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怎么镜头里的他走路有一种成年人的坚毅、稳重和急迫?却不想,他像一颗炮弹把自己勇敢投送出去,他那么努力地奔赴的一个目标,却是金鸡山上的孤独shi亡。】 新闻发布会上说,胡某宇胃内空虚,自缢前至少四小时未进食。突然明白为什么要开动挖掘机,掘地三尺、"大张旗鼓"找饭卡了。 因为几点钟进食晚餐,就能推断他的缢亡时间,而饭卡上有他生前最后一次的消费记录。 发布会上称: " 10 月 10 日至 13 日,胡某宇曾 7 次独自到宿舍楼三楼阳台,观望睢园及校外树林山岗方向。 10 月 14 日,胡某宇在食堂晚餐后,携带录音笔两次登上五楼阳台,有明显轻生意图。" 学校一般六至七点晚餐, 14 日,小胡同学用了晚餐,结合他在录音笔里最后一段 11 点零 8 分的录音,那这出缢亡悲剧,时间应该发生在当日夜间至少 11 点零 8 分以后。这两个时间节点的间隔时间跟"胃内空虚,至少 4 小时未进食"吻合,可互相佐证。 确定shi亡的时间特别重要,所以公安部门也是费尽心思,努力又努力,想给公众一个交待,找出物证饭卡,可惜至今仍未找到。 还有胡妈妈说的内衣失踪、外衣反穿问题。 首先不确定信息真假,因为警方没说这事。姑且认可胡妈妈的说辞。 试想,江西铅山县, 10 月中旬温度据说 20 度左右,并不低,小胡又意欲自 sha ,情绪比较紧张激动,赴死的决心让人亢奋,又行走匆忙,生理上可能比普通人出汗更多,内穿的白色 T 恤汗湿了,感觉不舒服,所以脱掉,随手一扔,不知丢到哪个旮旯角落去了,换上干爽的运动外套,清爽了。估计眼镜也这么稀里糊涂给弄丢了。 外衣反穿,可能是护住肚子吧,因为他穿的外套是拉链开襟的,不是套头式,又是松垮型的,比较宽大, 10 月天气说不冷也不热,将宽松的外套反穿护肚,这应该是从小外婆或妈妈教给他的生活常识。 又或者,小胡同学就是要来一个"个性死亡",符合青少年既向往融入群体,内心又追求个性独立标志的心理。因为,我们常常在大街上也见年轻人外套前后反穿,以示独立不羁的个性。 比如小胡用录音笔留下内心感言和遗言,选择在大树上自缢,而不是像许多人选择跳楼跳江,或许就是他追求独特生命的方式。 他曾在社交平台留言:"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多次对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等消极话语。 他应该是早早预想了两种自 sha 方式,跳楼和上吊,在这两者间举棋不定。" 10 月 10 日至 13 日,胡鑫宇曾 7 次独自到宿舍楼三楼阳台,观望睢园及校外树林山岗方向。 10 月 14 日,小胡同学在食堂晚餐后,携带录音笔两次登上五楼阳台",地点也选择好了,要么学校跳楼,要么金鸡山上吊,说明他有两套自杀方案。 14 日 17 时 40 分,小胡第一次登上五楼阳台,意欲跳楼自 sha ,留下一段录音,他说: "真站在那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跳得厉害,说实话,没有理由,只是觉得没有意义,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肯定还是会发现的,刚刚又不跳,唉,我真的是不想跳了,不想,我应该是不想。" 所以他放弃了,可能又觉得这种自杀方式不可取,或恐高因素,或还想思索一下,思想正做着激烈的斗,没能让他成行。 第二次登上五楼停留时间较短,可能还是觉得不妥,没有跳下去。 于是,他转头走出校内小公园,往睢园方向,向金鸡山仓库(这个直线距离是226米),选择早想好的缢吊,永远消失在了人类的视野。 他像一只无头动物,应该在旷野溜达了很久,徘徊又徘徊,距离上次录音,过了5个多小时,23点08分,他又录了段语音,说: "已经没有有意义了,快0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可以的,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小胡曾多次删除录音,又多次重录,说明他反复思想了又思想,怎么组织语言更能达意,或者当时的思想正在经历着剧烈的波动,shi,还是生,去,还是留,不断困扰着他。另外,征得小胡家属同意,一共21段录音,公布出只是摘录的其中两段。 不管是去 5 楼一跃而下,还是在金鸡山粮仓上 diao ,小胡都带上了录音笔,有备而去,录下了自己的 yi 言,说明他并不想彻底在这个世界消失,无影无踪,没有一点涟漪,他还是想留下一点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心声,自己死亡前的痛苦状态,自己的心理路程,迫使活着的人们思考,我们学校的教育,我们的亲子关系,乃至我们这个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记得小胡对哥哥说,买录音笔是用来记录老师讲课和自己的生活感言,只是他的生命以如此惨烈、他的感言以如此残酷的方式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不,小胡,每一条无辜消逝的生命都不会无人问津,只是它们没有及时被温暖、被看见、被呵护,这是整个社会的悲痛啊。 他曾写日记、做笔记留心声,用录音笔录音,都是在倾诉自己的困惑,可是没人及时解答。 小胡患上了抑郁症,微笑型抑郁症,这类患者尽管内心深处感到极度痛苦、压抑、忧愁和悲哀,外在表现却若无其事,面带"微笑",所有压力一个人扛,不爱对人倾诉,他的家人、同学、朋友、老师都未走进他内心。 小胡应该早些时候已有轻生意识,只是还拿捏不定,在截取的录音里,他反复一次次劝说自己自杀,像自问自答,说明他也想寻求答案,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找到活着的意义,赴死,他一次比一次语气态度更加坚决。 因为学习成绩垫底,青少年特殊阶段的心理,本身又性格内向,与同学老师缺乏深度沟通,家人也疏忽了他的心理问题,以为只是很普通的一过性的厌学情绪,缺少了理解和支持,甚至适得其反,再三劝他返校上学,没有正确理解他寻求温暖的求救信号,没有做到对一个孩子,作为家庭最后一个港湾的守护。 我们又怎能忍心责怪他的家人?农村多少留守儿童,爸爸妈妈无疑是爱他们的,但爱归爱,又要在出外挣钱养家的两难里,难以平衡。 这悲惨的结局并不是家人的意愿,不是学校的意愿,不是所有人的意愿,可为什么,偏偏一个15岁的"懂事听话"的孩子,却以这种悲惨的方式走上了不归路,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对孩子的教育缺失:家庭教育,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抑郁症的孩子;学校单纯追求成绩,急略了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社会层面的精神关爱缺失,让孩子感到压力、迷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另外,不管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位一体,都应特别关注青少年的特殊心理。 我反复观看小胡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镜头: 穿运动装的他从一排教室路过,大步流星,目不斜视,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迷,像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目标要赴,路过的人并不在他的视线范围内,除了下意识地避开身体碰撞,他几乎是"目中无人"的,运动外套松松垮垮垂在肩上,脚步没有迟疑,晃一眼,像是一个有志少年。 我心生奇怪,小小年纪,15岁,怎么镜头里的他走路有一种成年人的坚毅、稳重和急迫? 却不想,他像一颗炮弹把自己勇敢投送出去,他那么努力地奔赴的一个目标,却是金鸡山上的孤独shi亡。 这应该是现在许多青少年的典型特征:比较有想法,又有点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加速形成,需要他和别人保持一段距离,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以示自己渐渐独立。 但是,这个特殊时期,他也特别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群体的接纳,需要耐心的陪伴,不然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少年。 15 岁,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都在一个剧变期,常常矛盾,常常冲突,这种变化让他自己都难以适从。 有时,我们成人认为的一点困难、一点摩擦,一点小事,说不定在半大孩子眼中就成了一个过不去的坎,他们勇猛又弱小,他们直来直去不懂变通,他们的世界单纯、阳光、明净,不希望人污染它,他们要守卫它就像守卫一轮普照众生的太阳,所以,他们有些思维模式不与成人相同,易偏激、狭隘、钻牛角尖,这都是成长期的正常现象。 显然,小胡是挺重视学习的,才那么在意成绩,但是心理问题,导致睡眠障碍,休息不够,又导致走神,越来越听不懂老师的课,恶性循环。 胡鑫宇成绩下滑厉害,变成了中下,对他肯定是不小的打击,他曾向老师和同学表示学习吃力、压力大、注意力难以集中,以至影响睡眠,休息不好,想要回家。 我觉得,这都是一个少年因成绩影响,在自救不成后,向老师同学发出求救信号,他非常痛苦,不知所措,需要别人聆听来舒解自己的压力,希望获得帮助。可惜,大家都忽略了这最后一个求救信号。 如果家这时能给他一个庇护的港湾,给他充分理解和支持,主动让他退学,也会减缓他的心理压力,但他可能羞于向家人倾吐秘密,这是一个少年维护他最后的自尊,或者跟家人说了,却遭遇无情的拒绝。 我觉得,如果小胡感觉无望,对外界心灰意冷,同学、老师、家人,他的小小人际圈子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却没人能帮他,他自己又不懂释放压力,跨不过学校、社会普遍认可的"以成绩衡量自身价值"的坎,然后才走上极端,走上了金鸡山仓库结束自己的生命。 心理专家认为,"小胡失踪前心理状态已失衡,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小胡本想借着日记和笔记倾诉、缓解心理情绪,但显然没有成功。他反复倾诉,说活着没有意义,这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生无意义,活着的空虚感,是哲学和心理学讨论的范畴。 有数据显示,全世界范围内,自sha已是 15-29 岁年轻人的第二大shi 亡原因。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sha报告》,每年约有 10 万青少年shi于自sha。 青少年轻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周围环境、压力、与周围人的关系、突发事件、家族史等。引起自sha的原因有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 呼吁学校、社会、家庭各个方面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