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小镇生活宜业宜居人气旺,和美孝直是吾乡
编者按: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城和乡的纽带,小城镇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应肩负起提供全面、优质公共产品的功能。为此,记者走访了山东4处较有发展特点的小城镇,解码小镇生活及其背后支撑力量,为各地选择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孝直村曾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是镇政府驻地。
2月15日上午,张士臣走出店面迎客。阳光洒在店门前成排的电动车上,熠熠生辉;店前G105国道上,车轮滚滚。
今年57岁的张士臣,是孝直镇政府驻地孝直村的原住村民。他从1991年起就在镇上开店,2005年以后从事电动车销售,生意越做越大。
孝直镇地处济南市平阴县南部,是"和圣"柳下惠故里。以待人和善、和谐共处等和文化的内涵,滋养了此间纯朴民风,也聚拢起经久不衰的人气。这是张士臣成功的秘密,也让异乡人看见古镇接纳的臂膀。
当然,"不排外"只是和美古镇"招人"的秘密之一。
在孝直镇上经营电动车的孝直村村民张士臣。
放在路边上的快递件
20多年前,"外来户"宋来华亲身感受到了被接纳的温暖。他原本住在同镇的宋柳沟村,与孝直村直线距离仅4公里。但这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却也是一段不近的路途。
1995年,宋来华选择落户孝直。"村里给分了地,乡亲们也都不见外。"他说,自己作为孝直人的全新生活过得踏实、有奔头。
如今,51岁的宋来华是位种粮大户,获评2022年度齐鲁乡村之星。他感叹:"如果当初没有落户孝直,就没有我的今天!"
安居乐业,饮水思源。这位朴实的庄稼汉子数年如一日为脱贫户免费收割小麦,还年年捐助村里、镇上的公益活动或公共事业。他用勤劳的双手挣来了好光景,也以乐善好施擦亮着孝直的人文名片——和美。
36岁的张强来自内蒙古赤峰,现在是孝直桂和轮胎厂经理。说到来孝直一年多的感受,他用了三个字——相当好。
在张强的记忆里,镇上村里的干部都很给力,不管厂里遇到什么难题,他们随叫随到。"这里社会环境格外好,堪称夜不闭户。"他举例说,"我们的快递平时就放在路边上,从没丢过。"
对此,张士臣感受更多。晚上,他的店面不用派人值守,白天摆在店前的那些电动车也从不用入库,过年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咱们镇驻地范围内,现有常住人口近两万人,外来人口约占八成。"孝直镇副镇长张宪告诉农村大众记者,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吸引着周边的乡邻,也让不少外地人来此就业、创业。
2022年度齐鲁乡村之星、孝直种粮大户宋来华。
有钱挣的农业和工业
"人来了,能不能留得住,关键一条还看产业。"张宪表示,"提供就业的能力,是维持人气的关键一环。"
据了解,孝直镇政府驻地周边企业众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6家,共吸纳就业近万人。张强所在的厂子现有职工40多人,以本镇人为主,年龄35岁至40岁。随着今年订单量稳步回升,预期用工数将在70人以上。
"厂里熟练的技术工种每月收入可达7000元甚至更多。"张强说,"我们希望让职工有满意的收入,他们干得起劲,企业自然会好。"
比起"初来乍到"的张强,孝直轴瓦厂厂长王良振无疑是"老资格"了。他家住泰安市东平县,在孝直村办企业已有20多年。在他看来,在城乡巨变的大时代中,孝直也不断与时俱进,他的生意也越干越好。
第二产业立得住,第一产业也出彩。孝直镇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其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也保证了农业人口的稳定。
"近年来,镇上粮种繁育、粮菜间作和中草药种植等发展迅速,种地收益稳步提升。"张宪告诉农村大众记者,很多农户实现了"一年三收",每亩地每年纯收入可达万元左右;像生姜种植户,每亩收益则在两万元以上。
正是因为种地有钱挣、身边有工厂,当地45岁至50岁年龄段的壮劳力基本上选择留守本乡本土。
孝直村孝德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果蔬大棚。
上千平方米的小镇超市
在2023年春节前的年货大集上,一位经营商曾感叹:"在邻近乡镇赶年集,一天才卖3000块钱,在孝直一上午就卖了7000元!"
人业两旺激发了孝直镇繁荣的商圈。在东山路上,有一家超市叫作"孝直购物中心",规模之大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去年扩大了超市营业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米。"超市老板潘福龙说,"干这一行比较辛苦,凌晨两点就得起来去进菜。"
潘福龙今年46岁,来自浙江温州,2017年到孝直从事零售业至今。"政府部门以及生意上的合作伙伴都很好打交道。"他说,虽然近期生意受到疫情影响,但相信自己在孝直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孝直镇上大型超市还有两三家,而小超市和百货店就更多了。"大超市每天营业额在一万元到两万元之间。"孝直镇孝直办事处书记李培刚介绍,镇子上的餐饮店有90家,小宾馆也有10家。
繁荣的小商业帮助这里的日常生活消费自成闭环,也将古镇夜晚装点得流光溢彩。在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孝直文化广场上,身穿缤纷舞服的人们舞动脚步,乐在其中……
孝直镇上一家综合性超市,营业面积上千平方米。
投资1.5亿元的康养项目
曾经,有城里长大的孩子回村看爷爷,就是不肯在家里上厕所。张宪笑着说,取暖和厕所的问题确实关系到不少年轻人愿不愿意回村。而今,孝直村各家农户的旱厕早都已改成了水冲式的。
"在镇驻地孝直村,现在85%以上的住户都用上了天然气,冬季取暖可使用壁挂炉。而像幸福院、卫生院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均通上了暖气。"李培刚介绍,镇上采暖价格每平方米13元,管线现已铺设到村头,镇上1200多户村民暖气入户也做了规划。
至于教育资源满意度,八九成的家长用脚投票,把孩子送进本镇中小学就读。"例外"的孩子,多是跟着父母在工作地入学。而医疗资源这一块,孝直人也有值得骄傲的资本。
据介绍,孝直镇中心卫生院占地1.6万平方米,设有17个临床和医技科室,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基层医疗服务,还吸引了周边东平、肥城、梁山等县域的居民前来就医。因骨科特色明显,它又叫平阴县骨科医院。
"年门诊量10多万人次、出院病人6000多人次、住院手术1000多台。"李培刚介绍,2015年,孝直镇中心卫生院入选了全国首批"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镇上计划投资1.5亿元,将进行结合康养项目的扩建。"张宪告诉记者,届时孝直镇中心卫生院将拥有600张床位,其中近半作康养之用……应对老龄化,千年古镇稳健出招。
孝直乡村记忆馆选址在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孙家楼"。
年复一年,外面的人们不断来到孝直扎根开枝散叶;与此同时,孝直少年也一批批走向外面的世界。张士臣的儿子张长晓,甚至一路走到了亚平宁半岛。"我们去意大利生活过,也没少到平阴县城和济南市里看房子,但还是感觉住在老家舒坦。"张士臣说。
今年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在孝直乡村记忆馆举行,老少皆至,其乐融融。"文化是根脉,我们把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孙家楼修缮一新,作为孝直乡村记忆馆。"孝直村党委书记张文波说,"希望孝直明天更美好,永远牵系游子的乡愁。"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 通讯员 贾传亮 董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