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功勋》中,于敏作为一个科学家,身为国家保密工程的研发人员,除了不能经常回家之外,连做什么工作都不能让家人知道。 妻子独自一个人带着孩子艰难的生活,他的儿子甚至在他回家探亲时根本不认识他,叫他"叔叔", 其中的心酸让人动容。 这样的故事情节,并不是杜撰。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的同时,也在努力的发展自己的科技。 因为时代和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当时所有参与重要科技工程的研发人员和科学家们,都必须进行绝对的保密工作。 绝对保密的意思是连自己的父母妻儿都不能告知。 而这种几乎等同于"毫无音讯"的状态,除了会让家人承受各种猜忌的流言蜚语以外。 父母妻儿所经历的一切苦难挫折也都得不到这些科学家们的任何帮助和回报,于敏的妻子和儿女就是一个被展现出来的典型。 还有一个现实中的典型,他是父母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全家人的骄傲,却在本该回报父母时音讯全无,一"失踪"就是三十多年 。 直到母亲已经90多岁,才在一本杂志上知道了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给国家的科学发展做贡献,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功臣。 断联的黄旭华 黄旭华是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的高材生,1954年后在上海船舶就职。 同年,他跟妻子李世英正式成婚,这让他远在广东的父母深感欣慰。 家里最小的儿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还经常带着妻子回家看望老父老母。 虽然不能时时生活在一起,但也感到万分幸福。 回到上海认真工作的黄旭华深知家人对他的牵挂,所以时常想办法跟父母保持联系。 有了这些联系,双方虽然互有思念,但知道对方平安健康也很是欣慰。 直到1958年底,黄旭华的父母发现他们突然联系不上小儿子了 ,寄出去的信全部犹如石沉大海。 当时的通讯方式还很落后,尤其是广东和上海两个不同的省市之间,如果一方突然失联,那被找到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一开始黄旭华的父母担心儿子是遇到了什么意外,但忐忑的等了很久也并没有收到任何不好的消息,就连儿媳李世英也同样联系不上。 自此以后,黄旭华就像从来没存在一样彻底从他的家庭消失了。 这之后,他的父母每每在家里发生大事时都会尝试联系他,但永远没有回音。 甚至在他父亲重病逝世以后,家人多方联系也没能让黄旭华现身回家 ,这让他的家人感到十分不理解。 虽然母亲不愿意将黄旭华想成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但乡亲们却并不留情面。 大家都说黄旭华是因为有了出息,不想让父母兄弟们成为他的拖累,所以才不愿意联系家里。 也有说是妻子李世英性格狠绝,不喜欢婆家人,所以阻止黄旭华回家甚至联系家人。 乡亲们的猜测形成了很多流言蜚语,不断传到黄旭华家人的耳中. 他的兄弟姐妹们本来就对他不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颇有微词,现在还得长时间承受这些指点,对黄旭华的怨气也越来越重。 后来甚至都不准家里的任何人再提到黄旭华这个人。 30年后的杂志 整个家族里,只有母亲还在默默的思念着自己的儿子。 直到时隔30年后的1987年的某天,黄家的孙子替奶奶拿回来了一个邮件,收件人正是奶奶曾慎其的名字。 已经90多岁的曾奶奶看到这个邮件心里一下子就莫名有了一种激动的感觉。 当邮件打开后,里面装着的是一本杂志《文汇月刊》,孙子替奶奶翻了一遍发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既然是特意寄给曾奶奶的东西,这本杂志肯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她老人家是有联系的。 所以孙子将杂志里面的内容一篇一篇的念给曾奶奶听,看看她能不能发现什么。 果然,在读到一片介绍"黄总工程师"的文章时,说到这位黄总工程师30年来一力带领了中国首次核潜艇水下的火箭研究和制造。 这次终于实验成功,所以才有了一篇对黄总工程师的采访。 听到这里的曾奶奶早已经泪流满面…… 虽然杂志采访必须遵循保密原则,不能将黄总工程师的名字刊登出来,但曾慎其老人一下子就知道了他就是自己失联30年的儿子黄旭华。 因为他学的就是船舶制造,在他背后默默承担所有生活重担,以瘦弱的脊梁撑起整个家庭的妻子就是自己的儿媳妇李世英。 90岁的曾奶奶,听到了这篇杂志采访后,30多年来对儿子平安与否的担忧终于可以放下了。 她不在乎邻居们编造出来的各种闲言碎语,也不害怕儿子会不认她和家人。 只害怕自己也会像黄旭华的父亲一样,临终都没办法知道儿子的消息。 放下担忧后,曾慎其的内心又升起了一股骄傲之情。 她一直都深信儿子是个人才,只是没想到他居然能做到为国家做出这么大贡献的程度。 儿子不是忘恩负义的不孝子,是国家都要感谢的有功之士。 哪怕依然还不能让邻居知道,但她和家人的内心却从此安宁了。 迟来30年的团聚 收到杂志几个月后,国家的核潜艇项目完全成功,不再是保密项目,黄旭华的名字也终于可以被提起。 黄旭华本人也终于有了探亲机会,第一时间赶回广东老家的黄旭华,在见到已经老迈瘦弱的母亲时涕泪纵横。 对母亲以及家人的愧疚让他几乎直不起腰来。 曾奶奶和子孙们也同样泪流满面,却是因为高兴的。 他们几十年来对黄旭华复杂的担忧和怨怼这一下终于有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出口,一家人也终于可以团聚在一起。 也可以正大光明的告诉邻居和乡亲们,黄旭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回家后的黄旭华,首先做的事就要弥补30年来自己对于这个生他养他的家庭的愧疚和遗憾。 他第一时间去到了父亲的墓前,长跪不起,痛哭出声。 子欲养而亲不待,虽然是无奈之举,但黄旭华对父亲的亏欠却也是真实存在的,在场众人全都十分动容。 除了给家人交代,到父亲坟墓前完成迟到的祭拜,黄旭华还好好的跟邻里乡亲们解释了他消失30年的真正理由。 这下乡亲们终于知道这么多年来是他们错怪了黄旭华,纷纷向他道歉,并对他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了崇敬和感谢。 听到黄旭华的解释,大家才逐渐揭开了这30年笼罩在他身上的神秘面纱。 原来国家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有了要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核潜艇计划,这期间所做的准备工作就包括聚集像黄旭华一样的潜艇制造人才。 直到1958年,黄旭华正式开始接触这一项目。 当时被通知前往北京时,黄旭华并不知道是做什么,所以没来得及给父母报平安。 直到听说了要让他和另外跟他一样的一群高精尖人才一起替国家完全自主研发核潜艇时,激动的心情使得他丝毫没有犹豫的就接受了这个需要绝对保密的任务。 黄旭华的30年 其实黄旭华也知道,自主研发一个国家之前从没有这方面技术的核潜艇,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是任何人都没办法预料的。 这也就代表所有参与者或许要将自己的一辈子搭进去,又因为项目的绝密性,他们在这期间只能默默无名,仿若从这个世界突然消失。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没办法接受,但当时我们国家刚刚成立,虽然拥有自己的独立主权,但科技如果不发展起来,经济也就没办法发展。 在很多技术领域就只能一直依附其他国家,这种情况下免不了会被其他国家不断的欺压威胁。 为了摆脱这样的处境,也为了未来的子孙后代们能挺起胸膛做人,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纷纷表示可以舍弃自己在小家庭里的责任和身份,会全心全意为国家这个大家庭做出他们最大的贡献 。 就这样,我们国家的第一批核潜艇自主研发正式开始了。 研发开始后,黄旭华等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并不是不能和家人和盘托出他们的工作,而是大家对于核潜艇的了解和经验都为零。 大家都只能从各种文献和零散的资料中一点一点的拼凑并筛选出来有用的信息,再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 一点一点的整合信息,再将这些信息慢慢的变成一个一个小的技术,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就日复一日的做着这样的事。 这期间还要面对欧美各国对我们国家的防备和各种试探,之前关系不错的苏联也将技术和成果全部撤走。 黄旭华等人,几乎等同于在一座孤岛上作业,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支持。 他们是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一股一定要干成的劲用了整整30年 ,经历了无数次的测量,实验,装载……才终于看到了曙光。 我们国家的第一艘核潜艇也终于诞生了! 结语 黄旭华在后来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如果在国家和家庭中间让他再选一次,他依然会选择为国家效力 ,这是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信仰。 尤其是如他一般出生在战乱年代的孩子,他们亲身经历了国家动荡不安时的境况,从最残酷的环境中活了下来。 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他们深知只有国家兴旺起来,民众才能拥有生存空间。 所以他们在有机会为国家的强大出一分力时才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上前。 国家和人民也不会亏待他们,黄旭华除了获得国民的尊敬之外,还获得了共和国勋章,是真正的有功之臣。 黄旭华只是当时参与建设新中国的众多科学家们当中的一个,他们的几十年全部用来奉献给了国家。 对于家人来说确实有些许不公平,但他们的家人同样也在享受这些科学成果带来的便利。 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再被反馈给自己和家人。 这些像黄旭华一样的科学家们,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是在为家人和千千万万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中国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呀,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