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第三十九集才调无论的贾谊
第三十九集 才调无论的贾谊
汉初三杰
西汉初期,除了汉初三杰以外,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被后人称为"才调无论"(才气、学问无人能比) 的贾谊便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贾谊只活了33岁(是被吓死的,你敢信!) ,主要生活在汉文帝时期。贾谊的老家是当时的洛阳,青少年时期便名声大噪,18岁时被汉文帝召到京城,委任以博士。
汉文帝
当时的博士,主管朝廷中的文献、档案等,时刻要接受皇帝关于治理国家的各方面内容的询问,每次当皇帝有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朝中的博士们都想抢着回答,可总是答不好,而贾谊一说出来,却滔滔不绝,说的意见又非常准确,令同行们个个佩服,汉文帝也很欣赏贾谊的才华。
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准备进一步提拔贾谊,这事被朝廷中一些保守的老臣们知道,他们坚决反对,说贾谊言过其实,只会说大话,将来一定会扰乱国家大事,还给贾谊捏造了许多罪名,汉文帝打消了念头,开始疏远贾谊,贾谊感到委屈,经常发出一些牢骚话来,汉文帝听了,很不高兴,干脆把贾谊任命为长沙王吴差的太傅,打发贾谊离开了首都。
公元前173年,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阴谋造反,被文帝夺取了王位,刘长绝食而死,文帝觉得对不起弟弟,又把刘长的儿子一个个加封为公侯,还把负责刘长生活的许多大臣全部免除了死罪,贾谊在长沙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给汉文帝写了一封奏章,反对文帝的做法,认为刘长是有罪的,刘长的死是应该的,不能再让他的儿子们继承王位,语言相当激烈犀利。
汉文帝把贾谊赶出首都以后,一直没有听到贾谊的消息,忽然接到了贾谊从远处寄来的奏章,想起了贾谊的学问很好,虽然不同意贾谊的议论,但还是决定把贾谊调到自己身边来办事,贾谊接到汉文帝的诏书,急急忙忙地从长沙赶到长安,等候皇帝的召见。
当贾谊来到长安的时候,汉文帝刚刚拜祭过鬼神天地,听说贾谊到了,立即召见。
两人一见面,汉文帝便用鬼神到底有没有?是什么样的这一系列问题问贾谊,贾谊本来准备好了一肚子的主张和建议,全是关于怎样治理国家的大问题,现在听文帝问起了鬼神的事情,只得一一回答。
贾谊的学问非常丰富,谈起鬼神的事情也是头头是道,汉文帝听了,连连点头,还不断地把座位向贾谊身边挪动,侧耳静听,一直讲到半夜,才算结束。汉文帝感叹地说:"想不到贾先(指贾谊)的学问更加高深了!"便任命贾谊为自己的儿子梁王刘揖的太傅。
几年后,梁王刘揖入朝见皇帝,骑马时不小心摔到地上,流血过多而死。按当时的规矩,诸侯王年轻时,太傅(老师)对他的生活起居要负责任,梁王骑马受伤而死,贾谊应该负照顾不周的责任,贾谊觉得自己的罪过不轻,成天哭哭啼啼,忧伤过度,竟然病死了。
在贾谊短短的一生中,他的政治机遇不好,早早地便离开了人间,没做出什么丰功伟绩来,可是他的文学成就却是非常著名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一员。
郁郁不得志的贾谊
贾谊的文学创作主要是政论性散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多篇散文,都是写给汉文帝看的。
《过秦论》主要讨论秦朝的错误,"过"就是过失、错误的意思,文章说:秦朝在很短暂的时间便灭亡了,原因是不施仁义,用打天下的战争方式来守天下,所以加速了灭亡。文章辞语美丽,气势磅礴,表现力很强,还曲折地表达了贾谊对当时汉朝政治制度中一些缺点的批评意见。
《论积贮藏》是贾谊又一篇政论文,他劝皇帝和掌权的大臣们要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多积累粮食,并且指出了轻视农业生产的危害性。
《陈政事疏》是一篇长达万字的政论文,把他自己对当时天下的时事见解全部写了出来,警告皇帝和当时权派们要发奋图强,不能为国家表面的安定的形势迷惑了,要注意消除隐藏着的危机。
贾谊的政论文很多,对汉文帝制定政策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政论文一直流传到今天,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