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三)
有句话叫,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到宋朝的王安石变法,甚至到戊戌变法,都是这个原因,使改革半途而废,或者变法的人结果令人唏嘘——因为触动了权贵的利益。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楚国吴起的改革,一个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作为魏国的功臣,能臣,吴起是被逼离开魏国而来到楚国的。吴起被公叔陷害,投奔楚国。吴起在魏国始终做不到宰相,到楚国后,很快成为楚国宰相,而以吴起的性格、能力,很快变成了一个改革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把楚国带入了富国强兵之路。但因此也把自己带入了人生末路。
正是因为吴起为楚国的改革变法,触犯了楚国权贵阶层的众怒,根源当然就是"改革资源的配置方式",把所有资源配置指向改革者想要的目标,那权贵就必须让出自己的利益。
让国家强大富裕,可能谁也不反对,但落实到个人头上时,触及到个人利益时,侵犯到自己,这些被侵犯的人是很难答应的。
而吴起变法时,按常理,会由易到难,但吴起一出手就直奔要害,专挑硬骨头啃,干嘛?直接剥夺贵族阶层的正当利益,这样的众怒是没几个人敢触犯的。即便上头国王支持,暂时可能会强制执行,取得效果,但后面暗流涌动的反抗,你可能会焦头烂额,最后走向末路。
在吴起之前,魏国的李克改革,直接取消世袭制,就出现这种问题。而吴起更是大刀阔斧,打击更精准,更直接,打击面更大。甚至把一些贵族直接从大城市迁到荒蛮之地,削弱官僚集团和贵族的势力,这种怨恨是很难解开的。
最大的危险来临,是当时反对派人物屈宜咎(据说屈原就是他的晚辈)当这些人可以在国王面前说三道四的时候,他们会告诉国王,吴起是人才,繁荣富强是一回事,政权稳定又是一回事,他吴起想干什么?想培植自己的势力,夺权吗?这话里有话,很恶毒啊。
国王一动摇,一疑虑,那改革将难以为继。不仅如此,分流贵族,就要分流其他人,谁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呢?越来越多的人反对。
吴起虽然让楚国强大起来了,但离死也将不远。共同的恨比共同的爱更能凝聚人心,大家都恨你,你会有好日子过吗?支持吴起的楚悼王一死,吴起就被杀了。
秦国的公孙鞅,也就是商鞅,著名的商鞅变法,几乎如出一辙。支持商鞅的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推翻,甚至被车裂。
王安石变法,亦然。只不过,王安石解甲归田而已。还不至于身首异处。如果你读过易中天中华史中的《王安石变法》,里面就写得很清楚。还好,赵匡胤一当皇帝就说了"刑不上大夫"。
变法一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如何处理改革与利益的关系,似乎一直都是个难题。因为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