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着总体高速的增长,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背后却伴随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各个国家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起飞、成熟过渡普遍要经历的过程,收入差距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学界普遍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是构成我国整体收入差距的最主要来源。 如果要研究收入差距,那么就不能绕开其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城乡收入差距。我国整体城乡收入差距从二〇〇二年开始首次达到3倍以上,并且于二〇〇七年达到了高点3.14倍,而在之后的时期内呈现出了长期下降的趋势。在二〇二〇年10月27日由国新办举行的"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指出直至二〇一九年城乡收入差距已持续下降到了2.64倍。 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持续减速下降,直至2024年会转变为缓慢上升,但即便在最极端的条件下,2024年城乡收入差距比也不会低于2.02倍。过高的收入差距会降低低收入群体生产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的消费能力,对提高消费内需是不利的,这不但影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随之而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所以缩小收入差距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为此我们国家从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实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再到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设立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不断,这都可以看出国家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 要想实现收入差距的缩小,必然也绕不开对外贸易这个话题,过去几十年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估量,我国对外贸易的境况也在不断地改变,从二〇〇一中国正式加入WTO开始,中国对外贸易迎来了飞速的发展,这期间经历了二〇〇八年全球金融危机,给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随后又经历了二〇一八年美国向中国发起的贸易战,美国通过"拉帮结派"试图扭转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面临着这样复杂的贸易环境,未来如何发展对外贸易也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绕过的一环。 一、政策建议 泛珠三角地区自一九九〇年开始发展至今,贸易规模占全国比例始终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近十多年来一直维持在35%附近。但是泛珠三角地区进出口贸易自二〇一五年以来的平均增长率却处于开放以来的较低水平,从简单的贸易规模数据就可以看出泛珠三角地区受逆全球化比较明显。 因为我们世界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三种角色,分别是原材料出产角色、加工制造角色、消费需求角色,我国一直以世界工厂闻名而充当着加工制造的角色,而美国等国则充当消费需求的角色,占世界总人口4%-5%的美国人口就会消化全球25%左右的资源,美国消费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我们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国内很多学者提出了降低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并且要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 这当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由泛珠三角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也可以看出,该地区进出口贸易总依存度近些年不断降低,至二〇一九年进出口总贸易依存度已经下降至0.3453。但是需要注意扩大内需不代表不发展贸易,加强对外开放依然是我们要坚持的,并且更多的是需要寻找新的贸易机遇。要寻找新的贸易机遇也和泛珠三角地区内部发展的差距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贸易规模来看,泛珠三角东部地区的三个省份广东、福建、海南,虽然面积、人口相对较少,但是东部地区的贸易规模始终占据绝大部分,近些年才逐渐降低至80%左右,尤其是以广东为例,其在二〇〇〇年贸易规模占整个地区的83.46%。 不过从近些年的趋势来看,东部地区的贸易规模占比呈现出了稳定的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贸易规模的占比也呈上升的趋势并在二〇一九年达到了19.65%,其中江西、广西、湖南、四川四个省份贸易规模占比发展相对较好。 从贸易依存度来看,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是在不断下降的,而中西部的贸易依存度却在缓慢上升,贸易对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是考虑到目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还处于贸易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拐点之前,所以发展贸易也是必要之举。 总之,结合目前泛珠三角地区的贸易现状来看,寻找新的机遇非常重要。第一,扩大贸易规模,推动贸易便利化。泛珠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临近东南亚,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频繁。二〇一〇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到二〇一五年11月中国政府与东盟十国又正式签署了自贸区升级协定。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有目共睹,潜力非常大,为此要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尤其是在农业、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并且要积极推动贸易的便利化,提高贸易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简化贸易的繁杂手续。同时要加强制度环境的建设,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积极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加强廉政建设,为跨国贸易企业提供一个透明高效的贸易环境。 第二,强化政府领导力,推动技术创新,优化贸易结构。泛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多年,加工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一直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加工品技术含量很低。所以为了提高技术水平,改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地位的现状,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训,并且要积极引进高等人才,提前布局高新技术产业。 引进布局这一点可以效仿"合肥模式",合肥政府以其突出的领导力,近年来不断引进显示面板、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上下游制造链的发展,这带来了充足的就业岗位、创新技术,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提高居民收入,这无疑也可以提升区域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价值。 第三,改善贸易条件,协调外商投资。对于泛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区,应该发挥政府主导力改善贸易条件,尤其是硬性的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包括铁路公路运输网络、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改善贸易的软性条件,为落后地区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改善金融环境,先行推动数字贸易的发展。 通过改善贸易条件,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并且政府要积极引导外商投资的导向,引导外资向农村地区倾斜,充分发挥农村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潜力,给予投资企业更大力度的纳税减免或补贴等等形式的支持。并鼓励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或人才,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力,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农村居民带来更高的收入。 第四,发挥区位优势,协调区域发展。泛珠三角地区包含9个省份和2个特别行政区,各自都有着不同的发展优势,香港和澳门两地有着优越的金融环境、管理技术和信息支持,广东、福建、海南地处沿海,交通运输便利,经济开放程度高,制造业、旅游业比较发达,而其他中西部省份则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充足的劳动力储备。 因此可以利用各地区的不同优势条件,实现优势互补,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达到合作共赢,并引导各种资源更多地流向落后地区,从而在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缩小发达与落后地区的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