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慎,商丘古城走出来的民国将军
东风浩荡,古城巍峨,气势恢宏的商丘归德古城又一次迎来了春天。
古城春意早,满眼皆柳色,这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城,承载着商丘古老而悠久的历史,记录着厚重文明的斑驳记忆,这里蕴涵着多少艰辛和磨难,又饱含着多少梦想与希望。它是浩瀚历史的见证,它是时代文明的摇篮,它是一首气势磅礴的长诗,它又是一首人们反复吟唱的时代壮歌。商丘古城,这个承载梦想的地方,在春潮澎湃的季节里,又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商丘古城是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杰出优秀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故事在古城大地广为流传,同时,在这座古城里也棋罗星布地散落着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名人故居是商丘历史文化积淀的见证者。
商丘古城内东北角四牌楼东二街路北,有一座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青砖蓝瓦四合院。这是民国将军成慎1914年升为河南第一混成旅旅长兼归德镇守使时的居所。成将军的三子二女幼年时期都是在这里度过。该故居2003年被睢阳区政府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一、成慎,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将军
成慎(1880—1921),字缄三,原商丘县谢集乡朱庄寨人。他天资聪慧,幼年入私塾苦读,熟读"四书""五经"《春秋》《左传》等传统经典。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年仅十七岁的成慎在开封参加乡试中举。后被河南巡抚衙门保送至保定将弁学堂,成为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回巡抚衙门任职。入伍后长期驻防河南。辛亥革命前曾任归德镇守使,民国初年官至河南陆军旅长、混成旅长、师长、北京将军府将军等职。他是近代史上北洋时期一位著名的将领。
成慎是一位具有传统思想文化的军人,他自幼攻读儒家经典,考过秀才,中过举人,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他身上显露出浓厚的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思想和情怀,传统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是他行动的思想指南。
成慎一生讲忠孝节义,为人处世讲究诚信善俭,推崇孝道。他把家族的祠堂命名为"孝善堂",并亲笔题写对联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今古之亘德当先德之源皆出于善。"
成慎认为,善事父母,替父母分忧,这是家中之孝,而爱护百姓、为民做主是大孝。同时他也认为,对亲属长辈及家乡父老中生计艰难者给以照顾奉养,这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
在交友方面他更重视孝道,他结交的朋友必是符合孝道规范之人,否则不与之交往。同时他奉行"以善为本",认为人的一切高尚行为皆源于善,孝道即是善的一种体现。他心中始终秉信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并以身践行之。
成慎是一位爱民将军。他从严治军,行军期间,对百姓秋毫无犯,他给部队编的《行军歌》歌词是:"部队在行军,照顾庄稼人。农夫不容易,汗水湿衣襟。一年两收成,还得交租银。队伍经过处,不得扰黎民。"他在民国初年进行的"家乡减租""彰德救灾""赡养孤寡"以及给自己家定的《特别家规》等善举,都体现了他传统朴素的民本思想和爱民精神。这在当时中国是难道可贵的行为,堪称当时中国军队中的一股清流。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内忧外患,动荡不安,整个中国有着分崩离析,被列强瓜分之势,彼时中国存在着亡国亡族之危险,这是国家民族生死存亡时刻,对于每一个爱国之士来说皆心急如焚。对于成慎这样有着爱国情怀,心系天下的仁人志士更是如此。
1909年,成慎与著名爱国将军冯玉祥相识,当时他们都属于北洋新军将领。他们二人相识后,义气相投,一见如故,他们当时都倾向民主共和,在政治见解上有许多共同看法。尤其在带兵方面彼此有着许多的共同见解和心得。于是,二人义结金兰。成慎32岁,为义兄,冯玉祥28岁,为义弟,他们互相勉励,互相支持,为着共同的救国为民志向而努力奋斗。后来,冯玉祥在他的自传中称赞成慎说:"成慎是很好的将领"。
1914年,成慎为河南第一混成旅旅长兼归德镇守使,奉命在豫东一带剿匪。半年内商丘等地匪患相继肃清。后调往开封驻防。1920年5月,河南第1、第2两个混成旅再次合编为河南暂编陆军第1师,以成慎为师长。司令部移居安阳。1917年4月,成慎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1921年升任北京将军府将军。1921年4月,在参加"驱除赵倜"战役中兵败自杀。享年四十一岁。
为纪念成慎将军,1926年,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冯玉祥,在开封南关公园建一座纪念塔。此塔建成后被命名为"阵亡将士纪念塔",也就是现存的开封南关纪念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3年,由河南儒学会会长褚继雯等人发起,联合冯玉祥、张钫等名士,在原商丘县城北两公里处建造了一座"成将军纪念塔",冯玉祥将军题写了塔名。该塔虽然在"文革期间"被毁坏。该塔一部分碑文被文物单位保存。
成慎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将军,虽然参加过镇压白朗农民起义军的行动,其思想尽管存在着一些不适时宜的封建思想,但是成慎将军身上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以及其推崇忠孝节义的民本精神和爱民举措,依然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这是成慎将军留给世人的灿烂辉煌的财富。
二、传承爱国精神的成慎将军后人
成慎将军去世后,他的子女后人继承其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的爱国思想和家风家教,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和民族解放之中,有的还壮烈牺牲,可谓是满门忠烈。
成汉夫(1899年—1974年),字体杰,成慎长子。1920年毕业于河南陆军学校,曾任陕西省军署中校副官、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稽查处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商丘,日本侵略者数次威逼利诱成汉夫,让其出任伪豫东道尹伪职。成汉夫坚守民族气节称病出逃,决不接受委任,决不当汉奸,保存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民族气节,此举为当时广大商丘人民广泛称赞。
此外,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成汉夫暗中助其三弟成体庆赴黄埔军校,奔赴抗日前线;又忍痛送走小妹成翠荫、长女成彦文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另外,1918年—1948年三十年间,每年青黄不接时,成汉夫及其妻张氏主持设粥棚周济讨饭的穷苦人,并对佃户中确实贫困者及家有天灾人祸的农民给以免租或减租。可以说成汉夫也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开明乡绅。
成体庆(1918年—2005年),成慎三子。黄埔军校第十六期甲级班毕业。成体庆离家赴黄埔时,曾写给长兄成汉夫一首临别诗:"遥想少伯破楼兰,国仇家恨无忘念。投笔从戎当赴死,不驱倭寇终不还。"1943年4月,成体庆带兵参加鄂西战役阻击日军,身负数处枪伤,战役胜利后被抬下战场。
成翠荫(1920年—1945年),成慎次女。她受家风家教影响,有着强烈的爱国民族情结。1938年6月,她与几位同学冲破层层阻力奔赴延安抗大学习并参加革命工作。她在抗大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为成建农,以示投身工农革命的决心。她后经由组织安排参加收发报培训,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做电讯机要及档案工作。抗日战场上,她在八路军总部跟随彭德怀副总司令转战太行山区,多次立功受奖。1945年3月抗战胜利前夕,在八路军总部机关转移时她遭敌机空袭牺牲,成为一名为抗日战争而牺牲的烈士。
林路(1920年—2015年),成慎长孙女,成汉夫长女,原名成彦文,到延安后改名林路。1938年6月,她和几位同学及同龄姑姑成翠荫毅然奔赴延安,同年8月入党。《商丘县志》载:林路在延安期间,先后在陕北公学速记训练班及中央党校学习,曾任陕甘宁边区党委速记员、延安中央医院护士和护士长。1945年10月赴东北解放区任哈尔滨新华分社编辑,后调任外文出版社翻译。1960年后一直在北师大工作。
商丘刚解放时,林路与其丈夫吴文焘回商丘探望父母,即动员其父成汉夫按照党的土改政策将其家中浮财交予当地政府,把土地还给农民。被当地政府按照政策将其家定性为"开明土绅"。
翻看成家后人的成长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精神在个体上的充分呈现。这与成慎将军言传身教的家训门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族文化,代代传承,而这种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也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
现在位于商丘古城东北隅成慎将军故居正在修复之中,历史岁月的洗礼,让青砖蓝瓦的故居多了一份历史的古朴,多了一份时代的沧桑感,这是历史的见证,也凝聚着文化的精华。我们由衷相信,修复后的成慎将军故居将成为学习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会成为古城红色文旅的一个灿烂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