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最知名的军事家族,非北宋的杨家将和南宋的岳家军莫属。历经千年后,杨家将和岳家军,仍旧是人们心中屹立不倒的英雄团体。 但是说起来,杨家将和岳家军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的。 因为,岳家军的领袖岳飞被秦桧陷害致死后,岳家军大都下落不明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而杨家将的一支后代,却流淌着杨家将的血脉,兴旺发达了600多年。 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巧合,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可能也没有想过,在自己满门都战死沙场后,在遥远的西南地区,还有一支他们的后代在繁衍生息。 而这支血脉,是在偶然之中才得以传承的。 众所周知,杨家将人数虽然众多,但最出名的还得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位。 这三位基本上就是杨家祖孙三代中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支分支,就是在杨文广这一代时来到西南地区的,这门这一支的名字叫做"播州杨氏"。 "播州杨氏"能和杨家将紧密联系起来,离不开两个人物,一个是唐朝的杨端,一个是北宋的杨贵迁。 对杨端身份的认证,让流落在外的播州杨氏有了认祖归宗的机会,而杨贵迁的加入,则让播州杨氏避免了失传的危机。播州杨氏的起源 播州地处我国的西南地区,准确的来说,应该是贵州遵义一带。 古时的交通极其不便,而且古时的边疆地区,更是战争频发,民风顽固不开化,这就是为什么古时流放罪行深重的犯人,会把他们流放到边疆,永远不能回到中原地区的原因了。 既然播州地区地处偏远,那身为中原人的杨家人,为什么不好好在中原地区享受快乐生活?怎么会不远千里,历尽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的,来到堪称蛮夷之地的播州呢? 其实古代的人口流动,基本上都和皇权和商业有关,经商的人自然要游历天下寻找好货,而当官的人,自然要听皇帝差遣才能调离职位,前往别的地区当差。 而杨端之所以来到播州,就是因为接到了皇帝给他下达的任务。 彼时的杨端还是唐晚期一个籍籍无名的武将,身为武将就没有不想建功立业的,但无奈没有机会,杨端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同龄人一个个的成为大将军。 好在杨端非常勤勉,即便不常带兵出征大战,但他也没放弃过精进自己的武功。杨端的勤勉与无奈都被他的舅舅看在了眼里。 平叛播州土酋叛的战争迫在眉睫,为了帮助杨端早日建功立业,杨端的舅舅向当朝皇帝推荐了自己的外甥杨端。 就这样,杨端跟随着大部队,踏上了平叛播州土酋叛的道路。 来到播州后,杨端终于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在经过几次酣战之后,一杨端完成了平叛土酋叛的任务,就当他准备打道回府时,新的喜讯出现了。 当朝皇帝派来的信使说,皇帝认为杨端平叛播州有功,将他封为了播州侯,也就是说,杨氏一族基本上成为播州地区的最高管理者了。 听到这个喜讯后,杨端在此处兴修了自己的府邸,"播州杨氏"一族,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奇妙的缘分,偶然的相遇 时间辗转百年后,唐朝已经不复存在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播州杨氏"自然也成为了宋朝统治下的一份子了。 只不过他们还并不知道,在京城里,有一支叫"杨家将"的军事团队深得民心。 就像影视作品所表现的一样,杨家一门中,就没有混吃等死的等闲之辈,虽然在历史上真的留下赫赫军功的只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位,但杨家的其他子孙也都是有军职在身的。 说到杨充广,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但正是因为他的一个举动,才让杨家有了能在播州杨氏的血脉上,继续发扬光大的机会。 这杨充广是杨延昭之子,也就是杨文广的兄弟。 对北宋王朝忠心耿耿的杨家将,个个都是能文能武的好汉,这不,大哥刚被叫去戍守边疆,小弟杨充广广就受到指派前往了播州巡视。 不过杨充广此行并不孤单,因为和他一起前往播州的还有他的儿子杨贵迁,这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把儿子过继给别人了。 即便是到了宋朝交通依旧是非常不便利的,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播州的杨氏父子非常疲惫,但在经过一位名为杨昭的宣抚使的照顾后,两人水土不服的情况消减了很多。 在视察军情民况的过程中,杨充广对眼前这位忠诚有利的宣抚使好感倍增。 过继子嗣,加深亲缘关系 身在他乡的杨充广,对这个同姓人本就倍感亲切,在经过几番交谈后,更是对他的谈吐与见识大加称赞。 有种莫名的感觉,让杨充广想对眼前这位从未有过交集的官员说点家常,主动接近后,杨充广和杨昭都开始说起了自己祖先那一代的事。 一番细细的探究后,两人惊讶的发现,对方和自己的祖先竟是同一人。 杨家将一支和播州一族的祖先,都是唐朝大将杨端,而唐朝距离两人相识也不过过去了短短百年,所以两人的关系还不算疏远。 得知竟有如此渊源后,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起来。沾亲带故起来之后,杨昭也将自己的烦心事告诉了杨充广。 原来,这杨昭虽然算得上播州最高的领导,但年岁已经不小的他,至今也没有子嗣,在听到杨充广说到杨家将家族庞大,子嗣众多时,杨昭羡慕不已。 杨充广自然也是看出了杨昭眼中的落寞,在谈话结束后,他找到了儿子杨贵迁,在说明了缘由后,杨充广询问儿子是否有原意过继给自己刚相认的兄弟。 跟随杨充广来到播州的杨贵迁,已经是个成熟少年郎了,他自然知道家族传承是大事,虽不舍告别父亲,但他还是选择了过继到"播州杨氏"中。 杨昭无子,在听到自己刚刚在相认的兄弟,愿意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自己,让他来将播州杨氏继续传承下去的时候,简直感激到了要落泪的地步。 古人的情谊,大概是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 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别说是同族的兄弟,就算是同胞的兄弟,都不一定有多亲近,要论血浓于水,大抵还是古人更深有体会吧。 不久后,完成使命的杨充广不得不打道回府,他虽然走了,但他的儿子杨贵迁却永远的留在了这里,播州杨氏也就此成为了与杨家将密不可分的一支。历经三朝,延续百年 杨充广走后,杨贵迁彻底在播州扎下了根。 杨昭没有子嗣,杨贵迁顺理成章的当上了他的继承人。 要知道,西南地区可是长久实行土司制度的,土司政权就像是中原地区的皇权,能够当上土司也就当上了西南地区的土皇帝。 不得不说,杨充广将杨贵迁留在此地的举动,实在太聪明了,毕竟大家都知道,杨家将满门都是武将,而武将大都以战死沙场为结局。 如今杨贵迁留在此地,不仅免去了战死的结局,还过上了受人尊敬的生活。 有了杨贵迁的加入,播州杨氏的子孙后代迅速兴旺了起来,带着杨家将的家训,播州杨氏一直是忠心于朝廷的好土司。 南宋末年元军入侵,身在西南地区的播州军奋不顾身的抵抗着元军,作为抗元的主力之一,播州军多次英勇杀敌为南宋建立了赫赫战功。 但中原地区的人怎么能敌过马背上的民族,虽然南宋境内处处都有抵抗的军队,但南宋朝廷软弱无能,他们根本就不是敌军的对手。 最终,南宋还是消失在了历史的河流之中,中原易主,蒙古族成为了中原大地的主人。 南宋破灭之后,播州杨氏的掌门人杨邦宪向元朝投降,国家归于和平之后,播州杨氏又当起了割据一方的土皇帝。 不得不说,播州杨氏一族真的很有治国理家的天赋,在他们的经营之下,本是蛮夷之地的西南地区,竟也变得像中原地区一样热闹非凡了。 元朝政府认为播州杨氏治理有功,于是将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地区也划归到了播州杨氏的管辖之下,至此,播州杨氏已经成了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的管理者了。 播州杨氏没有辜负元政府的信任,他们多次镇压西南地区的叛乱,为大肆征战的元政府保护好了祖国的西南地区。 由此可见,播州杨氏虽然只是杨家将的分支,但他们也始终恪守着保家卫国的祖训。 但是,任谁也想不到,至唐朝起就忠于朝顶,应用对抗外地的播州杨氏,在明朝万历年间,竟然自己当起了叛乱者,最后不仅谋反失败,还落得了个身首异处的结局。杨氏覆灭 时间来到明朝万历年间,此时的播州,已经成为了西南蛮夷地区。 在经历了播州杨几百年的精心经营后,这里的人民大都强壮精悍而家境殷实,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播州杨氏就是这的土皇帝。 借了封建统治政策的红利,播州一直一来实行的土司制度,助长了播州杨氏们的野心,他们世代承袭着土司制度,作为当地少数民族中的上层人士,播州杨氏的族人大都当上了管理阶层的土官。 长久的骄纵生活,滋长了播州杨氏的野心,在杨应龙当上土司之后,播州杨氏试图兵变造反的想法愈演愈烈。万历二十一年,瞧准明政府无心防备的杨应龙,发起了播州之战。 杨应龙虽然嚣张跋扈,但他并不打没准备的战,毕竟,造反一旦失败,播州杨氏一族很难有人生还。 最初,明政府还以为杨应龙只是小打小闹,长期实行土司制度的他们,根本就没有亲手接管过播州地区,因此,他们并不知道杨应龙有多大的实力。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镇压后,明朝政府发现,这杨应龙很显然是早有准备发动这场造反的,因为明朝多次镇压,都以失败告终了。 在激战中,杨应龙率领部下斩杀了明将五千多人,根据史书记载,激战过后,战场已然变成了血河。 直到此时明政府才明白,镇压播州之乱必须使出真本事了,于是他们打开国库,拿出了大量的官银来打造热兵器。 杨应龙虽然强大,但身在蛮夷地区的他们,对热兵器的了解少之又少,在经历了长达114天的对抗后,杨应龙发起的播州之乱以失败告终了。 明朝将领贡献播州之后,杨应龙已经自杀在了城内,如果他们没有发动战争挑衅明皇的话,他应该还当着逍遥快活的土皇帝。 但是历史的很多事件,都不是简单可以解释的,杨应龙发动播州之乱的背后一定也有种种原因,毕竟,如果仅是他一人想要发动战争,播州地区不可能出现,这么多陪他冲锋陷阵的平民百姓。 万历年间的皇权,已然到了腐朽的地步,这才导致了杨应龙与明政府关系的恶化,在加上杨应龙性格本就骄纵,带兵发动播州之乱,的确是他这种人可以做的出的。 作为明朝万历年间的三大战役之一,播洲之役不仅代表了明朝至高无上的军事实力,还象征着播州杨氏的彻底覆灭。 平定播州的这场战役,明朝虽然打赢了,但也损失惨重。这场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冷热兵器对抗的平播之战,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重大拐点。 如果明朝打不赢这场战役,中原地区大抵是要易主了,但是,明朝为了打赢这场战役,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这也导致了明朝国库空虚,为后来清兵大举入侵埋下了隐患。 很难想象,曾经以精忠著称的杨家将的后人,最终却因为谋反而自杀了,只能说,历史宽容性容纳各种故事的发生,只是忠臣变奸容易,而奸臣想要悔改却是非常困难啊。 所以,身居高位者一定要时常居安思危,不能因为远离中央管辖,就肆意为非作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