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江山,曹叡一生精明,为何却在托孤选错人,被司马氏终结?
引言:
司马氏能够终结曹魏江山,很大原因便是因为曹叡没有为新帝曹芳选好辅政的大臣。曹叡在位时便对司马懿多有忌惮,久卧病榻时,司马懿也不是他心中辅政大臣的首选,可在临终之际他还是不顾一切将新帝托付给了司马懿,这又是为何?
在社会动乱,战争频繁的东汉末年,魏、蜀、吴呈三国鼎立之势逐鹿中原。曹丕离世后,曹魏江山的王位传给了曹叡。作为第二代国君,曹叡在执政前期,并没有辜负曹丕的期望,他励精图治,不论是用人,还是用兵,都独具慧眼,是当之无愧的明君。
图|曹叡影视剧图仅参考
曹叡当权期间,多次平定叛乱,亲自率军抵御反击东吴和蜀汉的军事进攻。在政治和军事决策方面,他都是一位果断的帝王。对于大臣的进谏他能够积极听取,而且能做到知人善用,在他的前期带领下,魏国的军事势力逐步壮大,甚至差点盖过吴蜀。
可就是这样一个能文善武的帝王,在执政的后期却做下种种荒唐事,将之前所立下的功绩全部毁于一旦。
曹叡在后期,不但沉迷美色,不顾百姓,在国中大兴土木,更是在临终时,对于托孤的问题摇摆不定。一、曹叡人生的转折点,从明君变昏君
若要细究魏明帝的转变,那就得从蜀国军师诸葛亮逝世开始说起。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众所周知的。他在世时,魏明帝和其臣子一直将他视作最大威胁。当年诸葛亮预备出军北伐,消息传至魏国,大臣们便慌得要命。
唯有魏明帝曹叡神色从容,同样作为有能力的聪明人,能在战场上与诸葛亮较量,也是他的荣幸。
他先派兵将街亭攻了下来,此地对于接下来的战争来说,是一块极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街亭位于秦安县(现今)东北方45公里以外的陇城镇一带,因多高山深谷,地势险峻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地可守可攻,是自古兵家的必争之地。
东吴的孙权与诸葛亮联手,企图平分天下。曹叡知晓后,御驾亲征,然后采取声东击西的战略,他亲自带兵向东边的孙权发起进攻,然后让司马懿坐镇于西边。
图|诸葛亮影视剧图仅参考
在战术方面,司马懿的才能不及诸葛亮(此处肯定有不少读者反驳,期待留言)。曹叡很清楚两者间的差距,所以他命司马懿驻扎西侧,不论诸葛亮动作如何,他只需要负责守城,其他什么都不用做。
司马懿听了他的话,魏国军队赢得了这次北伐战争的胜利。也就在这次北伐战争中,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许是曹叡认为他最大的敌人没了,蜀国对他就构不成威胁。诸葛亮病逝后,曹叡仿佛变了个人,不再励精图治治理国家,开始贪图享乐。
图|诸葛亮图
他为了享受,不惜消耗国库人力,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甚至不再听取臣子的进谏,也不再注重军事方面的训练。不把失去诸葛亮的蜀国当一回事儿,但蜀国却因为拥有一帮贤臣,而将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
238年底,36岁的曹叡突然病入膏肓,究其原因不过是曹叡后些年纵欲过度,而将身体亏空。
曹叡对政事态度的转变,是曹魏江山落败的导火索之一。若是曹叡没有突然变得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也许他也不会年纪轻轻就败空了身体,还没将曹魏的继承人培养出来就送了性命。二、曹叡纵情享乐,只为子嗣,但最终却病入膏肓
子嗣是每一个帝王得以传承延续的重点。曹叡稳定朝纲,痛击外敌,解决了国中内忧外患的问题后,大臣们便将目光集中放在他没有儿子的事情上。
为解决这个问题,曹睿开始广纳后宫,夜夜流连于各色美人的榻上。他努力耕耘,为的也只是能赶紧多造出几个孩子来。
但也许上天不眷顾于曹叡,好不容易得了三个孩子,清河王曹冏、繁阳王曹穆、安平哀王曹殷,还没等孩子们长大成人,三个孩子依次早夭。
后来,曹叡的身体每况愈下,他自己也对子嗣传承之事感到绝望。每日大臣们三问曹叡:"大王什么时候立太子?"的逼迫下。心灰意冷的曹叡只能从宗室的孩子中,挑了个资质还不错的曹芳出来。
图|曹叡影视剧图仅参考
虽有了继承者,但曹芳年纪尚小,又不知道自己还有几年好活。为了保住魏国的江山,又开始找负责将继承人看护长大的辅政大臣。
曹叡向来非犹豫不决的人,在他还是个明君时,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经过深思熟虑,不拖泥带水。
当年,决定征伐辽东时,朝中大臣几乎都极力反对,司马懿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真的踏平了辽东。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在托孤的问题上,曹叡却一反常态。没有病重前,因为享乐,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过托孤的人选名单,或者说他考虑过,但没有切切实实地实行。
病重以后,或许是病痛的折磨,让他无法判断思考,所以在有人的操作下,他只能听之任之。
意识迷离时,曹叡曾对司马懿说:"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
图|司马懿图
曹睿内心里是不信任司马懿,又将曹爽任命为大将军,希望他作为辅政大臣的同时,也能够以宗族之名牵制住司马懿。
事实并不如他所想,曹爽在获得权利后,并没有尽好臣子之责辅佐君王,甚至蔑视其威严,在朝中想方设法地拉帮结派。
司马懿见他如此行径,一直没有获得过实权的他,自然不甘落后。从小皇帝曹芳和太后那获得支持后,便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光明正大地和曹爽在朝堂上争权夺利。
图|曹爽影视剧图仅参考
曹爽虽是宗亲,但他的脑子和手段都没有司马懿强。在一番激烈的朝廷斗争后,司马懿深藏的狼子野心也逐渐暴露。
既然他比魏国的这些后代更有能力,又凭什么只能趋于他们之下,听他们差来喝去?
因为曹魏后世的无能,夺权的念头逐渐在司马懿的心中生根发芽。三、托孤于臣,曹丕与曹叡的不同选择
曹叡的父亲曹丕,在位的时间仅为6年,驾崩时,他怕年轻的曹叡无法统揽大局,所以特地挑了四人对曹叡进行辅佐。
"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曹丕将曹叡托付给了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四人,其中曹休和曹真都是曹家人,背后代表的是曹家的宗室势力集团,另外的司马懿和陈群是士族之人,代表的是朝廷中士族势力集团。
图|曹丕影视剧图仅参考
曹丕选择了两个势力集团的权臣代表辅佐新帝,为的就是在新帝还未成长前,两股势力能互相制约,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曹叡初登皇位时,不过二十出头,他能够在稳定朝堂的同时,还抵御住蜀汉与东吴的进攻,辅政的四人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
图|曹叡影视剧图仅参考
但同时,两方势力也在不断地争权夺势,曹叡曾有一段时间一直受制于他们。不过,他很幸运,在他执政期间,除司马懿外的三人,相继因年纪大而病逝。
曹叡没怎么花功夫就轻易熬死了他们,唯剩司马懿老当益壮,生生熬死了曹家三代君主。
司马懿自幼便机智聪明,很有才华。"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这是史书对司马懿的夸赞。
图|司马懿影视剧图仅参考
建安六年(公元前201年),22岁的司马懿,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曹操见了人后,便直接让其到府上任职。但司马懿祖上是汉朝重臣,他一心只想忠于汉朝,所以曹操请他时,他直接装病不肯为其效力。
曹操性格霸道,好言相劝,司马懿不愿意听,他决定采取强硬手段。他命人将司马懿直接找来,威胁道:"你小子年轻气盛,是个硬骨头,但如果你不为老夫做事,老夫杀尽你全家,看你这骨头能硬多久!"
司马懿无奈之下,只能听从曹操的吩咐。
图|曹操图
曹操是个狠人,更是个眼光独到的领导。他欣赏司马懿的才华,并想为其所用。但他第一次见面,就知道司马懿不是个安分的种。将司马懿弄到自己府上后,曹操并没有对他委以重任,而是让他全权负责教导曹丕。
直到曹丕称帝,司马懿才得到重用,手中才有了实权。两人常年相处,之间关系匪浅,曹丕极为信任司马懿。但作为帝王,不论私下关系多好,曹丕对每个人都仍旧抱有一丝戒备,尤其是父亲曹操临死前,还曾告诫过他:"司马懿有着狼顾之相,背叛君主的可能性极大。"
在曹丕当政的六年中,他曾三次大规模出兵攻打吴国,每次他都会将司马懿放在大后方进行防守,丝毫不给司马懿有任何上战场,立军功的机会。
曹丕在位的时间不长,帮儿子将朝堂扫清之后,便大限已至。临死前,他将曹叡、曹休、曹真、陈群四人叫到床前,拉着曹叡的手嘱咐道:"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如果有人挑拨你和他们三人的关系,可千万不能轻易相信。
图|曹休影视剧图仅参考
司马懿作为曹丕多年好友,却被曹丕故意排斥在权力圈外,足以证明曹丕对他防备心有多重。
曹叡谨记父亲和爷爷的话,所以当他缠绵病榻给曹芳选辅政大臣时,司马懿也不在他的第一备选方案中。
但他与曹丕不同的是,他为曹芳选择的人全是曹氏家族的宗亲。曹叡认为,虽然曹氏家族里的人能力一般,就算真有人想夺曹芳的权,但大家都是姓曹的,谁当皇帝不一样?毕竟曹芳也不是他亲儿子。
图|曹芳图影视剧图仅参考
他想的是挺好,但被他任命的曹宇不这么想。曹叡前脚刚任命他为大将军,他后脚就慌得去请辞。
宗室里的人不堪大用,曹叡便只能换人,士族集团里的人这时就坐不住了。如果辅政大臣全是宗室势力,那他们这些士族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所以趁着曹叡生病在床以及无人可用时,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刘放和孙资出手了。
他们带着曹爽(曹真的儿子)来到曹叡面前,大力推举曹爽和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和辅政大臣。
图|曹爽
病入膏肓的曹叡已经没脑子思考了,在刘放和孙资的三言两语下,点头答应。后面的某一天,曹叡突然灵台清明了一瞬,他意识到此举不妥,反悔了自己的决定。
刘放和孙资哪能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再次求见于曹叡,而这时的曹叡已经病得连床都起不来,他们二人直接握着曹叡的手写下诏书,此事才板上钉钉,再无更改的可能。
《汉晋春秋》中对此有相关记载:"(刘)放即上床,执(明)帝手强作之。"
与曹丕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择辅政大臣不同,曹叡不但无人可用,最后还因生病而被臣子左右。再加上他登基时虽然年轻,但也有二十余岁,曹芳不过八岁,从小也没怎么接受过帝王的教导,只是赶鸭子上架做了个皇帝。
新帝年幼,大臣把持朝政,曹魏江山的隐患终是因为魏明帝不明智的托孤人选,而变得风雨飘摇。结语:
曹魏江山的灭亡在曹叡的执政态度发生改变时,就已经埋下了祸端的苗头。他的托孤之举,仓促混乱,最后还被强行干预,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引导着曹魏江山走向覆灭。
从历史中看,强迫他更改辅政大臣人员的刘放和孙资,似乎是曹魏江山覆灭的罪魁祸首,但从其个人角度出发,二人之举也不过是保护自身的一种手段。
公元249年,司马懿虽以一己之力发动政变,但朝中却都是支持他的人。原本跟随曹家大江山的功勋老臣们,也转为支持他,从此便可看出,天命已经不顺应曹氏。
曹叡因自己后期的昏庸之举,连累曹氏丢了江山。托孤之事看似简单,但其内里牵扯众多,若不慎重斟酌思考,影响的便是江山社稷以及后世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