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周末特约主笔 谢不明 近日多家外媒报道,苹果公司在印度南部的工厂,每生产两个组件,就有一个不达标,良品率仅有50%。苹果CEO库克苦心经营的"果链"转移,换来的却是"无印良品"的现状。 其实,印度在发展制造业方面有一个先天优势:庞大的人口规模。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印度人口的年增长率长期维持在2%左右。联合国预测印度的人口数量即将在今年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的快速增长要求印度政府解决好就业问题。所以,制造业成为印度发展的重中之重。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上任后,就提出"印度制造"战略,计划将制造业的GDP占比从15%提高到25%。 然而,近10年来,印度制造业的GDP占比依然徘徊在13%到17%。政府的短视和政策的失调是造成这一后果的主因。印度政府过度保护民族工业和制造业,对外资采用的是"胁迫式发展"方式。比如2016年至2021年,印度连续提高组装零部件的关税,让外资企业迫于成本压力赴印建厂。一旦外企发展壮大,印度政府又会以转移资产、逃税、反倾销等理由开出天价罚单,严重打击外资的信心和积极性。在政府的格外"保护"下,印度产业结构呈现"跨越式"发展,直接从第一产业为主过渡到第三产业占优。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印度的FDI(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集中到服务业,仅有少量流入制造业。 工厂自身的混乱管理也让印度制造业"雪上加霜"。2020年12月,印度科技中心班加罗尔附近的一个代工厂遭到2000多名员工"打砸抢",数千部苹果手机被洗劫一空,损失高达700万美元。而员工出此下策的原因是工厂拖欠工资,工人到手的工资比招聘时承诺的低很多。2021年12月,印度的一家富士康工厂发生400人食物中毒事件,引发1000多名工人抗议,直接导致工厂关门整顿。 制造业强大的国家需要人民拥有较强的时间观念,这样才能保证工业生产线分秒精准,出品才能丝毫不差。偏偏印度文化里缺乏"守时"这一基因。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是"神一样的时间",时间计量单位"神年"是360个自然年,工作、生活、历史都习惯放在漫长的"神的时间"里来考虑。印度文化的这种"神时"观深刻影响了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可以从长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造成了不注重微观时间的局限。迟到30分钟、拖延1个小时,在"神的时间"里都是微不足道的。没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紧迫意识,这样的状态是很难在分秒必争的制造业上有长足发展的。 落后的营商环境、缺失的政府信誉、混乱的工厂管理以及奇特的时间观念,种种因素都表明印度暂时还不具备大力扶植制造业的条件。近年来,出于压缩成本的考虑以及美国国内的压力,苹果等公司动作频繁,试图将产能转移到亚洲其他地区,但是在品控等方面却迟迟达不到理想效果。先是越南工厂制造的AirPods出现缝隙过大、边缘不齐、底噪过高等问题,如今印度工厂又被曝出iPhone14外壳良品率仅有五成。不尊重市场规律和国家环境、仅仅为了政治正确的生产,极易走向失败。 scroll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冷爽 编辑:冷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