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时期,秦二世胡亥遭奸臣赵高图谋设计,被其女婿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时年二十四岁。 不久之后,赵高又被子婴设计杀掉,并诛夷三族。 此后,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只得在刘邦兵临城下的时候投降,从秦国到秦朝,570年的历史至此戛然而止。 那么,秦帝国究竟是为什么灭亡的呢? 首要原因:尽以天下奉一人! 实际上,秦始皇为帝以来的暴政就是导致秦帝国灭亡的最关键原因。 说句实话,帝王也是常人肉身,即使是像秦始皇一样显赫的人物,他也同样只是一个凡人,他也喜好耳目声色之欲。 而且,秦始皇的这些喜好,如果只是一般的喜好,也确实算不上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但嬴政对于享乐的沉迷与追求,的的确确太大了,绝对能让我们后人一想起来就会咬牙切齿。 当然了,总会有人指出始皇帝多次全国性的大巡游,浪费天下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应该受到谴责,但如果要把他几次大的巡游当成一个罪行,个人认为是一种腐儒之见。 因为,秦始皇的巡游全国,与其开疆拓土的意念是分不开的,那种大张旗鼓展示秦国威力的巡游,既是一种政治宣示,也是一种文化巡礼。 所以说,后世的个别暴君,比如隋炀帝杨广,他那种特别大规模的巡游,实际上也不是像明朝小说中所宣示的那样,说他亡就亡在了吃喝游乐上。 但不可否认的是,秦朝的秦始皇和秦二世,隋朝的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个王朝都是二世而亡。 因此,也很少有后世人会替他们说好话!百姓徭役沉重,始皇帝无休止造宫殿 秦始皇嬴政最令人诟病的举措,实际上就是因为他穷奢极欲,营造楼台殿宇。 幸或不幸,秦朝人遇上了始皇帝那样雄才大略的君王,其实还是不幸大过于幸。 虽说嬴政最后一统天下了,但作为一般的平民百姓来讲,为了他的雄才大略和穷奢极欲,除了要承担平时摊派的沉重徭役以外,还总会被秦朝政府征发去替皇帝修建宫殿和离宫,各种各样的巨大工程接连不断。 大家要知道,早在击灭六国的过程当中,始皇帝每击灭一个国家,就要派人把这个国家的宫殿给画下来,再在咸阳北阪之上继续营造。 比如:秦灭楚之后,楚国宫殿是什么样子,秦始皇就会命人在首都咸阳附近,按照原模原样、原比例给他复建一座。 因此,如果大家看看司马迁的《史记》就可以得知,秦朝本来就有很多旧宫殿,再加上新的宫殿,宫殿群简直是跨山弥谷,离宫别馆加起来有七百余座,遍布函谷关内,以及渭水的南北两岸。大肆营建阿房宫,粉饰太平造盛世 如此殿宇如此楼,从人的欲望程度和我们今天的思维常识来讲,你始皇帝就一个人,一个身体,按理说早就应该满足了。 但是人心难厌,始皇帝却依旧觉得自己的宫殿比起他想象中的天堂,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于是,秦始皇又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开始营建规模骇人听闻的朝宫,设计面积可容纳十万人的"阿房宫"(ē páng gōng) 。 而且,阿房宫仅仅是当初始皇帝新设计的大朝宫的前殿。 我们至今可见,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依旧残存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 由此可见,始皇帝的阿房宫,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建筑规模,绝对都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就在大大小小近乎千所的殿堂之内,始皇帝毕竟只有一个肉身子,宫中珍宝堆积如山,而宫内的绝色美女更是多达数万人。 大家可以想一想,数万个美女,即使秦始皇一天换一个地方住,一直到他病死沙丘,也不可能有精力和能力把自己建造的宫室住遍,更别提宠幸那些美人了,有些人连见都见不着。 因此,史书上曾这样写:三十六年不得见者。 可以想见,从当上国王到当上皇帝,数万美人在那里待了整整36年,有的却连始皇帝的衣服影子都没有见到过。 可笑的是,虐用民力如此,欺民自大如此,在我们后人挖掘出来的阿房宫的地砖上,竟然刻着十二个大字: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全部都是大秦帝国的臣民,每年都是稻谷大丰收,路上连一个挨饿的人都没有! 不得不说,这样的说法有些太过粉饰太平了。皇帝陵墓规模大,奇珍异宝显奢华 当然了,说起始皇帝大肆营造的恶行,最骇人听闻的还是要数他建造的那座超豪华的陵墓——"骊山陵"。 即使是在今天,骊山陵从外观上来讲也是叹为观止,长方形封土底边,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如同小山一样的坟头,高达55米(但实际上,它原先真正的高度是一百多米,经过两千多年的人为破坏和水土流失,差不多有一半都没了) 。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详细记载了原先陵墓的高度。 始皇帝的陵墓内部更是极尽奢华,根据司马迁的记载: 始皇帝的陵墓内,一直深挖到地下近泉水处,精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巨大的棺材,墓室里堆满了奇珍异宝。 而且,室内还有很多的机关,整个墓室里都注满了水银,象征着江河湖海,苍穹般的穹顶上遍嵌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 墓里为了照明,还用鱼油燃灯保持长明不灭。(当然了,古人并不知道,一旦没有了氧气,那些灯也全部都会灭掉!) 总而言之,始皇帝的陵园工程不是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才修建的,而是在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换言之,"骊山陵"工程一直修建了近四十年,当始皇帝病死沙丘之后,这座陵墓还没有建完,因此在他的儿子胡亥继位之后,又大张旗鼓地建了一年多才算消停了下来。 所以说,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实际上也是他修建陵墓最疯狂的时期,七十多万囚徒被押往骊山,就是为了给他修建陵墓。 由此可见,"骊山陵"工程究竟有多巨大,修建陵墓的人有多么得多!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民,可以与之乐成,不可以与之忧始 ,此话虽说有些偏颇,但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的道理。 因此,始皇帝在国防设施以及国内交通方面,比如长城、驰道等工程中,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跟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一样,属于害在当代、利在后世。 不得不说,对于始皇帝的这些工程,如果我们细究起来,似乎也无可厚非! 作为大一统帝王,始皇帝为贪图个人享受而大肆营造宫殿,一座接着一座修,营而不休、敲骨吸髓、压榨小民。 正所谓"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秦帝国的确如此。 因此,引发的负面影响也特别大,使得秦国的平民百姓,包括从前被击灭的六国百姓们,一个个怒火中烧,而且还开始日复一日地怀疑秦帝国的政权。 结果,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引得天下响应,最终导致了秦帝国的覆亡。加重赋税民心大乱,严刑峻法镇压百姓 秦帝国二世而亡,因此代他而起的汉朝大臣和儒生们,有事没事就喜欢把始皇帝拿出来批斗一番,将其从前的事情全都归为暴政。 的确!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暴政。 关于秦始皇嬴政统治的措施,确实在很多方面都令人发指,不过真正从技术层面来讲,在那些儒生们的骂声中,真正最能切中秦朝苛政要害的,还是得数汉朝大儒董仲舒。 根据董仲舒的论点,秦国百姓们的徭役和兵役负担达到从前的三十倍,而土地税、商税和人头税等税负负担,和从前相比则高出了二十倍,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高负担,才使得秦国的百姓困苦难熬,一直都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而且,秦帝国残暴的官吏们更是如狼似虎,致使许多百姓们逃亡山林被逼为盗,以至于当时在秦国大道上行走的人群当中,有一半都是被驱赶到各地去服刑服徭役的囚徒。 董仲舒对于秦始皇横征暴敛的指控,其实还是非常恰当的,嬴政虐民之苦,都与他的政治贪欲大有关联! 大家想一想,始皇帝统一全国之后,在将近十二年的时间里,从未与民休息…… 三十万人筑长城,五十万人戍五岭,七十万人营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除此之外还有无数的没有明确记入史籍的徭役、兵役。 如果推算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修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开凿灵渠等劳力,估计在虐用民力方面,整个中国历史的后世中,也只有隋炀帝杨广能和始皇帝有一比。 面对秦朝政府如此暴虐,百姓们肯定就会反抗,因此暴秦政府也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镇压。 如此一来,恶性循环,严刑峻法就成为了秦始皇时代最为醒目的政治标签。迷信暴力,酷刑五花八门 秦朝时期,最轻的刑罚当属"赀刑",也就是"赎刑",犯了法的人可以用钱免罪。 实际上,秦朝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刑罚体系,因此刑罚的形式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极为残酷。 比如"肉刑",其种类就可见一斑:有"黥刑"(刺字) 、"劓刑"(割鼻子) 、"刖刑"(砍掉膝盖或双脚) 、"宫刑"(男子割其势,女子闭于宫) …… 上述这些残害肢体的刑法,都是起源于奴隶制时代,而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不但没有对这些肉刑有所减免,反而还更加发扬光大了。 如果从考古挖掘出来的"云梦秦简"中去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秦朝的"肉刑"多和"徒刑"相配套使用。 当然了,最能体现秦朝法令残忍性的,还是要数秦朝的"死刑"种类,绝对称得上是五花八门,让人望而生畏…… 秦朝时期的死刑包括:俱五刑、族刑、定杀、坑杀、磔刑、枭首、弃市、戮刑、凿颠、抽肋、囊扑、腰斩、车裂…… 其中,"俱五刑"最有名的大腕级担受者,就是秦朝严刑峻法的推广者——丞相李斯,古稀之年的李斯与其家人都是被赵高和秦二世下令俱五刑处决的,而后还被夷三族。 所谓的"俱五刑",就是依次按顺序:黥刑、劓刑、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大家经过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秦朝的"俱五刑"其实就是"磔刑"的高级形式,也就是后世封建王朝中"凌迟之刑"最早的萌芽形态。 至于"族刑",也就是秦国法律中所说的"夷三族",一人犯罪、株连甚众。 对于"三族"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父母、兄弟、妻子三族,也有的说是父族、母族和妻族。 可见,作为一个秦朝时期的女人,嫁人也挺不容易和危险的,但凡运气不好嫁给了一个国家敌人,如李斯或者蒙恬、蒙翼那样的人,女人自己娘家的性命也会全部被押上刑场,集体处决。 "定杀"之刑,是指把那些患有传染病的人抛入水中淹死,或者活埋处死。 "磔刑"就是碎裂犯人的肢体,将犯人剐完之后再处决。 "枭首"大家都知道,就是把犯人处死之后,将其首级悬于木杆上示众。 "弃市"就是所谓的杀之于市、与众弃之,也就是公开处决,以此来震吓民众。 "戮刑"就是先对犯人实施痛苦难堪的羞辱之刑,而后再斩杀。 "凿颠"就是用铁凿子凿开犯人的天灵盖。 "抽肋"就是把活人的肋骨活活抽掉,让犯人生生疼死。 "囊扑"是把犯人装入袋子里,然后用大棒扑打而死。 关于"腰斩",此刑罚则一直持续到了雍正时期,为了让犯人多受痛苦,因此把犯人拦腰一刀斩断。 一直到雍正时期,最后一个受"腰斩"之刑的人名叫俞鸿图,其受刑的原因则是有人说他的一个小妾透露了试卷。 大家要知道,在封建时期,透露试卷绝对属于一个特大的罪名。 因此,刽子手就把俞鸿图给拦腰切断了。切完之后,还没有断气的俞鸿图就用手蘸着自己的血,在地上写了七个"惨"字。 雍正皇帝得知后,也觉得心里太不落忍,于是就把"腰斩"之刑自此废除了。 "车裂"之刑大家也都知道,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马分尸。 可以想见,秦朝官吏杀人的想象力绝对是要多丰富就有多丰富! 在《盐铁论》的《刑德》中就曾提到过秦朝刑罚的严酷:劓鼻盈累,断足盈车,所割男子之势,高积如山。 如此人间地狱的景象,足以说明秦朝的法律已经不是法律了,而是完全成为了一种赤裸裸的刑罚暴力。 毕竟,秦朝的大一统是以暴易暴而得,因此始皇帝嬴政和他的大臣们也专认刑罚,以刑罚为自己最主要的统治工具。 换言之,秦始皇就是迷信暴力,最终等于是把百家当中的法家重刑主义推向了极致,因而也使得秦国人最后的反抗变得越来越激烈,这些都是致使秦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