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被安徽新娘救下,后成开国中将来报恩,结局令人落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81年秋,安徽盛圩孜迎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将军。
他正是时任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张震。
其曾在回忆录中深情地写道:"多少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
因为这里是他魂牵梦萦的故地。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他念念不忘的救命恩人。
那么,张震将军的恩人是谁?
他们之间又有怎样一段动人往事? 情系热土报君恩
一定要回盛圩子村看看,凭吊战友的尸骨!
一定要设法找到那个姑娘,感谢她的救命之恩!
这些在张震心中盘旋无数次的挂念,终于在1984年的这一天得以实现。
彼时,担任副总参谋长的张震,利用在华东地区视察的机会,故地重游,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地方。
盛圩子村,是宿县的小村庄,数十年不见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村子的外形虽然更新了,但不变的是这里的风俗人情,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淳朴。
当张震出现在这儿,就有人上来打招呼,问他是不是在找人。
张震正需要帮忙,便问道:"您知道43年前村里新娘子的家在哪里,家中可还有人?"
43年,那可是个久远的时间,一般人还真不了解当年的情况。
好在经过打听,有村里老人为他提供了线索:"你是说的孔秀英吧。"
张震在热心群众的带领下,来到了孔秀英家门口。
他望着和记忆中的两进院毫不相似的小院子,心中不由打鼓。
但走进屋子,当他看见一个大立橱时,双眼顿时就亮了,就是它!
那时候,新娘子就是站在这个大立橱前喊醒他的。
张震心下激动,当年一幕幕仿佛历历在目。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他回头望去。
只见一名老妇挎着件旧棉袄朝自己走来。
"你是……?"孔秀英听说家里来人,便匆匆赶了回来。
张震张了张口,突然又有些迟疑。
毕竟岁月无情,再次见面,大家都换了模样。
他不敢贸然相认,便试探着问道:"你可知道村子当年打仗的事儿?"
孔秀英点头,"当然知道,我还记得那是十月初的事,我记得很清楚,按这儿的习俗,十月初要拆洗被子……"
闻言,张震心里有数了,又追问:"你家门口原来可有东西?"
"有棵大槐树……"
"还有呢?"
"树下卧个大石槽。"
张震难言激动,接着对方的话说:"我的马就吊在你家的石槽上!"
孔秀英一听,神色也变了,开始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目光打量张震。
这时,张震拿出个笔记本,翻了几页,问道:"我那天是被人喊醒的,你可知喊我的那人是谁?"
"是我!"孔秀英立即向答。
"你站在哪里喊的?"
"大立橱跟前。"
"怎么喊的?"
"我喊:快起呀!鬼子来了!"说着,她向大立橱,"就是这个橱子!"
张震眼眶已湿,点头道:"你喊的那个人就是我。你还指了路,叫我向北跑……"
孔秀英喜不自禁,想起当年惊心动魄的一幕,至今都深觉庆幸。
张震紧紧握住了孔秀英的双手,动情道:"我来看您了……",但凡当时再晚几秒钟,自己就再也冲不出去了……
两人虽不相识,但他们在生死关头结下的情谊却也至深至重。
随后,张震跟随孔秀英的老伴盛维凡来到村西南的烈士墓。
张震望着阳光下的十八座坟墓,泪水涟涟,呜咽道:"我们……已经幸福了,你们……却躺在这里。"
秋风萧萧,摇曳着枯黄的坟草,烈士无言,他们的热血却仍有余温…… 四十年前盛圩子
1941年农历十月初一的半夜,盛圩子村的新婚夫妻孔秀英与盛维凡已沉入甜美的梦乡。
突然,一阵急促的叫门声传来,惊醒了熟睡中的两人。
听这架势,来人还不少,起码得有十来个,他们正挨家挨户地叫门要住宿。
孔秀英揉着惺忪的睡眼,听了会儿动静,挺身坐起来,推着身旁的丈夫说:"好像是新四军诶。"
她有个参加了新四军游击队的弟弟,所以知道新四军夜里经常这样喊老百姓的门。
弟弟好几年都没有回来了,她这个当姐姐的惦挂得紧。
现在新四军要借宿,孔秀英十分高兴,一边穿衣服,一边就要下床。
然而,丈夫却拉住她,说:"这里离铁路近,怕不是鬼子装的,别开门。"
当时,日军都驻扎在铁路沿线,经常下乡要粮逮鸡,欺压老百姓。
不久前,新四军四师就路过盛圩子村,夜翻铁路去洪泽湖了。
他们浩浩荡荡一队人马,个个见了老百姓都亲亲热热,村民们对新四军都很有好感。
但是打那以后,鬼子对这一带盘查就更紧了。
大家天一黑就关门睡觉,夜里轻易不敢开门,就像现在这样。
孔秀英有点犹豫,万一真是新四军来了呢?
又过了一会,只听外头还在叫门,她心里实在不忍,还是起身去开了门。
门一打开,就听见有人自报家门:"我们是新四军,是老百姓的子弟兵,不要害怕。"
孔秀英瞧过去,只见门前的大槐树下立着匹战马,一人翻身下来,把战马拴在大石槽上。
他身材高瘦、脸脖黝黑,一双眼睛在黑暗中亮如星辰。
另外还有十来人陪同在他身边向门口走来,看样子,这位应该就是首长了。
他看着房门贴的"喜"字,笑说:"原来惊动了新娘子,真是对不起,打扰了。"
孔秀英见他们客客气气的,放下心来,领他们进屋。
她一边走到院里,一边喊丈夫起来把新房腾出来。
张震听了,忙说他们就在四边偏屋里凑合过夜就行。
孔秀英说什么也不能让战士们受委屈,非让他们睡新房。
盛情难却,张震只好住了进去,打起地铺和衣而卧。
今夜实在疲倦,很快战士们便沉沉睡去,只有张震还在思考着工作事宜。
当年1月,爆发了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四师主力奉命越过津浦铁路,从宿东进入皖东北。
这便是前阵子会有军队路过盛圩子村的原因。
此后,这一带不仅有日军严格戒备,还有国民党顽固派的觊觎。
他们都想利用宿东这条通道进攻皖东北。
于是,中央为把好皖东北大门,专门成立了宿东游击支队。
时任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的张震,于11月18日来到宿东检查指导游击工作。
当晚十二点,工作会议结束。
为防止日军袭扰,游击支队便护送张震和同志们进行转移。
他们沿着沱河南岸向前行,约半夜一点多见到了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
这村子四周有圩濠和一片片芦苇滩塘,主要出路是通过门前的一条东西大道。
比较适合隐蔽和封锁消息,不失为一个理想的宿营地,这里就是盛圩子村。
大家进村后,便悄悄四散各自去找住房叫门。
张震和一几个同志来到孔秀英家,其他同志住在村西、村北各处。
张震左三
眼下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张震每日都为战事殚精竭虑,总是晚睡。
到半夜三四点,他终于抵不住困意侵袭,和周公相会去了。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孔秀英便起了个大早,去南地里抱柴禾,拆洗棉被。
为了不惊动仍在睡梦中的战士们,她蹑手蹑脚出了大门。
来到村头柴禾垛前时,孔秀英听见一阵"嗡嗡"声,抬头望去她吓了一跳。
南边有汽车正向村头驶来,一辆、两辆、三辆……不好!是鬼子来了!
孔秀英连忙往回狂奔,一路高喊:"鬼子来了!鬼子来了!赶快起来!赶快起来!"
负责站岗的哨兵也发现了敌情,立即鸣枪报警。
一时间,叫喊声、枪声、汽车声交织在一起,彻底打破了黎明的寂静。
孔秀英还没跑到家,11辆汽车已加大马力冲到村头,熟睡中的战士们又该如何应对日军的突袭? 军民合力突重围
当孔秀英气喘吁吁跑回了家,竟发现张震仍在沉睡。
天哪!
听见警报的战士们都纷纷从各家住户钻出来,准备迎战了,怎么这首长还在呼呼大睡呢!
她两眼急得要喷火,身子也不由哆嗦起来,尖声大喊:"起,快起呀!鬼子来了!"
张震迷迷糊糊睁开眼,今天凌晨4点多他才睡下,实在是太疲乏了。
等明白过来对方说了什么,他惊得一个大翻身跳起来。
紧接着,其一只手条件反射般抓住了枪,就要和护卫着他的战士们往外冲。
可这时候想突围已经晚了!
500多个鬼子已分成了几拨冲进了村子里,有一拨人几乎已快要冲到孔秀英家大门口!
千钧一发之际,村子西边传来一阵阵剧烈枪响。
这群人立马调头,一窝蜂寻声追去。
原来,是警卫连连长石守良为给首长创造突围条件,率令部分战士迎上去吸引火力了。
他们边打边向西退,想把敌人都引出村外。
日军人多,分出部分向西追击,剩下的则开始搜村。
张震不熟悉这一带地形,又无法确定外面敌情,他们十几个人绝不能贸然闯出去。
这可怎么办?
彼时,孔秀英夫妻比他们还急。
如果鬼子搜进来了,不仅这些战士有危险,他们一家人也不堪设想。
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赶紧想办法!孔秀英不停地钻进钻出,打探鬼子搜查情况。
眼见鬼子都搜到两三家之隔的地方了,她的额头已是汗珠滚滚。
这时,似乎那家住着的战士因换上百姓的花袄,而引起了敌人注意。
趁着他们纠缠的时间,孔秀英当机立断,一把拉起张震就领着众人往外跑。
她把人带进沿西院墙向北通的一条小巷,喘着气说:"翻过圩濠,越过一片苇滩,顺小沟一直向北就到沱河了,过了河,汽车就没法追了。"
张霞点点头,最后看了眼恩人,说道:"你赶紧回屋里去吧!"说完带着战士们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孔秀英回家后,鬼子连着来搜了三次。
每次她都把心提到喉咙眼,同时暗自替战士们祈祷平安。
另一头的张震在跑出胡同没多久,便遭遇鬼子的追击。
一颗颗子弹从他身边飞过,他们一边回身开枪一边利用地形向北撤。
鬼子的人数不断增加,火力随之渐猛。
这时,游击支队的通讯班增援赶到,解了张震之难。
张震大喊:"把鬼子压下去!"
一阵凶猛射击后,鬼子趴倒一片,张震迅速带队北撤。
他们在一条血路中奔出了村庄,抵达沱河边上,过桥上堤。
所有人都重重呼出一口气,即使再有追来的鬼子,他们也不必担心。
因为这一人宽的桥面,只会逼使鬼子排成一线。
我方在北岸只需火力全开,便可轻松封锁河面。
果然,在击退了几波冲击后,鬼子再不敢冲锋,忙不迭往回逃窜了。
他们安全了,但张震仍紧锁眉头,望着西边方向,不知其他的战友是否也已经脱险。
这次遭袭,他们一共牺牲了31名战士。
小部分人在村民的掩护下躲过日军搜查,一部分幸运冲了出来。
而向西吸引火力的石守良等人一个都没能回来。
等鬼子走后,孔秀英夫妇和乡亲们一起为牺牲的烈士们掩埋遗体。
石守良等18名烈士埋在村子西南,其他烈士则埋在村东头。
孔秀英夫妇
43年后,张震站在这些故人跟前,深深鞠躬,久久肃立……
回去后,他便向当地负责人提议为烈士们修个纪念碑。
在他的关心下,当地政府很快便把散落的烈士坟集中于一地,建起了烈士陵园。
张震亲笔题写了"盛圩子战斗烈士纪念碑"十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退休后,他再次故地重游,并与家人临时凑起4000元,为烈士墓前各立一块石碑。
每块石碑,他都亲自题写碑名,不知姓名的则写下"无名烈士碑"五个大字。
孔秀英夫妇则成为了陵园的义务守墓人,日夜守护着这块土地的英魂。
而他们家中,一直摆放着一张张震的照片,照片的日期是1993年4月13日。
这是同年秋天,孔秀英夫妻去北京探望张震时,对方赠予的纪念。
张震对他们就像多年老友一样嘘寒问暖,听说他们生活很好,儿孙满堂,非常髙兴。
他们战士流血奋斗一生,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如今社稷安康,他们的英灵应当也得到了慰藉。 结语
如今,盛圩子烈士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它所体现的不仅是战士们威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无畏精神,还有相濡以沫、同舟共济的军民鱼水情。
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正是有这样一群勇敢、淳朴的人民,才使祖国从黑暗废墟之中抬起了头。
他们的精神就是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国人心中。
参考资料:
高红军.张震将军和一个农妇的生死情缘[J].文史精华,1995(1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