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的VR一体机都轻巧便携,和一部手机重量差不多,可你能想象到世界第一台VR,因为体积过大而无法走出实验室吗? 其实VR并不是一个新概念,VR技术从诞生至今已超过70年的历史,那么VR是如何演变的呢?今天维妹儿就带大家了解下VR发展史~ 幻想期 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Aldous Huxley写出了一篇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它是以26世纪为背景,想象出了通过头显设备为观众提供图像,气味,声音等一系列的感官体验,以便让观众能够更好的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 虽然在当时没有具体的称呼,但也可以看得出这是一款虚拟现实的设备。1955年,Morton Heilig设计出了该小说原型图,而这个原型图也为后世的虚拟现实的设备提供了基础。 萌芽期 上世纪50年代,Morton Heilig造出了世界第一台VR设备——Sensorama,设备体积庞大,通过三面显示屏形成空间感,用户需要坐在椅子上,把头探进设备内部,可以体验到触觉、视觉、嗅觉上的VR体验。 简单来说,Sensorama是一个3D观影设备。 1968年,科学家Ivan Sutherland设计的"Sutherland",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头戴式VR设备,它除了有3D显示和立体声外,还具备转动头部可以看到不同画面的功能,可以看出这款VR眼镜已经具备姿态检测功能。 但是因为当时技术限制,整个设备相当沉重,需要通过天花板上的支撑杆连接,其独特外形被还戏称为"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一次浪潮 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VR产品终于成为了焦点,迎来发展一波浪潮。著名虚拟现实小说《雪崩》也在这时候出版。 各大游戏公司推出了自己的VR产品,其外型和性能已经和目前市场上的非常相似,但当时的动作姿态技术检测不成熟、刷新率低、分辨率低等问题,导致这批产品很难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 比如,Virtual Boy的游戏机,画面是以2D显示,只能呈现红色与黑色,游戏画面颗粒感明显,加上较低的刷新率,很容易造成眩晕感;1996年Glasstron模拟30英寸的屏幕视图,800x600分辨率加上立体声显示器,也还达不到成沉浸感体验。 因此,第一波浪潮过去,VR发展又回归了平静,但科技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歇。 第二次浪潮 时间来到2013年, 美国Oculus Rift开发者版本问世,距离上一次VR浪潮的VR眼镜,此款VR设备技术已经有重大变革,它具有更好的人体工程学和构造,并配备了头部位置跟踪功能。 Oculus Rift也将VR重新拉回大众视野,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 2014年,Google推出了名为CardBoard的VR体验设备,即手机VR盒子,只能用于观影。用户需要以手机作为显示器,镜头组件可实现将手机上的VR内容的呈现立体效果,价格也很便宜,对VR普及有一定的贡献。 比如创维M3 手机VR盒子,目前在快手小店售卖,售价69元,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就能体验到VR效果。 2016年被称为是消费级VR眼镜元年,许多厂家发布了自己的VR产品,主要为手机VR盒子、PC VR、VR一体机。 此后,不断有企业涌入虚拟现实领域,VR进入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VR眼镜应用领域逐渐拓宽至健身、游戏、视频、社交等众多领域。 回顾VR发展史,VR眼镜从笨重的Sensorama到现在创维PANCAKE 1C VR一体机,机身厚32mm,整机重436g,和一部手机手机重量差不多,十分轻薄,已实现用户可以长时间轻松佩戴!从只能显示两种色彩的Virtual Boy,到如今多姿多彩的创维VR;从800x600分辨率的Glasstron到现在创维PANCAKE 1,双眼5K分辨率…… 这一次,相信VR技术会迎来真正的爆发,带领我们跃入元宇宙,迎来新世界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