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可以说是三国乱世的最终赢家,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王朝结束了割据局面,并且实现了久违的大一统。 然而司马氏的胜利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从司马懿时期就开始积蓄力量,并且一步步走上权力的顶峰的。 在《三国演义》中被形容为"鹰视狼顾"的司马懿是出了名的厚积薄发之代表, 几十年的隐忍换来了对曹魏政权的颠覆,其在政治权谋上的隐忍是令后人咂舌的。 但有一个现象是即便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后攫取了大部分权柄,也无法完全染指曹魏在东线的兵权,原因为何? 毕竟曹魏的东线承担着抵御孙吴进犯的职责,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统领东线的征东大将军屯驻着青、兖、徐、扬四州,地位也仅此于三公,并且历任的几位征东将军几乎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五子良将"张辽 "五子良将"并非是官方的称谓,而是民间给予曹操手下五员猛将的统称。 毕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这五人的生平事迹合作一传,并且称他们为"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包括了: 张辽、徐晃、乐进、于禁、张郃。 张辽,字文远,曾经辗转丁原、董卓、吕布等人的手下,最后投降了曹操。 爱才如命的曹操不计前嫌地给张辽委以重任,当然张辽也不负众望,为曹魏政权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劝降昌豨、攻打袁绍、斩杀乌桓单于……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公元215年合肥之战系列中的逍遥津一战。 面对孙吴号称十万的大军来袭,兵力明显占据劣势的张辽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 而是率领八百名将士主动出击,竟然顺利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 孙权见大事不妙立刻逃遁, 十万大军也顷刻间化作鸟兽散了。 经过这次战役,张辽名震江东,其名声甚至达到让东吴小儿不敢夜啼的效果。 曹操去世后,曹丕念及张辽的功劳, 于是将其册封为征东大将军。 很显然,这时候张辽地位达到了顶峰。 当时司马懿羽翼未丰,并且被曹丕所压制,因此缺乏染指曹魏东线兵权的实力, 加上张辽对曹魏死心塌地的忠诚度,根本容不得司马懿任何谋逆的行为。 曹家宗亲曹休 曹休,字文烈,从曹操起兵征讨董卓之际就投靠到其麾下。 虽然贵为曹操的侄子,却丝毫没有凭借这层关系在同事之间嚣张跋扈。因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功无数,曹操待他亲切如子。 曹休可谓是曹家人中的佼佼者, 曹操曾盛赞其为"千里驹",并且让他掌管精锐部队"虎豹骑"。 况且曹丕在临终前曾委托曹休、陈群、曹真、司马懿四人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 在此期间,曹休接替夏侯惇的岗位, 又因为多次抵御孙吴的进犯有功而官至大司马 ,成为曹魏政权名副其实的最高军事长官。 《三国志》曾这样记载处在"人生巅峰"的曹休:"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 可惜之后的228年魏吴间爆发石亭之战的时候,曹休不敌孙吴大都督陆逊饮恨败北,最终毒疮发作而亡。 由此观之,曹休绝非是等闲之辈,多年立下的战功令他的地位十分牢固。 作为曹家宗亲的他同样有义务提防司马懿的,并且这个时候朝政大权是由四位托孤大臣所共同享有的。 司马懿想染指权柄是极其困难的,在强大的曹氏宗亲面前,司马懿也只能称病不朝,暗中积蓄力量。 严正酷吏满宠 满宠,字伯宁,年仅十八岁就步入仕途;满宠在成为征东大将军之前,一直担任地方司法官的职位。 因为性格十分强硬, 且处理案件时对待土豪劣绅绝不心慈手软 ,经常将犯人拷打致死,于是招致了不少诘难后被迫辞官返乡。 好在后来被慧眼识珠的曹操纳入麾下。满宠凭借独具一格的办事风格,赢得了荀彧和孔融等人的啧啧称赞。 同样的,满宠也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军事领域,并且在行军打仗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履历: 先后跟随曹操参与了征讨袁绍、赤壁之战等,最"高光"的时候当属在关羽攻打樊城之际。 那是满宠协助曹仁驻守樊城,面对关羽的猛烈攻势和自然灾害,先是力排众议打消将士们弃城逃跑的想法。 然后将自己的战马给淹死,以表达自己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 众人深为满宠视死如归的气概所折服,于是士气大涨,最终解除了关羽对樊城的威胁。 曹丕称帝后,满宠被封为将军,驻守新野,在任期间多次挫败孙吴军队的进攻。 公元230年,满宠接过曹休的大旗,出任征东大将军。 甚至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前几年,满宠还作为四朝元老辅佐魏帝曹芳,并且满宠的严正气节也绝不允许丁点造反行为, 因此司马懿若想拉拢或者扳倒满宠是很困难的。 曹魏骨鲠王凌 王凌是大司徒王允的亲戚,早年受到牵连而过着贫苦的生活,好在曹操发现了他的才能并且将其委以主簿之职。 特别是在石亭之战中, 王凌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曹休 ,由此以来,王凌便成为了曹氏政权竭力拉拢的对象。 齐王曹芳继位后,王凌被封为征东大将军,并且出色完成了抵御孙吴进攻的任务。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爽被诛杀,曹芳成为司马家手中的棋子。 王凌得知了司马懿的篡逆之心后,不愿将大权旁落于奸臣手中。 于是毅然决然地联合兖州刺史令狐愚将曹操的儿子曹彪推举为帝, 并于公元251年在驻地淮南地区发动军变。 此时蛰伏多年的司马懿几乎铲除了朝廷中的曹氏权贵和亲曹势力,朝廷要员基本都为司马家所操控。 因此王凌难以和一家独大的司马懿死磕;再加上计划败露,被司马懿玩弄于股掌。 在明显的劣势之下,为让寿春黎民免受战火波及,王凌选择了妥协。 奈何司马懿不按套路出牌,没收王凌的兵权之后出尔反尔将其置于死地,并残忍地夷灭其三族。 于是乎,"淮南三叛"的第一叛以司马懿的胜利而告终。 这时候司马懿已经具备了染指东线政权的实力,但司马懿并没有得意太久,还没来得及在征东大将军一职上设置心腹,于同年病重一命呜呼了。 由此可见,司马懿至死都未能如愿以偿地将东线兵权纳入手中。 直到公元258年反对司马氏专权的诸葛诞命丧黄泉之际,司马家族才真正意义上控制住了东线政权。 结语 很显然,曹魏政权下的征东大将军要么是曹氏子弟, 要么就是死心塌地服务于曹家的忠臣 ,因此政治立场是十分明确的,司马懿想战胜他们的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之后的淮南地区的毌丘俭、诸葛诞在司马懿死后仍然掀起了对司马氏专权的反抗,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屈不挠的气节是值得后人肃然起敬的。 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定局。 这是自司马懿以来三代人努力的结果, 虽有一部分人在阅读这段历史时却对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抱有主观情绪上的不满 ,以及对西晋末期统治者的昏聩无能感到扼腕叹息。 但不可否认,他们在统一华夏上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