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电影《误杀2》剧组将江门老城区的莲平路、兴宁路布置成"泰国街"进行取景拍摄,让此地一度成为网红打卡点。 2021年10月,电视剧《狂飙》在江门老城区的三十三级水埗头、新市路、仓后路一带取景拍摄,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随着《狂飙》近期的热播,这些取景地持续迎来大批打卡的狂飙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旅游热,老街区重新焕发出无限生机! 莲平路、兴宁路、三十三级水埗头、新市路、仓后路等地均属江门"三十三墟街历史文化区",为什么会成为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呢?只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片土地的历史始于元末明初,被视为江门老城区的原点,也是江门老城区曾经的商业中心。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这片土地保留了大量具有历史厚度和怀旧气息的建筑,可以说是"天然摄影棚"。 一、三十三级水埗头 江门老城区,地处西江及其支流蓬江的汇合处。1000年前,这里的大部分地方仍然被江水覆盖,只有一些不算高的山露出水面,其中蓬江北的蓬莱山(现景贤中学一带)和江南的烟墩山(现江门十一中一带)最突出,它们两山对峙,仿若江之门户,我们的先民因形赋名,将这个地方起名为"江门"。 江门,因水而兴,向水而为。 元末明初,凭借水路交通的便利优势,江门先民已经在蓬莱山西麓开辟墟场,人称"江门墟",由于它所处地势比较高,故又称"墟顶"。这里,被视为江门的城市原点。 当时,本地居民和外地趁墟者从水路出入江门墟的主要通道就是这座水埗头。 根据已故余庆里原居民区伯的手写记录:水埗头起初是三十一级,俗称"级级石"。大麻石有灰色、有猪肝色。日久,很多石块裂开、崩角,因此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全部拆掉,重新用比原石块薄一点的石块彻成,因为新石块比前期的麻石薄一些,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彻多两级,就成为今天的三十三级水埗头。 在明朝后期,西江水挟带的泥沙在蓬莱山脚堆积,陆地面积不断向外延伸,水埗头失去了作为码头的功能,仅作为陆地石阶巷道之用而被保存下来。直到今时今日,它依然是附近居民出入的重要通道。 在水埗头的西侧,有一处"三桁瓦遗址"。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平人余福在这里开设打铁铺,因店铺狭窄,仅有三桁瓦片的宽度,故店号取名"三桁瓦",出产的刀具也以"三桁瓦"为标记,因刀具品质卓著,一时享负盛名。 民国初期,原三桁瓦店铺老板将字号转让给他人继续经营。 1935年,如同开枝散叶,三桁瓦原址及附近陆续开设正三桁瓦、始创三亨瓦、三桁瓦老铺等八家三桁瓦名下的店铺,从业人员达五六十人之多。 1939年农历2月初,日寇入侵江门。市区沦陷后,各行各业都遭受重大打击,打铁业也不例外。 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三桁瓦名下的各式打铁铺被整合,组成江门利器厂,搬离水埗头。1979年,江门利器厂更名为江门市三桁瓦厨房设备工业公司,仍然使用三桁瓦品牌。 后来,手工煅制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替代,这些血脉相传的手艺,也渐渐退隐于工业化的浪潮之后。 从这些颜色深浅不同的石阶,仿佛看到江门从600多年前的小墟场走到今日的现代化城市的每一步脚印。江门,从水埗头出发! 二、墟顶街 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 行人思店饭,过鸟避墟烟。 日漾红云岛,鱼翻黄叶川。 谁为问津者,莫上趁墟船。 陈白沙先生写的这首五言律诗《江门墟》,生动地描述了500多年前墟顶的热闹场景。 热闹了500多年的墟顶,现在的情况又怎样呢?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实施公私合营之后,这里的商铺就开始减少,逐渐转型为居住区。 曾经的热闹归于宁静,当年嘈杂的叫卖声也变成邻里间的嘘寒问暖! 这间老字号的郑师傅绿豆饼是现在墟顶为数不多的店铺之一,出品的绿豆饼皮酥馅靓,有咸有甜,价格实惠。郑师傅绿豆饼现在在江门已经开了多家分店,但是老板不忘初心,依然坚守着位于墟顶的这间总店。 除了郑师傅绿豆饼,依然坚守在墟顶的还有这位"白铁匠"温师傅。听温师傅讲,很多新会的陈皮厂都找他订做储存陈皮的铁桶,因为他制作的铁桶足够厚。 这里还有一间慈善食堂 "益食堂",免费为长者提供饭餸。在墟顶,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历史的厚度,还可以感受到江门这座城市的温度! 三、余庆里 余庆里,取名于《周易·坤·文言》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它的历史和故事从北边的半截围墙开始! 清朝初期,江门仍然只是新会管辖下的一个墟镇。康熙年间,得益于水利交通之便,江门逐渐成为西江流域的重要口岸。乾隆年间,江门已经发展成为商业兴旺的"新市"。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新会县衙在墟顶设立了江门历史上第一个行政机构—县丞署,专门 负责财税征收工作。县丞,俗称"左堂",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级别。 辛亥革命之后,民军接管县丞署,但是在第二年就以筹饷为由,将其变卖。当时,江门商会的区翰农和在县丞署担任行政职务的区卓南两兄弟,联合其他8位海外华侨、民族企业人员,集资成立余庆公司, 收购了县丞署地,并将县丞署原办事机构的房屋拆除 ,仅遗下部分围墙、地砖。 之后,将 县丞署地划分为三排四巷的里坊格局,统一按每幢两户两层高低相同、屋内布局一致、外形和巷道整齐划一的规格来建造住房。 1917年首批建成24间房屋,后来又增建4间。余庆公司将该处住宅区起名为"余庆里"。凭借着过硬的建筑质量、合理的建筑规划以及良好的治安环境,余庆里成为当时江门最高档的住宅区。 历经时代变迁,曾经的县丞署只剩下这半截围墙。它沙石裸露,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展示着建筑的硬度、以及历史的厚度。 区德麟先生曾是余庆里为数不多的原居民之一 ,可以说是余庆里、墟顶历史的"活字典"。对于每一位来客,区伯都热情接待,详细讲述余庆里、墟顶一带的历史,以及介绍家里每样老物件的来历和故事。 2022年10月,本人再次来到余庆里,惊闻区伯已于当年3月仙逝(享年93岁),痛哉!惜哉! 四、 莲平路、兴宁路 江门老城区的莲平路、兴宁路一带,都是充满怀旧气息的骑楼。 这一片土地的历史开始于明代中后期。当时,西江水挟带的泥沙在蓬莱山脚堆积,聚沙成滩。撑船而来的商贩就地摆卖,久而久之,成行成市,兴旺程度甚至超过墟顶街,"新市"之名鹊起,亦被称为"江门墟埠"。 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康熙朝初期,为了切断沿海人民与身处台湾的郑成功反清队伍之间的联系,朝廷实施严厉的 "海禁"政策,并出台"移界令",整个江门墟埠被划入移界范围,所有居民被限令迁走 ,除了新市庙之外,其它所有建筑都被烧毁。被迫迁走的居民流离失所、远走他乡。曾经因水而兴的江门,此时竟然因水而废! 光绪《新会乡土志》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顺治十八年,朝廷遂下移海界之令。诏沿海居民,距海五十里者,尽徙内地。禁渔舟商舶出海,以杜构煽。康熙元年二月,诏书至广东。命内大臣科尔坤介山巡视督徙,且赈民之不能迁者。二年冬十二月,番禺疍民周玉、李荣叛,突入新会江门。……三年五月,当道惩李荣之乱。恐迁民仍通海舶。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居民。……民扶老携幼,流离载道,见者恻然。 康熙八年(1669年),江门复界。劫后余生的居民回到故乡,在一片残垣败瓦中重建家园,围绕新市庙重建新市。之后,这里一直都是江门的商品批发旺地。 1925年,江门成为省辖市之后,市政厅重新规划城市建设,拆除江门河滩一带的旧民居,拓展街道、兴建骑楼。莲平路由当时的莲塘街、簪花街与平安街合并而成,而紧接莲平路的兴宁路由当时的大兴街和丰宁街合并而成。 骑楼,源自南洋。由于它适合南方高温多雨气候、利于通行经商,一经传入便被接受。又兼当时广州城建效果的影响,江门也选择骑楼作为标志性城市建筑。 莲平路、兴宁路的骑楼多为3-4层,连排成群,临街而建。 虽然骑楼的外观结构充满西洋风情,但是寓意吉祥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也得到尽情展现。窗棂、山花、匾额上的浮雕气韵生动、美轮美奂。廊顶上色彩明丽的灯影花像变幻的万花筒。 现在的莲平路、兴宁路广告林立,主要经营五金灯饰、电器配件、窗帘布艺等等。而部分骑楼墙上残留的字迹依然向我们诉说着这里的商业历史。 莲平路82号骑楼的墙上,《四邑民国日报》六个大字清晰可见。江门曾经是省内除广州外拥有报纸数量最多的城镇,莲平路就是当时报业最集中的地方。民国二年,由陶元恺创办的江门墟埠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冈州日报》在莲平路的新市庙与读者见面。 新市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初称"弘仁堂",是江门墟埠最古老的庙宇。在20世纪20年代被拆,重新建造了这幢西式的民国建筑,从此与传统的庙宇香火渐行渐远。曾经被用作江门镇公所、市法院、市粤剧团团址。 这座骑楼的老店名"华生堂"下面,写着"分销点设在常安路壹号",暗示着当时的商业中心已经开始向常安路转移。 兴宁路,曾经金铺林立。这座骑楼的门板上面仍然保留着当年"十足金叶"四个字。而大来金饰、大和金铺等老金铺店名依然隐约可见。 兴宁路,曾经绫罗绸缎满街,被称为"苏杭街"。兴宁路73号骑楼墙上,"时髦礼服"四个字瞬间将我们带回到当年买新衫新布料过年的热闹场景。 兴宁路,曾经是文房书局集结之地。兴宁路65号是当年的益丰书局。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书香气息。 喧嚣终归沉淀成宁静。莲平路、兴宁路的每一幢骑楼,百年如一日,等待着每一位即将路过此地的人,见证着属于这座城市的独家印记。 五、新市路 自从清康熙年间江门墟埠重建,新市就一直是各种船载货物的批发转运中心。清朝末期,江门已经发展为新会县管辖下的会聚广东"下四府"(高州、廉州、雷州、琼州)民船运载进出口货物的重要商埠,集国际通商口岸、华侨侨眷聚居地、商业重镇数重角色于一身。 清宣统元年(1909),江门已有粤安银公司、万同源、和生、益兴等银号,以及大新银业工会。一战时期,列强在远东地区需要采购物资,银钱业在江门一枝独秀。 上世纪20到30年代,市政厅重新规划城市建设,将 盐仓后街、竹地街、新市街合并为仓后路,将永兴街、北极殿拆建整合为新市路。 上世纪30年代中叶,江门的银钱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江门设有中央银行地方机构三家、专业银行地方机构三家、私立银行四家,银号三十二家,这些银行多集中于新市路、仓后路和新椰路,新市路一带是江门名副其实的金融商业中心,被称为"银行街"。 现在的新市路已经变成一条玩具、文具、喜庆用品和日杂商品批发街,没有了当年的熙熙攘攘,只剩下看铺的店主和不算多的顾客,还有三三两两的行人。 只有某栋骑楼门楣上残留的"BANK"字样,低声诉说着当年"银行街"的旧事! 六、石湾直街 江门老城区的石湾直街,始建于明代。元末明初,江门先民在蓬莱山西麓开辟墟场。而在墟场以东、津头浅山之侧陆续有务工者聚居,逐渐形成村落,由于巷道弯曲、而且全部用石块铺设,故取名为"石湾村"。1935年,因城市建设需要,对石湾村的巷道进行改造,部分巷道改建为水泥路,取名为"石湾直街"。虽名为直街却蜿蜒弯曲,被坊间戏称为"江门最弯的直街"。 石湾直街,总长不足200米,却承载着江门五百多年的历史印记。在清末民初,更加成为江门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 讲到石湾直街的历史,不得不提江门有文献记载以来最古老的佛教寺院—雪峰寺。眼前的这一片废墟就是雪峰寺遗址。 根据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新会县志》记载,雪峰寺在江门津头浅山之侧,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僧人无二在当时的天妃宫后面修建观音堂。崇祯年间,出自本乡的刺史苏泰初将观音堂后面的一块地布施给尚雪、凝雪两位僧人续建佛殿,名曰"雪峰"。 康熙朝初期,江门遭遇"移界"厄运,雪峰寺亦被毁。康熙八年(1669年),江门复界。康熙十一年(1672年),原雪峰寺僧人的弟子实藏和僧人本立在原址重建雪峰寺。直至20世纪40年代,雪峰寺依然香火鼎盛。60、70年代,雪峰寺受到严重破坏。80年代,残存的僧房亦被悉数拆毁,只剩一片废墟。 2000年,江门市政府在白水带异地重建雪峰寺,四百多年的香火得以延续。 在石湾直街的南面入口,有一座挂着红五星的牌坊,这里面是石湾直街最有历史底蕴的一片土地。 清朝乾隆年间,石湾村人于雪峰寺旁修建石湾庙,成为当时著名的"江门六庙"之一。1925年,江门被广东省政府批准成为省辖市,市政厅就设在石湾庙内。1931年,省政府以江门人口不足为由,撤销江门市级建制,恢复为新会县辖镇。当时的新会县县长沈秉强以会城河道浅窄、交通不便为由,将县政府迁至石湾庙。1937年,因为会城商会多次请求政府机构回迁,新会县府回迁会城。石湾庙作为市政府、县政府所在地长达12年,成为当时地位显赫的政治中心。 自新会县政府回迁会城之后,石湾庙淡出政治中心的舞台。1949年之后,因为这里围墙高、场地宽,所以被改作看守所,当年的瞭望塔现在依然高高耸立。 20世纪80年代,看守所外迁,此地改为江门市印刷厂的一个工场,后因经营困难,又将该地卖给饮食服务公司,建成两座楼房,楼下还办了幼儿园。 曾经的宗教、政治中心,如今已变得空空荡荡,唯有偶尔几声小朋友的欢声笑语泛起少许生气! 西式的罗马拱券门楼、高起的地台、笔直的石板巷道、相向而对的两层连排楼房、整齐的趟栊门、漆红的大门、精雕细琢的吊脚小褶木门、墙上象征平安长寿和富贵吉祥的花鸟立雕,显得古意浓郁,这里就是石湾直街的明德坊。 曾经叱咤风云200多年的油糖会馆就坐落在这片土地。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者同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油糖会馆的历史与石湾庙一样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当年24家油糖业批发商在石湾村兴建会馆,开始垄断油、糖这两样重要的民生物资在江门的批发权。 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商会成立后,油糖业继续以垄断把持的方式,联合海味行、糖豆行组成三行参与商会竞选。从第一届开始,历届会长或副会长均有油糖业中人,把持江门商会实权。 1932年,民国政府在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召集各行业代表,宣布改组商会。此后油糖行有如江河日下,开始失势。油糖会馆被拆除,民国政府建成连排双层民房,售卖给本地商人。而当年与油糖会馆一墙之隔的文昌宫亦于2001年被拆,唯余下几级石阶、石柱、石板,以及一片萋萋芳草。 历经百年风雨,明德坊已显沧桑,当年的商贾云集变成几户寻常百姓的平常生活。 石湾直街北面的一块菜地,是保罗小学遗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在石湾村黄氏祠堂开办保罗小学,成为江门第一所教会学校,引领教育由旧式家族式学堂向新式现代学校过度,教材内容由传统的四书五经向近代自然科学转变。石湾直街的上空,曾经飘溢过缕缕书香、回响过朗朗读书声! 走过石湾直街,仿佛穿越了江门五百年的历史烟云。这里曾经香火鼎盛、官商云集、书声朗朗,铅华洗尽之后回归平淡的人间烟火。但是它曾经熠熠生辉的往事,必将为我们沉淀记忆,留住乡愁。 七、长堤 位于江门河北岸的长堤,见证了江门的开埠岁月。 1902年,江门被辟为通商口岸。因为码头众多,长堤航运开始兴盛,而旅馆、酒店、剧院、商店等配套设施也应运而生。 1925年,江门成为省辖市。1929年-1933年,江门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长堤马路得以拓展,众多华侨、外商、以及各地商人前来投资经商,长堤一时客商云集、货如轮转,时有"小广州"之称。 我们现在所见的长堤骑楼建筑就是在那个时期兴建,而且大部分是由华侨投资兴建的,他们不仅带回了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也把各国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代表吉祥如意的花纹饰线、代表东方传统风格的浮雕、满洲窗和西式的罗马柱、拱廊、飘窗相融合,形成了长堤骑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华酒店。楼宇为三层,外墙黄白相间,一、二层高拱券设计,二、三层的门窗为罗马拱券柱式、装饰着古色古香的满洲窗。三层的阳台外立面中央写着"中华酒店"四个大字,两侧分别书写着"雅洁厅房招待仕商"、"花筵夜菜大小总会"的广告词。一楼楼顶两边外墙分别刻着"民国十八年"、"潘秀记建筑"的字样。 中华酒店,是由当时的富商黄槐庭、李昌明、黄冠球等108个股东集资7万多块银圆修建,于1929年建成,是当时江门最高档的酒店,在海外华侨中颇负盛名,生意十分兴隆。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长堤骑楼建筑群依然保存完整,而一大批老字号店名亦依然清晰可见,述说着长堤的繁华往昔。 2001年,长堤路改造为长堤风貌街,增设了四座文化雕像,分别为《三桁瓦》、《金山伯》、《书接上一回》、《过大称》,它们反映了江门长堤旧时的繁华景象、市井风情、侨乡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长堤已不复当年的繁华。但是正如大榕树的树根一样,长堤是江门现代商业发展的源头。一座前进中的城市,不可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