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疫宅家,正好梳理收藏的百余民国时期绥远邮封,其中一个封引起极大兴趣,速查资料,细品探究,竟然发现此封背后不被人知的故事…… 此封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2日由归绥中转天津经西伯利亚邮路寄瑞典西式封。 归绥(甲)廿七年九月二日(1938.9.2)寄瑞典无落地戳实寄封(封面) 信封规格153x127mm西式,封背印有"丹麦皇家地理学协会中亚细亚考察团"黑色英、中文繁体字,分别贴伦敦二版孙中山像绿4分、蓝20分,北平版陈英士烈士像橘黄1分各一枚,符合当时(1936.2.1—1939.8.31)寄往国际普通信函邮资25分,销"归绥(甲)廿七年九月二日KWEISUI(A)"Φ26mm中英文点线三格式日戳,封面盖中转"天津廿七年九月五日TIENTSIN(1938.9.5)小包邮件,迅速便利"邮政宣传语机盖日戳。 在封口处盖有规格36x36mm红色篆文"哈士纶印"章。 归绥(甲)廿七年九月二日(1938.9.2)寄瑞典无落地戳实寄封(封背) 关于哈士纶何方人士?此前并不知晓,更别说了解此封了。 封背上方印有中英文黑色繁体"丹麦皇家地理学协会中亚细亚考察团" 见封详查得知:丹麦探险家亨宁·哈士纶(Henning·Haslund)1896年出生在张家口,是丹麦来华传教士的后裔,曾以宣化的基督教教堂为生活基地,青少年时期曾在自己的祖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精通汉语和蒙古语,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27岁的他便与兴趣相投的其他四人组成考察团,开始了亚洲之行第一站进入蒙古的探险。在蒙古西部的布拉干山一带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农耕实验和畜产品贸易后。因寒冷的天气和地理环境、条件等原因,虽然他们的农耕实验没能成功,但是哈士纶熟悉了蒙古文化,学会了蒙古语,并且利用当时的便利条件到大库伦(今乌兰巴托)经营英美烟草公司。 哈士纶是享誉世界的蒙古学专家,被誉为"蒙古活佛的前世兄弟",对蒙古族音乐在欧洲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 民国十五年(1926年)哈士纶来到中国,在张家口、大同一代经商。此期间他有缘结识了在蒙古地区经商多年的瑞典商人赫·拉尔森,后经赫·拉尔森的介绍,又认识了当时大名鼎鼎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与斯文•赫定一同乘船考察额济纳河(船上后坐者为哈士纶) 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组建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时,斯文·赫定聘用哈士纶为考察团副队长,主管团队的辅助人员与生活物资。在科考途中,与蒙古族驼夫朝夕相处,每经过一个个蒙古族聚居区,都使哈士纶为蒙古民歌的特殊魅力所折服。期间,顺着考察的路线,着手记录了那些埋没在草原深处的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采访和录音、民间资料的搜集。为后来潜心蒙古族民歌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人文学基础。从此,他与蒙古民族结下了不了之缘,并成为世界公认的蒙古学家。被誉为是蒙古土尔扈特活佛多布顿的"前世兄弟",他的《蒙古的人和神》一书,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信史。他也是蒙古音乐文化勤奋的搜集者、优秀的诠释者和忠实的传播者。 哈士纶在一路探险考察中,随时录制所需的乐曲 民国十八年(1929年),哈士纶返回欧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应邀为北欧的音乐家播放了蒙古族民歌,获得好评。 归绥(甲)廿七年九月二日KWEISUI(A)中英文点线三格日戳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哈士纶重返中国。这次他是专门为了蒙古族音乐而来,行囊中有当时最好的录音器材,仅录音带就有300盘。他曾深入监狱,在高墙下、在荷枪实弹的士兵监视下,用4天记录了民乐,并解救出当局以"流浪"罪名拘禁的民歌手。他追随最后的流浪歌手,行吟到科尔沁草原从无人迹的纵深处。跋涉万里长途,他的收获是167首民歌。同时,他还记录了与蒙古族音乐有关的其他资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马头琴的传说》。 天津廿七年九月五日(1938.9.5)TIENTSIN"小包邮件,迅速便利"广告机盖戳 民国二十七至二十八年(1938—1939年),哈士纶另外组织了一支探险考察队,主要在归绥(今呼和浩特)为中心周边一带进行有充分准备的田野录音和搜集文字,记录部分歌词和相关口称资料。也请当地蒙古族文化人手写或打字部分歌词和其它口称资料。后因抗战的蔓延,哈士纶无奈只好结束了对蒙古族音乐的搜集,返回丹麦。同时,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以最快速度分三集出版了《蒙古民歌》的乐谱与唱片。 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丹麦)亨宁•哈士纶撰写的《蒙古的人和神》封面 哈士纶的工作,在大战期间的欧洲引起了重视,当时欧洲的许多广播电台,纷纷采用了哈士纶发表的蒙古音乐,作为间奏曲。蒙古音乐填补了当时电台节目的过渡与听众的等待时间。 带有中国元素的"哈士纶印"阴文印象 民国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1947-1948年),哈士纶再一次带领他的考察队来到阿富汗田野采风,尔后计划再来绥远地区继续进行蒙古族音乐的考察、收集。终因健康原因这次计划未能如愿,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12日在喀布尔不幸去世,年仅52岁。 哈士纶是蒙古音乐田野录音的第一人,也是民间资料搜集的先驱之一。他在20世纪初为蒙古音乐在欧洲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勤奋搜集的蒙古民歌和采访记录、口传录制等民间资料,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世界民族民间文化。 归绥(甲)廿七年九月二日(1938.9.2)KWEISUI(A)中英文点线三格日戳(左戳图为爱女电脑绘制) 通过上述了解,回看这件距今已近85年的普通民国信封,此封正是日军攻占归绥(今呼和浩特)不到一年时间里,哈士纶从归绥寄到瑞典的实寄封,此时的归绥邮政虽然已被日军接管,但仍然沿用着中华邮政时期邮票和邮政日戳,由此便知,此件是目前所见从归绥沦陷区寄出最晚加盖"归绥"中英文点线三格日戳封。 参考资料: 1.《蒙古的人和神》(丹麦)亨宁·哈士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2.《简谈哈士纶搜集的蒙古民间祝颂词》萨仁格日勒(中央民族大学) 3.《档案与社会》2021年第6期 4. 特别鸣谢陈贵明老师提供有关照片及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