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林翰 秦兵马俑是西安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每一个亲眼看到过秦兵马俑的人都会被这庞大的景象震撼的说不出话,很难想象这是在秦朝就可以完成的庞大工程,不过最让人惊讶的还是秦始皇陵的规模。 让人吃惊的兵马俑还只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可见整个秦始皇陵的规模达到了怎样的级别。 可为何在已经探知秦始皇陵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对秦始皇陵进行深入挖掘呢? 秦始皇陵的规模 由于没有对秦始皇陵进行正式的挖掘,因此直到现在依然没有确认秦始皇陵究竟有多大,现在所有的数据、模型等都存在一定的猜想成分。 不过从一些史料记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始皇陵真的很大,大到难以想象。 首先是秦始皇陵的修建工作,关于这项工作,有两个较为明确的数字,分别是38年和70万工匠。 在秦国时期,底层人民需要服徭役,简单来说就是给国家打工。 抛开现代基建技术,70多万人和38年的时间足以证明秦始皇陵的规模有多大。 即使是一座山也可以轻松挖倒,并且这还没有将一些精细化的工作,各种材料的运输等包括在内,仅从工作量来看,秦始皇陵的工作强度可能和我国现存所有高速公路的工作强度相同。 其次就是一些记载了。 在《史记》中曾这样描述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这里的泉并不是指山泉,而是指地下水,意味着在秦始皇陵的修建过程当中,曾经挖穿了三条地下河。 按照现代施工对地下河的记载,一条地下河的深度起码可以达到10千米,考虑到古人所谓的"三"有约数的意思,秦始皇陵的深度基本上可以达到20千米(公里)的深度。 关于秦始皇陵的内部情况,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曾记载:"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再结合有关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的描述可以得出,秦始皇陵内部是按照"天地"为模板去修建的。 不管依据哪个记载来看,秦始皇陵的具体规模都要远远超过我们所发现的所有陵墓。 秦始皇陵不仅规模大,内部的宝物也非常多,这点从兵马俑可见一斑,那么面对一个满是珍宝的陵墓,为何考古学家迟迟不动手呢?我国考古的规定 我国考古从本质上区别于盗墓,因为我国考古工作的原则是"抢救",在陵墓尚未出现被盗、坍塌、损坏等情况时,不会对陵墓进行挖掘。 因此在得知秦始皇陵的具体位置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并没有立刻开始挖掘,而是使用核磁扫描进行研究。 2002年,我国对秦始皇陵进行的全方位的核磁扫描,通过这项技术,我们大致确定了秦始皇陵的规模、结构以及布局等信息,同时发现秦始皇陵内部并未遭到盗墓的痕迹。 不仅里面的物品没有损坏的迹象,陵墓周围的墙壁也十分完好,虽然秦始皇陵周围也出现了盗洞,可盗洞并没有来到秦始皇陵内部,大概率是盗墓贼没有坚持下来。 既然已经确定了这些信息,为何还不对秦始皇陵进行挖掘呢?除了考古工作的本质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水银了。 根据记载,为了在秦始皇陵内部形成"江河湖海",陵墓的工匠用水银代替了水源,这就意味着秦始皇陵内部有着容量超高的水银。 这件事在2014年得到了证实,因为专家经过土壤检测发现,秦始皇陵周围的土壤中确实存在水银的成分。 这些经过挥发的水银仅仅在地表残留的成分就可以被检测出来,可以预测陵墓内部的水银。 想象一下,如果秦始皇陵一旦开始挖掘,陵墓内部的水银会立刻进行大规模的挥发,同时也就可能渗透进附近的土壤当中。 秦始皇陵附近并不是一块野地,而是陕西省的大型城市西安,一旦这些水银挥发出去,西安的居民又该如何保证生命安全。 即使将西安的居民全部迁移,多少年之后这里的水银才能完全消散呢? 除了这一点外,如何保护秦始皇陵中的文物,也是秦始皇陵迟迟没有开挖的主要原因,这点还要从兵马俑的挖掘说起。推迟挖掘的原因 大家在看到的兵马俑,全部都是人的外形和陶土的颜色,就像是一个还没有来得及上色的模具。 其实这并不是兵马俑的原本样貌,在兵马俑刚刚出土的那一刻,兵马俑上的颜色非常丰富,面部、头发和铠甲全部是经过上色的,只不过他们在接触空气的那一刻,立刻和氧气发生了反应,就变成了现在的颜色。 如果此时贸然开始挖掘,极有可能再次出现和兵马俑同样的问题。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中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考虑到类似的因素,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做好在将挖掘出的物品保护好的准备,秦始皇陵是绝对不会开始挖掘的。 毕竟谁也不知道秦始皇陵里埋葬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旦保护不好,对我国的历史研究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很多历史真相很有可能就此消失,再也无法获得真相。 就好比竹简,竹简作为纸张出现前的主要记载工具,对我国的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很有可能竹简上出现的一个字,我们就要推翻以整段的历史。 毕竟这才是秦朝那个时期真正的历史,而不是后人去记录下来的内容,我国目前仍然有很多历史内容依靠着司马迁的《史记》去研究。 可司马迁距离秦朝也有非常遥远的距离,他的记载也可能出现错误。 这也是为何很多历史学者不主张现在挖开秦始皇陵墓的原因。 因为很多历史相关内容还要等待秦始皇陵中的记载来辨别真伪。 在秦朝时期,秦朝完成统一后经历过两件大事,分别是焚书和统一文字,这意味着很多历史古籍在秦始皇这里便消失不见或者改头换面,并且秦国完成统一后中原地区又一次经历了大战,战争会导致很多历史传承丢失。 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夏朝一直没有被证实存在,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文物和文字记载来说明,秦国等诸侯国起源于西周的第一批贵族,他们的手里最有可能保留有关夏朝的记载。 再加上秦国统一后,其余六国的历史文献几乎全部都统一了起来,因此秦始皇陵中的文物和竹简,非常有可能对我们的历史产生一个非常大的颠覆。 目前关于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已经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设想,第一种设想就是打造出一个十分封闭的状态,用一个建筑将秦始皇陵给彻底包围起来,类似于月球登陆时的基地。 这样的基地可以将陵墓和外界环境彻底隔绝,细菌、空气等完全无法和外界接触,这样在开始挖掘后,可以慢慢处理内部的问题,考古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穿着特殊服装来避免受到伤害。 第二种设想就是一步步的去解决出现的问题。 就拿水银挥发和陵墓中的细菌来说,可以先打通一个连接陵墓内部的小口,一边处理这些问题一边对陵墓内部进行换气,同时使用特殊方式将陵墓内部的文物保护起来。 直接在陵墓内部开始考古工作,打造一个专属的地下考古基地,因为秦始皇陵内部的空间足够大,这个设想是可以实现的。 最后一种带有破坏性的考古方式,就是尽全力保护部分文物。 比如说兵马俑,在挖掘工作开始后,考古工作者以最快速度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物保护起来,这样就有一部分的兵马俑可以保留下葬时的状态,足以满足我们的研究工作。 至于其他兵马俑,只要保证没有大面积的损坏,可以修复即可,不过以上三种方式目前都处于假设状态,因为秦始皇陵处于我国国土范围内,不需要考虑"争抢"的问题,所以短时间内大概率是不会挖掘的。 结语: 秦始皇陵的挖掘,必然是我国考古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对于我国的历史研究和真相探索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强大,对本国历史的研究也将受到更多的重视,不过在挖掘秦始皇陵之前,我们还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如何收回已经被挖掘但身处国外的文物。 因为战争的原因,我国有很多文物流失在国外,很多国外的博物馆中甚至还开设了专门的"中国展区"。 比起可以随时挖掘的秦始皇陵,这些文物的价值显然更高,或许当我们有能力收回全部文物的时候,就是我们挖掘秦始皇陵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