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玄同 为期40天的2023年春运即将收官。今年的春运,既呵护了回家过年的心愿,也绘就了离别返程的通途。四十天的来去匆匆,四十天的坚守护卫,让团聚与离别的告白画卷在此落笔。 数据显示,2月12日(春运第37天)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 4145.1万人次。这是接近尾声的数字,更庞大的流量峰值已过,但累积起来与春运预计的20多亿估计相差不大。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牵挂亲人的身影,也是一份份思乡心切的想念,更是一场场短暂歇息后的长途跋涉。迫不及待地归乡,依依不舍地离别,这奔赴于千山万水间的"候鸟"们,绘就了一幅幅温暖祥和的图景,这是流动中国的生机勃勃,亦是活力中国的厚重底色。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那些年"一票难求"的呼声,湮没在飞驰的高铁里,"黄牛"从此无踪迹;那些彻夜排队的漫长等待,被电子客票、网上购票封印在了逝去的记忆里;那些一遍遍检票验票的繁琐程序,随着"验检合一"推行,定格在了进站的"多倍速"里……这变化着的,是让思念早点抵达的同理心。也说明,把服务做到民众的心坎上,旅途自然平安顺畅。更说明,我们有能力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亦能在解决好问题的同时实现有品质的发展。 春运年年有,年年都有新变化。而"快"是永恒的主题曲,亦是读懂春运的关键词。时代发展的红利,与交通运输部门服务意识精进相契合统一,构成春运"快"的必然。疾驰的高铁,不单单代表速度,也代表与之匹配的运力和服务。随着"八纵八横"网络的日趋完善,思念的距离越来越短,团聚守候的时间越来越长。其实路还是那条路,但归途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时间有了不一样的刻度。那消失的"摩托车大军"就是最好的例证。 春运不只有归途和返程,还有守护万家灯火的"点灯人"。因为回家,所以坚守。就铁路而言,一趟列车的运行"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看得见的列车员,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诸如火车司机、线路工、桥隧工、电务、供电、信号等等岗位工种的联动配合。越是思念,越是要背对家的方向,这是工作,更是责任。列车在运行,他们便一直在路上。 作为首个"乙类乙管"的春运,在回归的烟火气中开始,在奔向烟火日常的离别中落幕。返程是新的开始。生活就是这样,在一个个团聚又离别的循环中,审视命运、检视生活、重温亲情,而后以满格能量奔赴新的一年。 因为"快"的加持,春运的不美好记忆一去不复返,走得了走得好的旅途奔流而来。若以车之两轮为喻,"左轮"就是运力,而"右轮"就是服务。如今运力连年提升,而以解决"痛点"为导向的服务越来越精细,越来越顺心。当然,服务永无止境,多元化、差异性的出行需求仍有很大空白需要填补。而春运的快慢之间,也是新时代奋进的隐喻。从这个层面来审视,春运路,也是肉眼可见的前进路、发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