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的李斯
或许说到李斯,更多的人想到的是他与秦始皇的狼狈为奸,为了自己的利益,残害同门,然而却极少有人感受到,那狠绝手段下包藏的雄心壮志。有人因为想到他撺掇秦始皇焚书坑儒(当然,也有人说焚书坑儒其实是秦始皇弄的,李斯还保存了很多的书)而愤怒:他自己也是读书人啊,也是儒家弟子,这样的行为,与禽兽何异?又或许想到的是他的雄才大略,是他的才华:劝说秦始皇吞并六国,一路辅佐,最后成功了,又创了新的字体,全国推行,统一了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是秦国著名的丞相。在秦始皇创不世大业之时,可以说,李斯功不可没。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带着满腔的抱负与才华,最初拜在吕不韦门下,依靠着自己的才华,一步一步靠近政治中心。
公元前237年,受郑国事件影响,秦国贵族趁机大肆攻击诸侯国的客卿,秦始皇下令逐秦国之外的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逐途中,李斯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被秦始皇采纳,召回,不久升职为廷尉。
之后便是大展身手,一展宏图,燃烧自己的青春,发光发热,在史书上狠狠的刷了一把存在感。
鲁迅曾评价李斯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矣"。在历史的长河中,秦代能够找到有著作流传于世的文人,仅李斯和吕不韦二人。
他还自创了小篆,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也方便了推行。
到了后来,李斯的儿子都娶了公主,女儿都嫁了公子。或许,不久就会成为秦朝大家族。然而,前208年,李斯三族腰斩于乱市。
司马迁《史记》里,有著名的李斯五叹,其中,有两叹给我的感触最深。
一个是李斯为默默无名的小吏时,有一次看到厕所里面的老鼠,吃的是大粪,看到有人靠近,便飞快的受惊而逃;而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大米,有人走近,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李斯叹曰:"人之贤不肖臂若鼠也,在所自处耳!"或许那时,权欲的种子便已埋下。看《天行九歌》时,李斯与韩非告别的情景,不知怎的让我对李斯生出许多仰慕。大概是他的那种毫不掩饰的雄心壮志。于是也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劝秦始皇吞并六国的人会是李斯:因为他本来就有着不甘于人下的抱负,也有着大干一场的雄心。或许当年两人的告别是两人悲剧的开始,然而无疑,在权力这条李斯自己选择的路上,他走得非常成功。而当时读到李斯此叹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似乎很似能感受到李斯的伤感,或许是更强烈一些,悲愤。一种看透现实的凉薄与冷清。也正是因为看透了,便也多了一份理智。便也能在混乱的时代,看准秦国,并在之后,为之奉献自己的一生。
还有一个是李斯腰斩于市之前,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舆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时二世二年七月,一代丞相李斯,晚年弄了个晚景凄凉的结局,大儿子李由因为战死,反倒得以安葬老家,其余三族之人,皆身首异处。有人说他是自食恶果。早年,他的儿子劝其回家养老,李斯没有同意。或是不舍其富贵繁华,毕竟位及显赫,富贵极矣;或是放不下其雄心壮志,不愿田园终老;亦或是,还未来得及抽身离开,便身陷斗争旋涡。当年的激流勇进,是他一生的骄傲,后来的未能抽身离开,也成了他无力改变的遗憾。只是一步错,步步错。李郎拼尽一生,最终并没能挣到一个好点的结局。虽然,他有着众多的贡献流传于世。谁又能说这样的李斯,不是悲情呢?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