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对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金代社会经济的三大部门。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繁荣提供了可能,手工业反过来又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同时手工业和商业相互促进、互为条件。 此外金代手工业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代手工业的发展,所提供的丰富的手工业产品, 不仅直接或间接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推动农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最基本的标志之一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 矿冶业的发展,尤其是冶铁与铁器制造业,使农具的制造、改良得以完成,进而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恩格斯曾说过: "促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具 。"
金朝统治者历来十分珍视农具,在开国元年(1115 年),金朝建国之时,"阿离合懑与宗翰以耕具九为献",这表示在对辽、宋战争中,女真统治者也常常把缴获的农具分给猛安谋克, "得其耕具数千以给诸军",反映出了农具在女真人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金代冶铁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工具。 近年考古发掘表明,从北向南自黑龙江、嫩江、牡丹江、松花江以及绥芬河,穆棱河流域的广阔地带出土的金代铁器不下万件,其中以农业生产工具为多。
在黑龙江肇东八里城遗址出土的 700 余件金代铁器 中,就有犁铧、犁碗子、蹚头、锄、镰、手镰、锹、铡草刀、垛叉等农具类共有50余件。在中原地区也有大量金代铁制农具出土,如在北京房山县焦庄村出土的 64 件铁器中,有锄、铡刀、镰刀、钩镰、铧、耕锄生产工具 30 余件。
河北隆化县有铁铧、犁镜、锄、镐、镰、铡刀等几十件出土。这些农具种类多样地区分布面积大, 表明了金代铁制农具已经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在这些出土农具中,有用来翻地、耕地的犁铧、犁碗、镐、锹、耙等,还有用来除草的锄,用来收割庄稼的手镰、钩镰,此外还有像铡刀、垛叉等农具, 几乎覆盖了农作物的整个生产过程,组成了比较完整的农具链条。 金代冶铁手工业,特别是农具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大量铁制农具应用到生产中,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金朝建立之前,女 真人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今阿什河、拉林河流域,建国之后农垦范围不断向四周扩展 ,使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绥芬河、乌苏里江流域的冲积平原得到了大量的开垦。
金太宗天会年间,北宋使臣许亢宗出使金朝时,过咸平(今开原北)后继续北行,一路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带 "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稷黍"的农业兴盛景象 。 二、带动商业经济的繁荣
商业的发展取决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为市场提供商的商品数量的多寡。金代手工业发展,尤其是 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大量的手工业产品投放到市场,进而带动了金代商业经济的繁荣 。从现有材料来看,金朝商业市场上流通着各类不同的手工业产品。
宋朝使臣楼钥在出使金朝路过相州(河南安阳)时,曾见市场上有绢、丝出卖,而且记录了当时绢、丝的价格,"好绢每匹二贯五百文,丝每匹两百五文"。范成大使金时曾路过定兴,见有商人前来贩卖布帛丝绸," 亦有染人来卖缬,淡红深碧挂长竿"。
酒是需求量比较大的商品,在当时社会 饮酒之风十分盛行,城镇、乡村都有酒楼、酒肆,酒作为商品已经比较普遍 。楼钥使金途中在河北境内曾看到,"道旁数处卖酒"。
盐是金朝榷场贸易的重要商品,据《金史》记载,泰和八年(1208 年), 金朝曾诏:"沿淮诸榷场,听官民以盐市易",反映了官府公开允许食盐通过榷场贸易进行市易。 此外金代的解盐还通过走私的形式进入南宋市场。
据史料记载,南宋政府一再禁止不得私贩解盐,淳熙九年(1182 年)八月七日,右谏议大夫黄洽言:" 解盐之禁,今日所当严,乞自今凡在官敢以解盐自行中卖及以相馈遗者,不论斤两多少,必当重宝典宪无赦,仍令逐路监司严行觉察" 。
淳熙十年(1183 年)九月,又"严盗贩解盐法",可以看出当时金宋解盐走私之盛。金代手工业的发展还促成了商业城镇的兴起,宝坻县的兴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宝坻县原名新仓镇以产盐而闻名,自五代、辽以来, "每岁所出利,源源不断,以补国用" 。金政府在宝坻设盐使司,管理当地盐务。
盐业的兴盛,带动了该地其他商业贸易的繁荣, "其富商大贾,货置丛繁,既迁既引,隐隐展展然,鳞萃鸟集,鬻者兼赢,求者不匮,大率资鱼盐之利" 。
大定十一年(1171 年),金世宗到新仓视察,对侍臣说:"此新仓镇人烟繁庶,可改为县",以"盐乃国之宝,取如坻如京之义",于是改新仓为宝坻列为上县。此后 宝坻不仅是金代重要的盐业中心,更是以盐业为基础,发展成为了一个万商云集的商业重镇 。 三、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手工业的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大,它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手工业品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多种需求,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纺织品是人们日常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金代纺织业的发展,改善了百姓的衣着需求,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女真人早期还没从事桑蚕业,在衣着上仍以布、皮为原料,秋冬季节无论贫富之人都穿毛皮衣, 富人多以华贵的貂鼠、青鼠和狐等猎物皮为裘,而贫者则衣着较简陋的牛、马、猪、羊等家畜皮 。春夏富人衣着纻丝、锦绸、细布,而贫者只能穿用粗麻布制作的服装。
金朝建立之后, 各地纺织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出了各种不同品种纺织品,丰富了人们的服饰面料。 从前文所引《金史·舆服志》金朝对不同群体衣着的规定可以看出,就连庶人的服饰都包括霡绸、绢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丝绵等不同纺织品面料。
酿酒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也使得 饮酒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前面提到,金人无论在婚丧嫁娶、祭祀天神,还是岁时节日、友人宴饮、将士出征、文人赋诗时,都离不开酒,可谓无酒不事,无酒不成礼俗。
这种饮之风甚至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大定二十一年(1181 年),"仍禁农时饮酒"。 金代陶瓷业的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引起了一定的变化 ,女真人生活日用的木制工具大多已改用瓷器。
四、促进文化交流
金代手工业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不仅给社会经济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对于金代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联合汉族及其他民族共同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 。
金朝初期曾实行"移民实内"政策,强制把大量中原人口迁入女真内地。金毓黻先生曾将辽上京、中京及东京的户数与金代相当这一地区的上京、咸平、东京、北京路的户数相比较,指出: "金代户数实增于辽之二倍,则其移来人民之多,可以窥见矣" 。
另据赵子砥《燕云录》记载,在金上京会宁府,南人(中原汉人)已占当地居民的半数,"供奉使唤,南人居半"。这些被迁入金朝的人口中,其中有很多具有熟练工艺的手工业工匠,他们进入金源地区,不仅用自己的手艺改变女真社会原先落后的生产方式, 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而且也成为了中原较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可以说北迁人口中的手工业工匠把他们的理念、辽文化、宋文化带到了女真故里,在那里生根、发芽, 他们某种意义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金代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分享手工业工匠传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他们也为金代各民族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金以武立国,据《金史·文艺传》记载:"金初未有文字",说明早期女真人还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建国后在对辽、北宋作战期间,金朝也开始注意留心文事。 不仅索取了大批原料与北宋官员、文士、手工匠人,而且还大量搜罗各类图书文籍、雕版及礼乐仪仗北归, 这些图书典籍入金对于传播中原先进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外金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也为汉民族与女真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进而为金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金代雕版印刷业十分繁荣,刻书之地十分广泛,所刻书籍内容非常丰富。
不仅包括各类经、史著作,还有一些文集、科技书、医学书、版画等,这些图书文籍的刊刻, 对于传播知识、促进女真民族的汉化、提高金代社会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五、总结
金朝是继辽、北宋以后在我国北方所建立的一个王朝,手工业不仅在金代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金朝统治时期手工业门类齐全,各手工行业在辽、北宋的基础上仍继续向前发展, 并且取得了不少令人称道的新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手工业史上的重要一环,金代的手工业虽不可与南宋手工业同日而语, 但必须承认,它与南宋的手工业共同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 12 世纪至 13 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大厦添砖加瓦,也为元朝以北方为根基统一全国准备了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