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夺走百万人命,颠覆国家格局,其中有何苦衷?
唐朝时期,中国在玄宗皇帝统治下经历了繁荣发展的时期。然而,他决定建立节度使制度,最终被证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有助于保卫边疆和维持稳定的同时,也分散了权力,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军政事务的控制。
随着中央政府与节度使之间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国家陷入混乱和衰落。尽管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功,而且还曾受到许多外国的进贡,但这场灾难还是来得太突然了。玄宗年间的一个晚上,当王朝似乎处于权力的顶峰时,幕后发生了很多统治者不知道的事情。流入皇仓的大米不过是谷壳,而白米则是用来卖钱的。
唐玄宗画像
皇帝自鸣得意,放纵奢侈,把大权交给了李林甫这样的权臣。李氏出身皇室,是一位能干的政治家,也是玄宗信任的谋士。然而,他也试图巩固自己的权力,防止有才华的将军获得太大的影响。因此,他任命了胡地许多勇猛善战但缺乏政治头脑的武将,担任各地节度使。
李林甫画像
安禄山是湖人将领之一,他本姓康,名叫札洛珊,是瀛洲柳城的粟特人。自幼丧父后,他跟随母亲改嫁突厥藩关安延偃,因而改名为安禄山。他天赋语言,在六国语言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凭借这一技能,在边境市场上充当湖人和汉人之间的翻译,成为马牙郎。由于他头脑灵活,机警果断,很快被当地官员张守圭看中,收为养子,摆脱了低贱的身份。他跟随张守圭成为鞍前马后的千卢将军,并通过义父的关系,有机会接触到朝廷上层官员。他很快便无师自通,通过贿赂朝廷御史谎报功勋,赢得了玄宗皇帝的赏识,同时也巴结上了宰相李林甫。
安禄山画像
安禄山的出现恰逢李林甫的需要。
安禄山是一位在边境驻扎的胡将,虽然他在战场上获得了许多功勋,但他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因此,他无法取代李林甫在朝中的地位。不过,李林甫认识到了安禄山的价值,并将他作为自己制定湖人治军政策的典型人物。天宝元年,安禄山在李林甫的提拔下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从此成为当地的名人和将领。他因此获得了进京面圣述职的资格,并且在入侵时利用幽默而谄媚的言辞讨得了玄宗的欢心。
在天宝三年,玄宗授予安禄山范阳节度使的头衔,使他成为两个地区节度使的统治者。安禄山的实力随之更加强大。
安禄山逗乐玄宗夫妇
由于安禄山的肥胖体态和幽默诙谐的性格,他能轻松地讨得玄宗的欢心。后来,玄宗尤其宠爱贵妃杨玉环,安禄山为了得到贵妃的青睐,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市井的经验和察言观色的能力。他知道玄宗对贵妃的喜爱,因此在正式拜见前,特意计划了自己的举止和言辞。他先拜见杨玉环,再拜见玄宗,这种不合礼仪的举止引起了玄宗的疑虑。然而,安禄山自称是藩人,按照藩人的礼节拜见上级或长辈,就是先拜母亲再拜父亲。他装出一副忠厚鲁钝不谙世事的模样,这种表现成功地赢得了玄宗和贵妃的欢心。
由于安禄山表现出真诚可靠的品质,玄宗认为他不同于那些油嘴滑舌之徒,因此让杨玉环收他为义子,并赐予他随意出入皇宫的特权。安禄山得到了玄宗的信任,加上宰相李林甫等权臣的支持,仕途自然一路高升。不久后,安禄山又被封为河东节度使,授予东平郡王爵位。他成为一人身兼三地节度使,手握兵甲二十万,镇守北方,为朝廷抵御外族侵袭,成为了大唐忠臣的代表。
但是,安禄山内心的野心已经膨胀到与他的实力相当的地步。多次入朝的他已经看清了朝廷的腐朽和政治制度上的混乱,更明白在当今天下太平的本事下中央禁军是不堪一击的。他认为这是因为官场人间物欲横流,而天子兵强马壮者占尽了天下。他年老昏聩的李隆基能做到这一切,那么自己作为安禄山为何不能?他开始构思谋反计划,这个不满已经在他的内心蔓延并日益强烈了。
随着自己实力的提升以及对朝廷内部情况的了解,安禄山开始渐渐对大唐朝廷产生轻视,甚至滋生了不臣之心。然而,他仍然十分忌惮那位提拔自己的宰相李林甫和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玄宗皇帝。虽然如此,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野心,明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按照安禄山的计划,他原本打算等待玄宗和李林甫去世后再发动反叛行动。然而,两件后续事件的发生却迫使他加快了行动步伐。
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统治着四方,中原地区平安无事。然而,中央禁军虽然编制完备,但实战能力严重下降。更糟糕的是,一些豪门世家为了获取更多官职,将自己的子弟安排到禁军中,成为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这些年轻人不仅没有接受足够的训练,反而成为了攀登官场的阶梯。这种情况进一步削弱了禁军的整体战斗力。相反,唐廷对边疆驻军的信任过度,管理也越来越松散,甚至失去了对他们的控制。
安禄山掌控着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他的兵力强大,领土相邻,是起兵的理想地点。而且,他深得玄宗的信任,人脉广泛,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十分精明。安禄山对权力的渴求永无止境,即使他已经掌握了如此多的权力和地位。
天宝十年,丞相李林甫去世,由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继位,杨玉环也因与皇室的关系深得玄宗信任。杨国忠本是一个大大咧咧、不负责任的人,既没有李林甫的政治手腕,也没有治国安邦的能力。他完全是靠着与权贵妃子的关系,登上了自己的位置。
杨国忠画像
这场政坛变故看似正常,却是安禄山的转折点。安禄山和杨国忠的上台,都是杨玉环的功劳,本该是真心合作的。然而,事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展。
杨国忠与李林甫结怨已久,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诬告他谋反,李林甫遭抄家,下场惨重。安禄山自己的崛起,也是得益于李林甫的提拔。《旧唐书》记载,李林甫是朝廷最尊贵的官员,无人敢与他作对。安禄山在朝堂上可以说是依赖李林甫的支持。不过,杨国忠上台后,立刻就想方设法打压李林甫的老同伙。安禄山自然是他的首要目标。杨国忠本人并无真才实学,安禄山对他深表不满。不管是出于公利还是私利,杨国忠私下都认为安禄山必然造反。
安禄山不甘被动,开始搜集杨国忠任丞相期间贪污渎职的证据。随后,他向朝廷报告了此事。经过一系列的交流,两人变得完全疏远和敌对。然而,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政治矛盾,并不足以促使安禄山造反叛国。这是一个决定性的事件,最终迫使他采取了这一冒险举措。
安禄山被封为东平郡王时,曾上朝表示感谢。玄宗嘉许安禄山的功绩,带着太子李亨一同接待安禄山。安禄山身为边将,但与丞相李林甫关系密切,对朝政了如指掌。他知道玄宗皇帝对太子的不满,以及李林甫等大臣不断推荐受宠的寿王李冒为太子的情况,玄宗皇帝对此事的态度模棱两可。
寿王李冒是玄宗早年最宠爱的武慧妃所生,天资聪颖,自幼深受皇上宠爱。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杨玉环的前夫,玄宗抢妻的罪孽一直没有离开过他。因此,当时的朝廷认为,李亨仅是太子辈分,而寿王才是热门人选。正因如此,安禄山在见玄宗和李亨时,对李亨表现出极大的不屑。他只对玄宗皇帝恭敬,对太子不屑一顾。礼官骂他时,安禄山一副懵懂的样子,说他是野蛮人,只知道皇帝的存在,不知道太子的存在。
然而,李林甫死后,玄宗并没有更换太子。安禄山见玄宗年事已高,李亨必然成为未来的皇帝,让他担心玄宗死后,新皇帝会追究他的责任。因此,他变得极度恐惧,得罪了现任丞相和未来的皇帝。安禄山觉得前途渺茫,决定冒险一试。不过,他是个心细的人,提前做了很多准备。
在唐玄宗的统治时期,安禄山一直是他的得力部下,拥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安禄山在天宝11年向玄宗推荐他的同乡人史思明担任平卢节度使,史思明也是安禄山最得力的心腹大将之一。安禄山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动用群木总监的官位来掌握各郡的良马,使得他的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还大肆加赏士兵,并提拔了500多名将领,以此来收买军心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此外,他还在范阳城外另建高城,以防御敌寇,但实际上是为了积蓄兵器和粮草,并招降湖人将士,留在军营中日夜操练,成为了他的强大后援。
为了进一步收买边疆湖人部落,安禄山在天宝14年建议玄宗用藩将32人代替汉人将领,排除异己,从而将朝廷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降到最低,并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安禄山的行径太过明目张胆,许多人已经看出了他的野心,包括宰相杨国忠和太子李亨等人,他们多次劝谏玄宗及早处理安禄山,但是玄宗却置若罔闻,对安禄山非常信任,认为他不可能背叛自己。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经营,安禄山积累了雄厚的政治和军事资本。在人才上,他手下有武有为、史思明、崔千有等军事家,在军事上,他拥有精锐部队二十万余人,战马万余匹,声势浩大。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认为自己有挑战唐朝的实力,听从高不韦、颜真卿等谋士的建议,分兵三路:左军去到大同解决家族隐患,中军赴太原攻取西都长安,右军开赴东都洛阳,意图一举横扫天下。最大的风暴终于来了。面对安禄山蓄谋已久的谋反,唐朝将如何应对?
安禄山造反路线
在安禄山造反之前,玄宗皇帝面对朝廷的劝告,已经产生了疑虑。天宝十四年二月,安禄山谋反的谣言传遍了京城,引起玄宗皇帝的疑心。他派太监带着奇珍异宝到范阳看望安禄山安慰他,不料太监们被安禄山收买回京,向皇上保证安禄山没有别有用心。于是,玄宗皇帝放松了戒心。
在公元八世纪的唐朝时期,六月玄宗对安禄山及其子安庆宗的婚礼感到不安,进而借机下诏邀请安禄山前来观礼。然而,安禄山称病拒绝前来,七月秋安禄山上奏请进献良马三千。此时,安禄山贿赂宦官的消息曝光,群臣纷纷跪于大殿上,声称安禄山必定心怀叛逆之心,希望玄宗严惩。玄宗犹豫不决,认为这是群臣对安禄山的嫉妒,最终下诏纵容安禄山,允许他到11月才进京观礼。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自称为讨伐杨国忠清君侧,联合平卢节度使史思明等人,分成三路南下。安禄山本人率领右军,攻势凶猛,很快攻陷荥阳。荥阳守军士气崩溃,有人甚至因恐惧从城头坠落。不到8天,荥阳就被攻破,安禄山率军直抵大唐东都洛阳。唐玄宗这才意识到危险的严重性,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青为平卢节度使兼范阳节度使,前往洛阳募兵抵御叛军。
封常清是唐朝著名将领,曾在西域征战大半生。早年他率部击败了大伯律国,并将吐蕃的势力逐出了西域。玄宗希望借助他丰富的军事经验,应对安禄山的挑战。冯长青在紧急情况下接受了派遣,赶赴东都洛阳,迅速招募了6万新兵,然后率领这支部队前往五劳关,一个地势险要的关口,阻挡安甘露山军队对洛阳的进攻。然而,封长青手下的6万士兵都是临时招募的,从未接受过训练,根本不是经验丰富的安禄山部队的对手。
在安禄山的军队攻到五牢关时,唐军只经历了一次冲锋,就被对方击败。号称天下雄关的五牢关轻而易举地被攻陷。安禄山立即率军继续向东进攻,目标是东都洛阳。唐军派遣封长青率领士兵出战,但他们多次被安禄山的部队击败。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唐军一连数日四战四败,最终洛阳失守。安禄山趁胜追击,兵锋直指洛阳。他大肆封赏将士,并在次年正月登基为帝,定国号为圣武,自称雄武皇帝,几乎将自己视为唐朝的平起平坐者。
封长青的军队在安禄山的主将崔乾佑的追击下撤退到陕郡一带。与此同时,唐朝名将高先知率领增援部队赶到了这里。与冯长青商议后,他们发现安禄山的部队装备精良,作战能力强大,远超过他们目前的兵力。此时,他们发现陕郡和五险潼关无兵可用。鉴于叛军刚刚攻破洛阳,形势十分严峻,他们决定固守潼关,等待援兵的到来。安禄山的军队四处扫荡,逐渐向潼关逼近。为了保护士兵和平民,高仙芝和冯长青决定退入潼关据守,暂时躲避安禄山的追击。安禄山的部队继续占领陕郡,逼近潼关。
此时,安禄山谋反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全国。忠于唐朝的各路节度使纷纷拿起武器保卫王朝,河西、陇右的大军率先抵达长安。有了这些军队,玄宗皇帝的信心有所恢复,他立即宣布要亲自出征讨伐叛军。然而,包括杨国忠在内的他的顾问担心皇帝亲自出战的风险,并设法劝阻了他。
相反,玄宗任命太监卞令诚为总司令,并责成他率领河西和陇右军队在潼关增援高仙芝和封长青的军队。以唐军合力,完全有机会击退安禄山的军队。
然而,唐阵营内部却酝酿着麻烦。卞令诚与高仙芝宿怨已久,桐关会面后迅速转为敌对。卞利用职权调查关隘防御,诬告封长青,高仙芝伪造敌军情报,导致唐军士气低落。
这场勾心斗角,唐军放弃了陕西数百里的领土,高仙芝和冯长卿双双被诬陷处死。潼关唐军士气大跌,面对安禄山的猛攻,根本无法守住阵地。由于宫廷勾心斗角和历次政变的经历,本已愈发偏执的玄宗,对边令诚等将领失去了信心。
为了挽回局面,玄宗想起了他过去的一个老熟人,叛逆的唐将军安庆绪。安庆绪虽曾叛乱,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将领,玄宗希望他能帮助扭转战局。然而,皇帝的顾问们对这个计划深表怀疑,并警告他不要相信一个前反叛者。
唐朝的命运悬而未决,他们面临着历史上最严重的威胁。玄宗押在安庆绪身上,到底是大获全胜,还是酿成更大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