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吗?或者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吗?作品中的主角段誉后来到"天龙寺"出家为僧,这绝非作者的凭空杜撰,而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在大理国的22代国王中,就有9位国王到"天龙寺"出家为僧,段誉不过是其中的一位。在崇圣寺的高僧殿里,至今仍摆放着段誉的牌位。这里,我带领朋友一起游览崇圣寺。 雨铜观音殿 崇圣寺原称天龙寺,是南诏大理国的皇家寺院和政教中心,位于云南大理古城西北部。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背靠苍山,面对洱海。《蒙段诸异僧》记载:"原崇圣寺初建于诏初,为诏王阁罗风与吐蕃国师赞错证盟处,为吐蕃使臣驻地。"经过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了巅峰,被誉为汉传佛教第一寺。据史料记载,极盛时期的崇圣寺"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其规模之宏大,让人叹为观止。 崇圣寺建筑布局及游览示意图。崇圣寺分为两大部分:前区以三塔为中心,景点主要包括三塔、南诏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殿;后区则是崇圣寺。 三塔大理国时期佛教盛极一时,大理国也被誉为"妙香佛国"。当时的崇圣寺是整个大理国,乃至整个东南亚佛教文化的中心,有"佛都"之称。正如郭沫若诗云:"玉塔生辉金殿衬,千秋佛国庶民来。"可惜的是,崇圣寺在清咸丰年间被烧毁,现在的崇圣寺是后来恢复重建的。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大塔前的照壁上有明代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永镇山川"四个大字。 大塔又名千寻塔,通高69.13米,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833年-840年) ,塔身呈纺锤型,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大塔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至今仍巍然耸立,有如李白诗云:"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南北两座小塔,现略有倾斜,外观轮廓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誉的本名)、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每座塔高度均为42.19米,为八角形楼阁式10级砖塔。两座小塔距离大塔都是70米。"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气势不凡。 崇圣寺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它是大理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大理的象征,也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到大理旅游,如不去崇圣寺、不去三塔,那就真是白去大理了。 一群清纯美丽的"金花"在广场排练跳舞。呵呵,凑个热闹,沾沾喜气。 南诏建极大钟楼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而闻名于世。但除了三塔,其它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 。关于南诏建极大钟,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曾这样描述:"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否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 在大钟楼看到的三塔、洱海及大理 雨铜观音殿 重铸的雨铜观音,神态庄严慈祥,左手持净瓶,右手食指似点甘,消灾赐福,庇佑众生。 在雨铜观音殿上看到的大钟楼和三塔,此时,我联想到"三足鼎立"这个成语。 崇圣寺主轴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望海楼等。在中轴线两旁建有财神殿、药师殿、斋堂、罗汉堂、祖师殿、高僧殿等,建筑呈现对称分布,依地势逐级而建,步步升高。崇圣寺的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宏大巍峨,富丽堂皇。 崇圣寺前的广场 崇圣寺(曾经的佛都) 崇圣寺山门,及石上刻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博大精深,其经典之句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天王殿前的放生池 天王殿,又称为护法殿 天王殿门外是朱元璋篆书对联 "谷鸟穿花春转巧,潭龙听法水生香",门前还有徐悲鸿题的对联"和风荡洱海,白雪点苍山"。 这是天王殿里的大黑天神像,高达5.7米,雕像三面六臂,手持长矛。他是佛教密宗的重要护法神。 弥勒殿 门口有一幅对联:"梵宇三千朝吹朗;招堤八百夜香清"。 弥勒菩萨像 转经筒,上面刻有《金刚经》、《平安经》、《妙法莲花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经文。 金刚杵,中间最大的高达6米、直径1米,号称为全国最大的金刚杵。 罗汉堂,里面有神态各异五百罗汉群像。 雄伟壮观的十一面观音殿 观音殿门前对联:"明月一帘心般若,慈云四壁影婆娑"。 这个殿里,摆放着大理国9位在此出家的皇帝的牌位和塑像,包括了《天龙八部》里的主角段誉(段誉本名段正严,是文安帝段正淳之子)。 大雄宝殿 崇圣寺在历经多次战乱以及地震,而毁塌于晚清。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 正殿里,信徒跪拜的是释迦牟尼的佛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仿照北京故宫太和殿而建,高大敞亮,飞檐金顶,红柱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为全国佛教寺院中体量最大的殿。内部佛像按《张胜温画梵像卷》中 "释迦牟尼佛会图"布局。 崇圣寺碑铭阁 阿嵯耶观音阁将菩萨称为"阿嵯耶观音",是大理这地方所独有。 "聚影池"里的九龙浴太子喷泉及石雕群,"九龙浴太子"这里面有个典故(略) 最后,借用明代诗人杨士云《崇圣寺》一诗结尾。这首诗描绘了崇圣寺曾经的辉煌和壮美景象。全诗如下: 岑楼无碍倚虚空, 槛外平铺十九峰。 霸业三分非汉鼎, 佛都千载有唐钟。 林端细雨浮山黛, 天际微风变水容。 冠盖于今能尽赋, 扬雄偏得号词宗。 崇圣寺,美哉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