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身边女性的遭遇陈皇后被废,卫皇后自杀,钩戈夫人最凄凉
引言
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皇帝故称汉武帝,庙号世宗。
他是西汉第七位皇帝。
汉武帝统治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基础,推动西汉社会的发展达到顶峰状态。
也正因此,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反映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学作品当中。
只是围绕汉武帝展开的大量故事当中,其爱情故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实上,不同时代中,根据环境以及精神文化风貌,汉武帝的爱情故事存在不同程度的嬗变。此恨不关风与月
关于汉武帝爱情故事的最早记录,见于《史记》以及《汉书》当中。
据记载,汉武帝应当拥有人数相当充沛的后宫配置。
总人数可能超过一千余人。
只不过,庞大的后宫妃嫔群体当中,实际受到汉武帝宠爱,且留有详细记录者寥寥无几。
仅有陈皇后、卫皇后、李夫人、(王夫人)、钩戈夫人拥有较为详细的生平事迹记录。
也正因此,这部分人构成了汉武帝爱情故事当中的主要人物。
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陈皇后和汉武帝之间的关系,基本为政治联姻的结果。
陈皇后母亲馆陶长公主希望可以扶持亲近自己的皇帝。
和栗姬的联合遭到拒绝后,馆陶长公主转而和汉武帝母亲王夫人之间达成协议。
直到汉武帝皇位逐渐巩固后,窦太后和馆陶长公主的政治斗争也愈发激烈。
这使陈皇后逐渐淡出汉武帝的情感世界。
最终,窦太后的去世直接让陈皇后及其母馆陶长公主的失势。
陈皇后因为无子以及巫蛊被废除皇后位置,被废除皇后的位置。
卫皇后的待遇,较之陈皇后更有不如。
卫皇后入宫并初步受宠的经过,基本为偶发性的情感因素。
而其成为皇后之后的经历,基本为政治因素的作用结果。
卫皇后为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推荐入宫,但是入宫后较长时间内未获得宠爱,其在申请出宫时意外受到汉武帝重视,受宠之后迅速怀孕并诞下儿子刘据。
卫皇后的兄弟卫青、子侄霍去病因为战功受到汉武帝重视,其子刘据被封为皇太子,使得卫皇后在已经基本失去汉武帝宠爱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较为稳固地居于后位。
卫青、霍去病去世之后,刘据和卫皇后因为巫蛊遭受汉武帝怀疑,汉武帝征和二年刘据谋反自杀后,卫皇后随即因为被没收玺绶自杀。
有意义的部分在于,汉武帝末期主动为刘据平反,并且作思子台表示后悔,但是未见明确对于卫皇后的弥补措施。
钩戈夫人为汉武帝晚年受宠的妃嫔。
钩戈夫人的受宠经历存在相当奇幻的描写,其生育其子刘弗陵的过程,同样被赋予了祥瑞的色彩。
钩戈夫人本人的遭遇相当悲惨,汉武帝明确立刘弗陵为太子后,决定处死钩戈夫人,以避免西汉前期"母以子贵"现象的出现。
《汉书》对于此处描写较为隐晦,《史记》则存在明确描写,推断汉武帝诛杀钩戈夫人大概率为实。
不同于前三人和汉武帝感情关系的浅薄,李夫人和汉武帝的感情关系相当牢固。
《史记》以及《汉书》在描写汉武帝和李夫人的关系时,有意识地进行了文学性的处理手法,使得该段描写存在明显的爱情故事色彩。
李夫人为李延年之妹,《史记》和《汉书》均记载其因为美貌和乐舞技能受宠。
李夫人去世之后,汉武帝曾经亲自进行招魂仪式,以此表示对于李夫人的思念;汉武帝为李夫人所作的《李夫人赋》,为西汉时期唯一由皇帝所作的赋。
《汉书》和《史记》当中的记录,对于二处情节进行了互证,推断基本为真。
《史记》以及《汉书》当中所述的历史事实,成为汉武帝爱情故事的蓝本。
后世关于汉武帝爱情故事的嬗变,基本万变不离其宗。
以文本书写本身而言,《史记》以及《汉书》当中,关于汉武帝及其后宫妃嫔的记录,并不具有爱情故事的色彩;其记述主要旨在还原历史史实,间或间杂著者的历史观,较少涉及对情感关系的记录。人间没个安排处
汉末魏晋时期,汉武帝的爱情故事主要见于小说笔记,如《汉武故事》《汉武内传》《汉武洞冥记》《十洲记》。
文学载体的转变,使得汉武帝的爱情故事,逐渐由历史事实,转变为宗教传说和文学叙事。
汉末魏晋时期,汉武帝的爱情故事,主要聚焦于李夫人和钩戈夫人。
钩戈夫人的相关记录,相较于西汉时期的史料,出现明显的变化。
钩戈夫人被赋予了擅长黄帝素女之术,以及去世后尸解仙化的设定。
黄帝素女之术和尸解仙化均属于道教方术,前者侧重房中养生,后者侧重得道成仙。考虑道钩戈夫人受宠的时间,为汉武帝末期,推断此类文学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为迎合汉武帝探访长生描写,而发展衍生而来。
李夫人的相关记录,由于其本身已经存在较强的道教方术色彩,在整体故事框架方面未发生重大改动。
汉末魏晋时期,围绕汉武帝和李夫人展开的爱情故事,基本聚焦于汉武帝为李夫人招魂,对于招魂的过程、涉及的人员均进行了有意识的扩写。
类似于钩戈夫人相关记录的变化,李夫人的相关记录当中,增添了汉武帝求取仙药的情节。
道教方术思想对于汉武帝爱情故事的影响,在钩戈夫人和李夫人相关记录的嬗变之外,导致汉末魏晋时期出现大量关于汉武帝和女仙的爱情故事。
东汉后期及以后,汉武帝爱情故事当中多次出现汉武帝和女仙的交往。
这类故事的基本框架为汉武帝受到女仙吸引,但是女仙拒绝并惩罚了汉武帝,汉武帝通过忏悔获得女仙原谅。
女仙的主要形象为西王母和上元夫人,其余女仙形象同样均为道教神明衍生而来。此类爱情故事通常具有反对情欲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汉末魏晋时期,同时是陈皇后和汉武帝的爱情故事形成的时期。
成型于东汉时期的《汉武故事》,首次记录了"金屋藏娇"的典故,陈阿娇之名同样见于此处记录。
《文选》首次收录了《长门赋》的原文,虽然对于其真伪的讨论,长期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但该文开宫冤体文学之先的历史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
汉末魏晋时期的汉武帝爱情故事,已经逐渐由单纯的历史记录,转变为添加道教元素的二次文学创作。
受到汉末魏晋时期广泛存在的道教风气的影响,汉武帝的爱情故事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使得其相对于爱情故事,更加接近道教故事。
汉末魏晋时期的道教文学色彩,对于现代汉武帝爱情故事的影响,已经基本消失。
隋唐时期,曾有少量以汉武帝爱情故事为底本的道教文学;但是宋元之后,道教文学已经基本销声匿迹。
现代意义上的汉武帝爱情故事,仅保留了《史记》以及《汉书》所记录的道教色彩部分,汉末魏晋时期的道教成分已经基本剔除。人到情多情转薄
隋唐五代时期,汉武帝的爱情故事叙事结构,再次发生重要变化。
诗歌的兴起,使得这一时期出现大量以汉武帝爱情故事为蓝本的诗歌。文学体裁的变换,导致汉武帝爱情故事当中,道教宣传色彩逐渐淡化,士人主体代言情绪突出。
隋唐五代时期的汉武帝爱情故事,主要聚焦为陈皇后和李夫人,创作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陈皇后的故事受到隋唐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现"阿娇吟""白头吟""妾薄命"的专门乐府题目,内容主要描写陈皇后失宠后的自怨自怜,描写角度主要侧重于陈皇后的内心情感。
李夫人和汉武帝的爱情故事,更加关注爱情本身。以此为基础的文学创造,主要集中于描述生命短暂和欢乐易逝,描写角度主要侧重于汉武帝,以汉武帝的视角展示世事无常。
隋唐五代时期,汉武帝的爱情故事已经脱离了简单的爱情范畴,成为士人暗示君臣关系的侧面手段。
士人习惯依托帝妃之间的情感关系,表达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帝妃之间的等级差异,为君臣之间等级差异的变体,使得士人和女子之间产生情感联结。
陈皇后的弃妇身份,以及李夫人的受宠身份,实质为怀才不遇和青云直上的两种写照。
汉武帝爱情故事的政治隐喻,使得汉武帝的爱情故事,戏剧性地对唐明皇的爱情故事书写造成了影响。大量隋唐五代时期的诗歌创作当中,以汉武帝喻唐明皇为常态。
宋元明清时期,世俗文学的兴起导致汉武帝的爱情故事,逐渐成为现代了解的形态。
大量以汉武帝爱情故事为底本的戏剧出现,许多民间婚礼习俗,被融入汉武帝爱情故事当中;普通群众朴素的大团圆爱好,也深刻影响了汉武帝爱情故事的塑造。
现代意义上的汉武帝爱情故事,基本是以隋唐五代时期的诗歌为内核,以西汉时期的历史记录为基础,以宋元明清的杂剧为主要框架构建的。
现代的汉武帝爱情故事,已经完全成为世俗化的爱情故事,基本不再具有政治取向或者道教因素,为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结语
爱情是人类文学的永恒主题。汉武帝爱情故事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学发展的变化。理解汉武帝爱情故事的变化,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汉武帝的爱情故事,归根结底是封建社会当中不对等的情感关系,因此其爱情故事一般以悲剧结尾。
对于汉武帝爱情故事的欣赏,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不能够以现代人的眼光强求。理解汉武帝爱情故事的本质,才能够更好地欣赏汉武帝的爱情故事。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文选》
《汉书》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