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广会客厅春运路上的暖心侗妹
春运年年有,今年大不同。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踏上了归家的旅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三江南站变得热闹起来。
在三江南站售票窗内,售票员韦艳花挺直腰板端坐在电脑前,十指翻飞。"您好!请核对好购票信息,祝您旅途愉快!"韦艳花将白色的购票信息单递给旅客,笑靥如花,让窗外的旅客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今年31岁的韦艳花,家住在三江县同乐乡同乐村,是典型的侗家妹子。2014年大学毕业后,韦艳花来到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公司来宾北站工作,2022年5月调回三江南站工作。"刚毕业那会,三江高铁还没有开通运营,后来,机缘巧合在三江本地找了老公,所以就调回三江工作了,现在家乡变化很大,能在家乡工作感觉很幸福"。韦艳花笑着说道。
"大爷,您好!现在高铁使用电子客票了,您通过这张购票信息单了解您的车次、候车位置、座位号等信息后,直接凭身份证就可以进站乘车了。若是您需要报销,我们可以打印报销凭证给您"。也许是因为之前疫情原因,老人久未出门,印象中坐火车必须要车票,老人对信息单不理解。韦艳花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用当地侗话反复跟老人解释说明,直到老大爷不解的眼神缓和过来。"电子客票实行3年多,因为疫情原因,有些老人很少出门,他们对铁路的规定还是了解不多,我们得多些耐心,还好,我是本地人,好沟通交流"。韦艳花认真地说道。
而此时,在距离车站40多公里外的同乐乡大运摩托车行,韦艳花的父亲韦同安正在 与购买摩托车的顾客交谈,韦同安是车行的老板, 他正用另外一种方式服务春运。"现在我们这边村村都有公路,摩托车是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不管是把山里的土特产带到集市上卖,还是到集市上采购物资,都少不了摩托车"。韦同安 高兴地说道。
临近过年,车行迎来了销售旺季,半天时间韦同安 已营销了好几辆摩托车。"现在很多村都有自己的产业,比如茶园,油茶树林、杉树林等,他们生活越来越好,虽然有很多人都买了小汽车,但是,春节期间在乡村走亲访友,还是摩托车方便些"。韦同安 认真地说道。"我们进货时,对摩托车都进行了严格检测,必须保证质量,让乡民们买得放心,用得放心"。
在同乐乡同乐村,韦艳花的姑妈杨甜也在忙碌着,一把小剪刀飞快地把粉红色的纸片变成了兔子,怎么看也不像60岁的老人。"今年是兔年,我们都喜欢用兔子做图案进行刺绣"。杨甜乐呵呵地说道。
杨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锈)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被评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在村里办有自己的工作室,其多幅侗锈作品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国家级金奖、银奖,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研学参观。"高铁开通后,我们这里来了很多外地旅客,现在疫情逐渐散去,疫情防控政策也调整了,我相信今年春节期间会有很多游客过来"。杨大师信心满满地说道。
快到中午时候,三江南站候车室多了很多旅客,售票窗口就留下另外一位同事,韦艳花来到候车室帮忙。"春运期间,人手比较紧张,那里忙就要到那里帮忙"。韦艳花认真说道。
"我孙女这么小这么矮,怎么还要买票进站了",只见一位老奶奶带着一位女孩堵在进站口,与客运员进行激烈理论,或许由于语言不通,客运员不知道怎么解释。韦艳花马上走过去用当地话交流起来,得知老人不了解儿童乘车最新规定,便帮她在电脑上进行了免费乘车声明,并告诉她以后购票怎么声明,老奶奶领着孙女开心地进了候车室。
用家乡话服务家乡旅客,这是韦艳花的服务秘诀。"我们这里很多年长些的人,都喜欢讲侗家土话,用本地话与他们交流,容易拉近距离,服务更到位"。韦艳花自豪地说道。
趁着下午间休空档,韦艳花用视频跟母亲通话,互报平安,聊聊家事。毕业上班后,由于在外地工作,韦艳花很少回老家,视频成为了他们母女感情交流的纽带。"家乡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父母除了在乡里做点小生意,还种植了4亩茶叶、6亩油茶树、8亩杉树",韦艳花娓娓道来,"我相信家乡会越来越好"。
三江地处云贵高原,群山环绕,风景优美,特产丰富,这里的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建筑群民族特色浓郁,这里的百家宴、百草汤神秘而奇特,这里的侗锈、侗族银饰品名不虚传,这里的茶叶、茶油远近闻名,对外地游客极具吸引力。随着疫情散去,很多人将通过高铁到三江来,对于家乡未来,韦艳花充满期待。
春运还在继续,韦艳花虽然很是忙碌,心却无比甜蜜。
通讯员:李育全 陈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