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之前,有唐尧虞舜之朝。尧因封于唐,故称"唐尧"。舜,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二者并称"唐虞"。 虞朝(约元始前36世纪初-约元始前21世纪初 ),亦称黄帝王朝,是华夏历史上一个可能存在大约1500年的王朝。 在尧帝与舜帝的时代,古人将之视为太平盛世。 《论语·泰伯》有云:"唐虞之际,於斯为盛。" 《史记·汲郑列传》亦云:"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西汉焦赣所撰《焦氏易林》卷第十五记载: "宫商角徴,五音和起。君臣父子,弟順有叙。 唐虞襲徳 ,國無災咎。 唐虞尭舜 ,有天下之號。" [西汉] 焦赣 撰《焦氏易林》卷第十五,四部丛刊景元刊本 太史公所著《史记》亦时常提及"唐虞"。例如,第一百三十卷之"唐虞三代之德"。 《史记》130卷,西汉,司马迁撰,清乾隆时期武英殿刊本 再来看看这本鲜少有人提及的明代典籍《博物典汇》。 明代黃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所辑《博物典汇》卷四"郊祀"十一,明崇祯八年刊本,如下所示。华夏真正的上帝,是昊天上帝,一切天皇大帝、太一感生帝之类,皆非正体也。 七曜,即日月五星。 小日子"七曜日"(星期)便是由此而来,弄出了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及土曜日,其与星期的对应关系如下: 星期日——日曜日,星期一——月曜日,星期二——火曜日, 星期三——水曜日,星期四——木曜日,星期五——金曜日, 星期六——土曜日。 根据《博物典汇》可知:分周天躔度置闰月定四时成岁(一年),黄帝始作甲子制历象,颛顼帝命重黎治神人,尧帝治历象,舜帝治象器。 从天文历象上来看,唐尧虞舜,显然存在。 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就乐制(下图左侧)而言,明代时"三皇乐"、"五帝乐"尚存,除此之外,还有"三代乐"、"韶乐九成"。可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听到"三皇乐"、"五帝乐"、"三代乐"吗? 还有"武乐六成"、"成周乐官"、汉乐、唐乐、宋乐、皇朝乐等等。恐怕这其中的许许多多,今天都鲜少有人听过了。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 三皇乐名:伏羲乐名《扶俫》(不是"徕"),亦曰立本。神农乐名《扶持》,亦曰下谋。黄帝作《咸池》。 五帝乐名:少昊(暤)作《大渊》。颛顼作《六茎》,帝喾作《六英》(《北史》卷八十二 列传第七十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大韶》,夏禹作《大夏》,商汤作《大濩(huò)》,武王作《大武》。 网上把伏羲乐名"扶俫",误作"扶徕"。一个是单人旁,一个是双人旁。 根据《北史》卷八十二 列传第七十记载: "从夏以来,年代久远,唯有名字,其声不可得闻。自殷至周,备于《诗·颂》。故自圣贤已下,多习乐者,至如伏羲减瑟,文王足琴,仲尼击磬,子路鼓瑟,汉高击筑,元帝吹箫。 汉祖之初,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之乐。迎神于庙门,奏《嘉至之乐》,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之乐》,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 在前代的基础上,《博物典汇》中还记述了华夏的音乐演变历史,从制造律吕之始、五音分属、五音之变、中声、半声开始,强调了"黄钟万事根本",又考求了声气之法,列出了"隔八相生之图"、"三分损益图"、五声八音八风图、十二律旋相为宫(并图)。 建官,上古官制,唐虞官制,三代官制,秦汉官制……原来,华夏从官制的演变,也可以追溯到三代、追溯到唐虞、追溯到上古官制。 唐虞礼制:舜帝命官典礼 现在的教育史,大体只能追溯到文翁石室(秦代)、战国稷下学宫。 文翁石室,今位于成都市文庙前街93号,由蜀郡太守文翁于汉景帝末年(元始前143年-元始前141年间)创建,是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开办的学校。 稷下学宫,亦称稷下之学(约元始前4世纪60年代至元始前221年),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是全世界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大学),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朝廷智库。孟子、荀子等皆在此任教,这也是战国时期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堂。 稷下学宫历经六代君王: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齐襄王、齐王建,时间长达大约150年。其创始之早、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堪称当时世界教育之最。 西汉刘向(元始前77年~元始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所著《别录》有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故称为稷下之学"。 东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170-217年,字伟长)曾言:"齐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官(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据考古发掘和学者们考证,稷门在齐郭城的西北、面西,学宫故址,即在今邵家圈村的西南部。 蹊跷的是,稷下学宫初创于元始前4世纪60年代,而所谓的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元始前427年-元始前347年)创立"阿家德米"(Academy)学园,也恰好时在这个时间段,你说巧不巧? 然而,战国的稷下学宫又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是从西周官学、春秋私学发展演变过来的。华夏教育和学校比照葫芦画瓢的传教士想象的要早很多。 如下,《博物典汇》中的学校:舜帝命官设教,虞夏商周学名,成周学制,汉学制。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考课之法。 姑且不论周课法,《博物典汇》中居然提到了"有虞课法"。如果去问度娘,有虞课法是何物,会得不到任何反馈,网上有关信息凤毛麟角,甚至连点蛛丝马迹都难以发现。 有虞氏,居于蒲阪(在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舜为其领袖。原来,虞舜时代的考课、教授之法,也幸运地被记载了下来。因此,华夏的教育史,恐怕还得大大提前。至于铨选,即选才授官,以便管理,有虞选法也被传承和记载下来。 今人不知道有虞铨选之法,甚至闻所未闻。度娘竟说铨选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这简直就是从中间将其一刀劈为两半,断了上古的根源。 有虞选法、成周选法、两汉选法、北魏崔亮选法,都去哪儿了? 有虞氏的"兵柄"(应为兵权)制度"有虞兵刑之官合一",也记载并传了下来。 更令人吃惊的是,唐虞时代就已经开始征税了! 唐虞赋法、三代赋法……连税赋制度都在传承,这朝代还能是假的不成??? 在论述历代河道疏浚时,大禹治河之法也得以传承了下来。 此外,土贡一项中,还有禹贡记九州之贡。 卷十八,有虞刑制,夏商之刑。由此可见,舜帝时代的刑制也传承了下来。 以上,从历象、礼制、官制、音乐、河道(水利)、土贡、教育、税赋、兵权、刑制等诸多方面,看到了一个活生生、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唐尧、虞舜时代,还看到了大禹传承下来的河道之法、禹贡记九州之贡(土贡)。 还能说唐尧虞舜不存在吗? 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尚书》,分别记录了虞、夏、商、周四代。后人将夏、商、周称三代,而唐虞属于五帝,《尚书》便是一部记述五帝三代之书。 明末,纲鉴史书应科举市场需而生,明确为科举服务,内容简明扼要,编排清楚,成为当时最通行的历史教材。 《鼎锲赵田了凡袁先生编纂古本历史大方纲鉴补》三十九卷首一卷,明袁黄撰。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余氏双峰堂刻本。浙江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五馆,及日本内阁文库有收藏。 2013年左右,荆门市档案馆亦从民间征集到一套明代著名历史学家袁黄编撰的《历史纲鉴补》,共38卷。本书全名为《历史大方资治纲鉴补》,简称《历史纲鉴补》,又称《袁黄纲鉴》。原书39卷,加卷首1卷,共40卷。 《历史纲鉴补》(万历年间刻本)中有一幅"历代帝王图",有三皇五帝,有唐虞。 《鼎锲赵田了凡袁先生编纂古本历史大方纲鉴补》(明刻本) 清朝末年,正当废科举、兴学校之际,我国出版了一部新编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全书共六卷,上起唐虞三代,下迄明末而止。 1904年,姚祖义编《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四卷(册),每卷分60课,从"历朝国统""上古时代"至清末。 1905年(清光绪31年),该书被定为高等小学堂暂用课本之书目。 宣统元年(1909年)版《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历朝国统图是这样的: 中国的历史朝代歌本应是: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然而,现如今,我们的历史朝代歌往往是这样的: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随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前面的怎么就没了呢? 明明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明明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