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后,南宋君臣只把杭州作汴州,为何宋高宗决意定都杭州?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灭国耻辱,宋朝两位皇帝被游牧民族俘虏,曾经汴京城养尊处优的士大夫以及家眷被金人当作奴隶分给随军将领,为了炫耀武力金人还举行了牵羊礼。可叹无数皇族贵胄赤条条披着羊皮从金人看台下爬过,昔日高高在上的贵族们此时此刻如同牛羊任人戏弄不敢反抗。
都城被破,各地勤王大军也屡战屡败,逃出汴京的宋人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在金军铁蹄面前仿佛宋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形势危急,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残存的士大夫们在应天府拥戴赵构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此时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何处定都。 宋高宗的几个选择
当时,南宋朝廷许多官员主张定都长安,坐拥关中沃野千里,依靠巴蜀之资,还有雍凉地区的优质兵员,南宋朝廷就可以静观其变,等金军撤退,就可以命令西北地区的精锐宋军东出收复失地,还都汴京。重臣李纲直接上书赵构"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立,建康为下"。
但是这一建议并未被宋高宗采纳。当时赵构迫于金军的兵锋,不断南逃,由应天府到扬州到建康甚至东奔出海,流浪东南的他根本没考虑过回汴京或者西行到关中定都。
在东南地区选择一处作为南宋都城成为他的选择。这时朝廷大臣们又分为两派,一部分大臣认为应该定都建康,另一部分则希望定都临安。虽然建康和临安相距很近,但是意义却大不相同。
历史上许多南方王朝都会选择定都建康,依靠长江天险,四周有山峦环抱,而且便于控制广大淮河以南地区的土地,因此南宋朝廷许多有识之士都要求定都建康。
但是宋高宗却迟迟没有下决定,反而一直在临安徘徊不进。临安临安,顾名思义临时驻扎的意思,但千里迢迢逃到这里的宋高宗却力排众议升级临安的规格为临安府,于是许多人就明白了宋高宗内心真正的想法:定都临安。
但是历史上除了地方性政权吴越定都过临安外,再也没有其他政权以杭州作为都城过,那么宋高宗为什么会不顾众多大臣反对定都临安呢?宋高宗选择定都临安的原因
首先,暖风熏得游人醉——临安府经济发达。
吴越地区自然条件相比与北方较为优越,气候宜人,而且有盐铁便利。三国时期,吴政权在江左联合当地士族,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江南地区得到大开发。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被游牧民族占据,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战火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中原士族南迁,南方人口迅速增加,还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这一时期南方地区劳动力充足、生产力先进,经济得到大发展。南朝政权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宋齐梁陈百年经营,江南地区进入黄金发展期。
到了隋唐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临安地区设置杭州,江南地区的经济出现了"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境况。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次陷入动乱,但唯独吴越地区相对安定,远离中原战火,经济发展繁荣稳定,而且临安还被当时的吴越政权定为国都,人称"钱塘富庶,由是盛于东南。"
到了北宋统一后,国家安定,各地交通密切,临安发展更加迅速,凭借着便利的水陆交通,临安府成为四方货物集散之地,加上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一时间成为风头强劲的大都市。
杭州甚至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东南第一州,当时北宋汴京城有人口上百万,但杭州也并不逊色多少,在册人口约四五十万人,东南第一州的名号名副其实。
地处战略大后方远离战场
相比于建康,临安府地理位置距离一线战场更远。当时金军经常南下,汴京刚被攻破,宋军十分怯战,南宋在东南地区建立后,金人大为恼火,希望再接再厉突破江淮把南宋政权灭掉。
有一次宋高宗甚至被金人赶下海才得以逃脱,所以南宋上下对金人充满了畏惧,而临安相比于建康,远离江淮地区,金兵就算攻下了淮河以南地区,那南宋依然还有长江天险可以依靠。而一旦金人突破了长江,建康可能立刻就会被攻破,定都临安则不会有此困扰。
此外建康地区不仅要面对淮河以南战场的压力,万一金军在荆襄战场取得突破顺江而下,也会对建康造成巨大威胁,综合考虑,定都临安相当于有两道屏障,在宋高宗眼里就是双保险,多了一份安全感。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临安附近更甚,甚至每年都会有梅雨季节,对于擅长骑马作战的金人来说非常痛苦,而且临安还有天目山作为屏障,这样的地理环境非常不利于骑兵作战。
综合起来看,临安比建康具有更明显的地理优势,给南宋君臣以更强的安全感,毕竟汴京城就是因为无险可守而被金人长驱直入破城。而且金人战力强横,着实是让宋高宗胆寒。
水陆交通尤其发达。
宋代的经济繁荣,尤其是对外贸易达到一个顶峰。当时海上航运往来不绝,临安府在北宋时候就设置了市舶司,许多海外国家地区的人都会来到这里进行商业贸易。
临安府不仅自身条件优越,旁边的城市也实力不俗,北边的秀州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南边的明州与东南亚地区贸易往来密切,是重要的商贸港口。
南滨钱塘江,还是大运河的起点,水上航运也十分便利,北靠太湖,有吴地鱼盐之富,东滨大海极易出行。可以说临安是绝佳的安逸富饶之地。
此外临安府交通优势非常明显。此外借助大运河,临安可以将许多物资向江淮战场运送,给前线以物质支援,巩固摇摇欲坠的防线。
而且还可以靠运河进行南北方的贸易往来和物资交换。大运河还联通了长江,顺江而上可以到达荆襄、川陕,而沿着钱塘江出海则可以沟通浙、闽、粤沿海地区可以说仅仅依靠水路就可以沟通南宋大部分辖区。
享乐奢靡风气神似汴京
除了经济发达、远离战场和水路交通便利的因素外,临安还有一个特点与汴京非常相似,那就是享乐奢靡之风盛行。作为东南都会,临安发达宽松的经济环境为享乐奢靡之风培育了上好的土壤。
在汴京城已经过惯了好日子的宋士大夫们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环境,当时坊市时间呢和空间限制已经放开,临安俨然是汴京的翻版。甚至因为气候环境宜人,更甚曾经的国都汴京。坊市杂居、勾栏瓦当歌舞升平,一片祥和安逸的景象。
早在北宋时,欧阳修就曾在《送慧勤归余杭诗》中写道: "趣俗僭宫室,倾资事雕墙; 佛层尤其侈,耽耽似侯王,文彩丹漆,四壁金火辉煌,上悬百宝盖,宴坐以方床……烟霏四面起,云雾什芬芳; 岂如车马尘,鬓发染成霜。"描写了临安的繁华奢靡之风。
对于已经被金人吓破胆的南宋君臣来说,这个吸引力是致命的,在建康他们要随时担心金人的进攻,但是在临安却可以继续声色犬马。
他们甚至还在临安模仿汴京城进行城市建设,尤其是南宋皇宫,除了出于显示皇家气象的需要外,更是为了奢靡享乐的需要。而这一时期,汉人建立的政权彻底丧失了汉唐尚武之风,转而向柔美温婉发展。
在山清水秀的临安,士大夫们纵情享乐,西子湖畔成为醉生梦死之地,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丧失斗志不思进取
南宋定都临安固然有上述好处,但长期浸润在这种歌舞升平的日子,导致整个统治阶级丧失了斗志,成为不思进取的偏安政权。南宋君臣早已将"恢复旧都"抛到九霄云外。"东南妩媚,雌了男儿",终南宋一百余年,靖康耻也没能洗刷。
孝宗、宁宗两次北伐失败后,南宋再也没能振作起来。不得不说温柔乡也是英雄冢,柔美繁华的临安造就了南宋婉约文化,也消磨掉北归之志。南宋王朝之所以如此,和定都临安存在很大的内在关联。
参考文献:
1.《宋史》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