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对中国合作态度改变,放弃大部分阻挠,对中方投入合作态度开放
在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中俄战略合作给世界注入了稳定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安定。中俄战略合作进入到了新高度,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也都到了新境界。中俄战略互信达到了新高度,这是世界的福音,更是地区国家的福音。在中俄合作加深的背景下,中俄贸易额出现了快速上升。中俄之间合作密切,对区域国家也起到了很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相关报道数据可知,中俄之间贸易额快速上升已经为独联体国家,蒙古等区域内等其他国家都带来了合作利好。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遭到西方全方位制裁的背景下,俄开始对西方放弃了幻想,进而集中注意力将合作的重点放在了东方。俄合作注意力的转移也让印度成为了最大赢家,通过低价购买俄石油等能源赚的盆满钵满。
在中俄合作互信达到新高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断加大对俄制裁的背景下,俄对中国合作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俄合作中国变得更加开放,过去俄积极的合作中国,但是其还是不愿意放弃与西方特别是欧洲的合作,在合作中国的问题上俄态度还是有些不够开放。如今俄对西方放弃了幻想,合作中国的态度更加开放,开始尝试在更多的领域合作中国,并且在向中国输送天然气和石油等问题上也更加的积极。
过去俄天然气优先选择输送欧洲,这也是自然便利条件决定的,但是如今俄开始积极的建设通往中国的管道,确保能向中国输送更多的天然气。俄这种开放态度,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俄罗斯及地区国家的深入合作,从而让互惠共赢辐射到更大的区域。
二是,俄开始放弃先前大部分针对中国的阻挠。比如过去中国与中亚相关国家建设铁路,俄罗斯总是持反对态度。俄罗斯这种反对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相应铁路建设完成会影响到俄罗斯的现实利益,导致俄利益受损。可是如今俄开始为相应铁路建设开绿灯,因为俄知道西方国家已经靠不住了,必须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能团结的朋友,避免自身陷入孤立。
针对中国参与区域建设的系列项目,俄都放弃了先前的阻挠,从而促成部分拖延了30年左右的项目开始获得顺利推进机会。经过蒙古进入中亚5国的铁路项目获得顺利推进,其实就是俄态度改变的真实写照。另外俄罗斯对于中国参与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与合作也不再有任何阻挠,而是持有更加开放的积极态度。
独联体国家主要是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后形成的国家,这些国家都与俄罗斯存在着密切联系。过去俄罗斯在其他国家与独联体国家合作的问题上是持有一定的排斥态度的。尽管,俄罗斯不会明确这种态度,但是现实中其基本态度都是排斥第三方介入合作的。相关数据也证明,俄罗斯在独联体内部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欧亚开发银行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22年6月底,独联体国家内部的相互直接投资额为446亿美元,俄罗斯占79%以上。
这个数据就说明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俄罗斯的态度。可是随着俄遭遇西方国家的全面制裁,特别是俄自身因为冲突陷入巨大麻烦之中, 俄态度开始改变,对中国参与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与合作也不再排斥。俄罗斯也知道自己已经无法给独联体国家带来更多的投资及合作机会,如果继续排斥中国,将会引起相应国家的不满。
数据显示,中国在12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累计投资接近680亿美元,而俄罗斯在独联体的累计投资仅超过350亿美元。巨大的差距也让俄认识到必须改变态度了。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表示,俄方对独联体没有"领导作用"和"虚构的野心",在独联体内部,每个成员国都处于平等地位。这是俄最清晰的态度,也是俄改变对中国参与独联体国家合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独联体国家需要发展,需要来自外界的投资,俄罗斯已经没有能力提供相应的投资,而中国就成为最佳的选择。中国已经成为对独联体国家发展贡献最大的国家,也是给该地区带来投资最多的国家。实际上,独联体国家也在谋划走出发展困境的办法,美国就是在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渗透。
美国甚至以合作为契机,准备在中亚建设军事基地。尽管美国的军事基地建设计划并不顺利,但是这却将美国的野心全部暴露出来了。对于俄罗斯而言,只要相应的国家不投靠西方,他们积极的合作中国也是俄乐于接受的。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独联体国家基本上保持了中立态度,部分国家甚至还与俄罗斯唱反调,这些说明在很多问题上相应国家并不想与俄走的太近。
独联体国家想要通过中立的态度,在合作俄罗斯的同时积极的与国际社会合作,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在集安组织的会议上,俄罗斯也开始感受到了成员国的疏远,因为如今的俄罗斯确实出现了衰落。
面对不利局面,俄罗斯也认识到,中国参与独联体国家投资等合作是最明智的,也是对俄最有利的。因为中国的投资与合作是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是完全以互惠共赢为基础的,不会影响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
一旦美国渗透进来,直接在俄家门口建设军事基地,那么才是俄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俄罗斯为了强化与中国的合作,开始积极的扩建天然气管道项目,并且对于中俄跨境大桥项目建设也有了新态度。俄罗斯开始希望在跨境大桥等建设上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希望能促进两国之间商品的快速流通,这也是俄态度的最显著变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