秀华发现了"广陵王印",终于解开了这个谜题。日本学者拿"广陵王印"与"汉委奴国王"印做了一番对比,发现二者的大小也是相等的,更直观地体现是两枚印章上面都有特殊工艺制成的鱼子纹,虽然二者的雕刻方法不太相同,但整体风格仍然是一致的。 根据史书记载,"广陵王印"是永平元年,也就是公元57年制造的,而"汉委奴国王"印则是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8年制成并赐给倭国使臣的。两者的制造年份只差了一年,风格上一脉相承,甚至有人觉得这两枚印章很可能出自同一位工匠之手。 对当时的我国来说,倭国这种边陲蛮夷之地,是不可能让天朝上国亲自派遣使臣前去送礼的,必定是倭国派人漂洋渡海来到洛阳,朝拜称臣才得到的赏赐。 而在此之前,有人质疑《后汉书·东夷传》的真实性,认为范晔记载的倭国有不少虚构的成分。"汉委奴国王"印的发现,佐证了范晔对东夷记载的可靠性,为我国史学界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由于两枚金印的缘分,"广陵王印"出土地中国扬州市,与"汉委奴国王"印的出土地日本唐津市还结成了中日友好城市,对于巩固、见证中日友谊都有着不小的帮助。 两枚小小的印玺,竟然承载着两个国家的交往与历史,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更令我们感到震撼的是,文物跨越千百年依然具备强大的力量,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万分重要,而且需要每个人的积极配合与无私奉献,唯有如此,中华文化之魂才能薪火相传,永不熄灭。参考信源 1,小印章印证大历史 新华日报 2,广陵王玺——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