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也正由于暗箭难防,更容易一招制胜,所以总会有很多人使用"暗箭",或争功,或害人,不一而足。我无伤人之心,也须防他人害人之意。 射箭 502年,南齐大司马萧衍手握重权,想让齐和帝把皇位禅让给他,却又迟迟不肯行动。 沈约是萧衍身边的人,萧衍当上皇帝,自己的前途也会更好。就试探萧衍的想法,但是萧衍什么也不说。过了几天,沈约又进言:"如今连三岁小孩儿都知道齐国的国运不久,您英明神武,应该挺身而出,接受天命,天意不可违,人心不可失。您就算谦让,也不能不接受啊。"萧衍听了,心里很舒服,说:"我正考虑这事呢。" 沈约走后,萧衍又召见自己的心腹范云,询问范云对禅位这件事的看法。范云的回答和沈约基本一样。萧衍高兴地说:"果然都是智谋之士,想法都不谋而合!你明天早上带着沈约一起再过来!" 范云出门后,看到沈约,就对沈约说了这件事。沈约眼珠子一转,叮嘱范云:"你明天一定等我啊!"范云痛快地答应了。第二天,沈约却提前去了。萧衍就命令沈约起草接受禅让的诏书。谁知道沈约从怀里取出了诏书和各方面的人事安排,沈约已经提前写好了。萧衍很高兴,连连夸奖沈约会办事,诏书和人事安排都没有更改,按沈约的意见办了。 沈约 这边呢,范云才从外面来到宫殿门口,却有兵士阻拦,进不去,只能在寿光阁门前徘徊,急得抓耳挠腮。等到沈约出来,范云赶紧上去问沈约:"怎么安排我?"沈约举起手向左指了指,暗示安排范云为尚书左仆射。范云这才长舒一口气:"这还差不多。"不久,萧衍还夸赞沈约才智纵横,功劳卓著。 就这样,沈约把开国头功抢在了手里。 沈约这样的人很有问题,为了抢头功,一面叮嘱别人"一定要等着我",一面却提前进宫,兜售自己的私货。还好沈约也只是抢功,没有害人。和这样的人共事,一定要长个心眼。 这样的人是不是有很强的既视感?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同事?抢功劳的时候智商爆棚,把人耍得团团转? 历史照进现实,从古至今,工作生活中这样的人都不少。我们不主动去害人,却也不能被人出卖。 沈约还只是抢功,徐温就是害命了。 唐末五代时期的吴国。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张颢,一个叫徐温,受到吴王杨渥猜忌。于是两人准备兵变杀死杨渥。这是非常有风险的事情,事情败露可要招致杀身之祸,甚至牵连九族。怎么做才能从兵变中捞取好处,又不承担失败的风险呢? 徐温 狡猾的徐温,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天,张颢跟徐温商量兵变细节的时候,徐温对张颢说:"在行动的时候,如果我们两边的人马都参与,可能引起混乱,步调很难一致,容易失败。不如都用我的兵马吧?那样便于指挥,成功几率也大。"张颢想到:"这徐温肯定是想抢占先机,独吞好处,可不能让他得逞。"于是反对徐温的意见。徐温却顺水推舟:"两个军队确实不便行动,你要是不同意全用我的兵马,那就全用你的手下吧。"张颢欣然应允,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后来兵变成功,杨渥被张颢的手下溢死在寝宫,对外是说暴病而亡。然而,杨渥死后才九天,徐温就派兵把张颢杀了,并对外公开杨渥是被张颢所弑杀,将参与兵变的张颢心腹车裂于集市。当时彻查乱党,发现乱兵都是张颢的手下。因此,大家都认为徐温当时根本不知道也没有参与谋反。 徐温把张颢的军队也纳入自己手下。就这样,徐温处置叛乱,又置身事外,成为笑到最后那个人。 徐温 不可否认,徐温是一个阴险狡诈之徒。但是,就事论事,他的计谋当真绝妙。利用他人为自己嫁衣,把张颢玩得团团转,被卖了还得给徐温数钱。 历史照进现实,我们生活中,"徐温"们可一点也不少,"张颢"们更是很多。我们未必要做徐温,但是也不能成为张颢。 本文由@故纸堆里的旧时光原创,欢迎关注,了解更多好故事。 天下第二行书,流落台北,却在日本公开展览 这一点我不同意罗翔的意见,他会不会把我送进去?我该怎么办? 司马睿:我真的不想当皇帝啊!太窝囊了 图源网络,侵删。 #历史开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