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守护人# 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使中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各国风情文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辱,1842年魏源受好友林则徐所托开始编撰《海国图志》,该书系统的介绍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海国图志》为素材的情景剧本游戏 此书出版后并未被清王朝统治阶级的重视 。 反而被邻国日本奉为"国宝",受到日本维新志士的追捧,彻底改变了日本人过去对外界的认知,将一个全新的真实世界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对后来明治维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让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国家。 许多人觉得当时清朝统治阶级的愚昧是 导致中国和日本两国人对《海国图志》的态度截然不同 主要原因,然而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 接下来,我们将对《海国图志》这本书未被清王朝重视的真正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 魏源故居一、《海国图志》到底写了些什么 《海国图志》是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共进行了三次增补。 《海国图志》1983初刊为50卷,主要介绍海国 夷情;1847年到1848年增补为60卷,增加了海外各国政治文化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介绍;1852年又扩展至100卷,增加了各国政治体制的介绍。里面还配有70多卷不同国家的地图和洋枪洋炮、火车、水雷等高科技的制作技巧和介绍。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一套比较完整的世界百科全书。 《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内容十分丰富,共有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筹海篇》,魏源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认为要防患于未然,学习西方技术。 第二部分世界地图和各国分地图,汇总近百篇全新的地图,突破了中国是天下中心的观念。 第三部分是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历史变革、矿产资源等内容。 第四部分是鸦片战争的档案材料和林则徐收集的各国情报。 第五部分是枪、船、火炮等各类武器的制作图样。 第六部分是《地球天文合论》介绍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等科学知识。 筹海篇 不仅仅如此,魏源在书中,还为清王朝如何具体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自身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聘请外国人在中国建立兵工厂,制作各类武器,允许百姓开办工业等,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也是一本让清王朝改变局势、御侮图强 的方案。而魏源写这本书的目的在《海国图志》的序言中就明确说了"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作。而这句话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许多人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的价值并没有什么概念性的东西,觉得打不过别人学习别人的本领很正常,并没有什么太突出的价值,不至于对《海国图志》此书进行追捧。然而并非如此,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西方列强横扫东方的时局下,为东方国家提供了一个改变时局、抵御外辱的思路。 而这本书却在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遭遇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 《海国图志》中火轮车的构造图二、《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 (一)在中国被列为禁书 《海国图志》发布于鸦片战争之后,在当时的时局下理应是畅销之物,然而在刊印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影响,更据统计在1843年出刊到1852年的10年间印行数量极少,仅仅在沿海地区有传播,当时的官僚阶层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学士大夫为诗称颂者有之,如陈世鎔、曹楙坚之于海国图志";1858年兵部左侍郎王茂荫上奏咸丰皇帝: "臣所见有《海国图志》一书,计五十卷,于海外诸国,疆域形势,风土人情,详细备载,而于英吉利为尤详。...........闻其书本故大臣林则徐在广东办夷务时所采辑,罢官后,为已故知州魏源取而成之。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敕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 而然并没有得到咸丰皇帝的回复,而顽固派官员则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美化,依然认为西方科技是奇技淫巧,"举国讳言之...."到后来被列为禁书。 (二)在日本被奉为圭臬 1851年日本从停靠在长崎的中国商船上找到了3本《海国图志》,然并未流入市场。1854年中国商人又带来15本《海国图志》,其中7部充公,剩余8部流入市场。此时日本刚刚经历"黑船事件",国门打开。日本人急需世界知识和应对蛮夷策略,而《海国图志》也很快就在日本贵族圈中流传开来,到了后上到皇亲贵胄、下到平民百姓,只要识字的日本人看两眼,就会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仅1854年到1856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有二十一种之多。 《海国图志》也成为了日本维新志士的启蒙读物,幕末思想家佐山间象山看到魏源的《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更是称其为"海外同志",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山间象山思想上从排斥西方转变为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后来与另一位维新志士横井小楠共同提出了"开国论"。 "先公登相台,嗣管海防事。时英夷寇清国,声势相逮,予感时事,上书陈策,实系壬寅十一月也。后清魏源《圣武记》,亦感慨时事之所著,而其书之序,又作于是岁之七月,则先余上书仅四月矣。而其所论,往往有不约而同者,呜呼,予与魏氏生异域,不相识姓名,感时著言,同在是岁,而其所见,亦有周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佐山间象山《省愆录》 其弟子吉田松阴也受魏源思想的影响,在其《野山狱读书笔记》中写道"清魏默深的筹海篇,议守、战、款,凿凿中款。清若尽用之,固足以制英寇,驭俄法 ." 吉田松阴 可以看出《海国图志》作为维新志士的启蒙读物,给予了他们了解世界大势,抵御外敌,变法革新的启迪,对日本后续明治维新的国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海国图志》作为近代史上和思想史上的杰作,一部能够改变时局的著作,为什么未能被清王朝重视? 三、《海国图志》出版之初未能引起清王朝重视真正原因 许多人眼中,历史问题的原因一旦牵扯到晚期,基本都会用"清朝无能、国人愚昧"来解释,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且错误的,要知道当时日本和中国都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下,当时中国的读书人有300万,道光、咸丰也并非昏庸皇帝,不仅如此这本书,更是受到曾国藩、左宗棠等开明官僚阶级的推崇。 那么《海国图志》这部可改变历史时局的著作,被清王朝无视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这本书的传播不符合清朝统治者的利益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清王朝割地、赔款开始步入半殖民半封建国家行列,但却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要知道自古以来的变革,都是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统治阶级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被动开始的。而鸦片战争地失败对清政府而言仅仅赔了点钱丢了个县城大小的香港而已,完全不痛不痒。当时的清政府统治阶层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并非武器不行,国力不行,而是林则徐等人的原因,对西方依旧是鄙夷姿态。 所以《海国图志》在清政府眼中其实是一本"崇洋媚外"的书籍而已,根本没什么价值。 第一次鸦片战争 反观日本国土面积小,小农经济薄弱,发生一次鸦片战争搞不好就亡国了,所以日本忧患意识极强,对于《海国图志》等一切能强大自身的书籍都十分重视。 再加上清朝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如果大力推广此书,让百姓接收到西方民主共和、君主立宪的思想,那清朝统治地位将受到严重影响,了毕竟对许多国人而言,满人也是蛮夷。要知道日本得到《海国图志》后第一件事就是干翻幕府。 这就是《海国图志》后期被列为禁书的原因。 (二)《海国图志》不属于科举应试内容,不符合读书人的利益 中国的科举制度为图书人打开了仕途的大门,但也导致知识的功利化。当时的中下层中国知识分子深陷八股取士的牢笼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海国图志》和《天工开物》一样作为务实性的书籍,都不在科举考试的应试内容之内,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看这类书籍既不能当官也不能发财,也就不看也罢。 而科举制选拔出来的统治阶层大多都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毒害,对这些书籍内容心中十分抵制,在他们心中除去"四书五经"外其余皆是"下品"。 反观日本并没有受到科举制度的危害,读书人吸收知识的范围不受限制,在此之前,幕府政府其实已经开始接受西方思想,其中兰学,最为典型。日本政府开设了新式课堂用来讲授西方文化。 日本兰学塾,传播西方文化 这是《海国图志》未能在中国知识阶层传播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中央集权过于集中,断绝了《海国图志》在官僚阶级中传播的可能 中国是延续千年的君主专制,一切权利在皇帝,《海国图志》这本书虽然也受到不少开明官僚的支持,但也无法改变大局,即使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掌握朝廷大权的开明官僚,其改革措施也受到了慈禧太后的制约。 晚期中兴名臣 反观日本虽然是幕府统治,而各地藩主却掌控着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完全自治,海国图志在日本初期虽然也被幕府列为禁书,但一些开明的藩主却将之视为圭臬,常备案头"供随手翻查之用",并在各自藩地进行改革。受到《海图国志》启蒙的许多维新志士如伊藤博文、乃木希典、吉田松阴、东乡平八郎等所在的藩地,都成为了后期日本倒幕运动的主力。 也就是说《海国图志》即使在日本被幕府列为禁书,只要藩主同意《海国图志》就可以流传开来,在中国则不可能。结言 综上所述,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是中国近代化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然而却被清政府列为禁书,生生错过,反而对日本的近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实在令人唏嘘! 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国图志》虽然给与了日本维新志士思想上的启迪,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日本在近代的强势崛靠的并非一本书,毕竟一个国家的近代化是一个非常系统,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因所谓的民族自尊心而过度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