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麟 讲好铜陵故事,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我给读者朋友们讲述晚清兵部尚书彭玉麟与铜陵的故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彭玉麟的生平简介 据史料记载: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清末湖南衡阳(今衡阳市)人。始以诸生随从镇压新宁教"有功",叙保者以为武人,奖授以把总,因不合愿未就,而为质库执事。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于其地,数至商肆募资,见彭玉麟能干,令与杨岳武分领师船。未几即主其军事,购洋炮,造大船,自是历湘鄂,与太平军周旋对仗。次年,在湖北武汉、田家镇,连败太平军水师。咸丰五年(1855年)初,在江西湖口为石达开所败。其后,悉力扩军,又复逐渐控制长江水面。并参与围攻九江、安庆。以绩著,授予轻车都尉、世袭太子少保衔。 初起,彭玉麟以"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三者自誓,后被简荐为皖抚漕督、两江总督,皆坚辞不就。咸丰十一年(1861年),改擢为水师提督,曾国藩言其起由文阶,乃以侍郎侯补,历兵部侍郎、尚书,胥未之官。唯衔命巡阅长江水师,上游起衡州,下游至杭州,两地皆筑"退省庵",岁时为休息地。 其间,尝于铜陵大通之荷叶洲设立参将营。每巡师至此,相传因闻洲民常为土地争讼不已,街市商肆民房又屡遭火患,遂命改其名曰"无为和悦洲"。复令居民改建草房为瓦屋,定二十家规划为一巷,大巷间距三丈,小巷间距五尺,有不听从者,悉遣泥水匠强行拆毁之。又亲为各巷题名,皆冠以从水旁之一字命之,巷凡十,各名曰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等十字巷,盖取以水克火之意。又令建义冢,并亲题其碑额,且书联曰:"白杨黄土垂千古,红袖青衫了一生"。还尝鼎力助成大通两湖帮会,捐置庄田、山场二百八十五亩及耕牛四头。同治二年(1864年),令于和悦洲设立大通厘金局,抽金助饷。次年尝资助迁建大通同仁局。 光绪十年(1884年),受命赴广东办理防务,意见与李鸿章相左,尝以秦桧相比之。后以疾开缺回籍,卒后赠太子太傅,谧刚直。 彭玉麟墓 时称,彭玉麟性刚烈,不畏艰苦。朝命夕赴,必为人先。巡阅长江日,布衣革履,人莫能识,故所至得除强暴,诛悍卒,江鄂里巷间,编为歌谣,称为"彭打恶"。视师大通时,好结时流,乐与文士游。书法奇峭,为人所称许。画梅饶实力,惜少清疏气。为文颇绵丽,而繁复无裁判。世传其画梅,多为幕属黎某代笔。夫妇不睦,然至子亡,亦未尝纳妾。 接下来,我给读者朋友们详细讲述下彭玉麟与铜陵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 彭玉麟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购买洋炮,制造大船,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湘军将领。历任巡抚、兵部侍郎、水师提督、兵部尚书。在其任水师提督期间,转战长江各省。定长江水师之制后,他每年巡阅长江,铜陵县(今义安区)大通(今属郊区)、和悦洲是其涉足了解长江防务、地方民情的驻点之一。他性格刚介绝俗,铁面无私,治军从严,吏治澄清,曾为整治大通、和悦洲社会治安、安定百姓生活做了实事,被大通、和悦洲两岸的耆老(老年人)传为美谈。 清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批准,在铜陵县大通和悦洲设立盐务招商局。两年后,原湘军水师分统领,时任兵部侍郎的彭玉麟,在大通和悦洲设置厘金局。 同治四年(1865年),彭玉麟受命组建长江水师,并兼任提督。 彭玉麟经常涉足大通、和悦洲两岸期间,了解到从大通到青阳的水运线上,有一个"阎王渡"。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从大通到青阳的水运线上,山东人朱老大等2人,倚漕运之势,垄断渡口,把持营运权,收取高价渡船费,并且动辄对旅客殴打辱骂,像2个"活阎王",当地老百姓恨之入骨,但敢怒不敢言。 彭玉麟听此民怨,常揣心头,在处理军务之暇,决定亲自去"阎王渡"查明真相。 盛夏的一天,彭玉麟身穿浏阳青夏布裤褂,头戴湖南人的阴晴斗笠,肩负包裹,一副行商模样。 彭玉麟步行至老桥口渡口处,只见一帮旅客正鱼贯雁行上船,挨次坐于船舷,鸦雀无声。由此可见"阎王渡"的慑人气氛。 船头立一大汉持篙,船梢有一大汉扶舵,年纪均在40岁左右,凶相毕露。 彭玉麟上船后,船头持篙大汉要他坐在船头,不准入舱。彭玉麟强压心中怒火,不吱声。 此时,船舱旅客拥挤,已无处插足,渡船往南驶去。 不久,渡船停在童埠湖心。持篙大汉吆喝会船钱。旅客都知"阎王渡"的厉害,早准备了100枚铜元,争先恐后递上。有个身着破衣的老者,少了十几枚铜元,便向持篙大汉哀求:"我午饭都没吃,饶过我这一回吧!"结果,被持篙大汉打了一记耳光。 当时,彭玉麟数船钱数慢了,持篙大汉很不耐烦,骂骂咧咧,真想揍彭玉麟一顿。 彭玉麟下船登岸,在童埠一家饭店吃午饭。休息一段时间后,便乘此渡船返回大通。 彭玉麟走到渡口,询问持篙大汉,何时开船?此人便是被称作"活阎王"的朱老大。朱老大答:"本渡船规定,20人为一档,少一人不开。如果谁想包一档,必须先交齐20串钱!" 彭玉麟见天色不早,去大通的旅客尚未见来,就对朱老大说:"没有人来,我包一档,能否就开船呢?"朱老大道:"可以就开,但20串钱必须马上付清!" 彭玉麟满口答应,为防范朱老大陷害孤单旅客,就将身上包裹一齐敞开,掏出铜元及散碎银两,凑合折出20串铜元,交给朱老大,最后只剩串把钱了。之后,彭玉麟便上船入舱,心想船舱空阔舒畅,而且又提早了启渡时间,便闭目养神休息。 不料,朱老大等2个"活阎王",借口七事八事,故意拖延时间,就是不开船。 此时,来了好几个到大通的旅客,继而络绎不绝。上船的人越来越多,竟然将彭玉麟挤得站起来了。 彭玉麟怒火中烧,责问朱老大:"这只船是我包的档,你为何搭客不止?" 2个"活阎王"反而异口同声地骂道:"狗日的!须知十包九不尽,你敢短老子们财路?!" 后来,又有几个旅客上了船,舱内更挤,将彭玉麟紧逼得蜷缩一团,动弹不得。 直到此时,2个"活阎王"才心满意足,撑篙开船。 到了童埠湖心,朱老大高声吆喝:"会船钱!" 老渡客立马将铜元如数奉上。少数缺三少四的乘客,不是被打一拳,就是被推一掌。 彭玉麟思忖:朱老大等2个"活阎王",在众人面前都敢行凶无忌,若是遇少数或单身携资旅客,必被其谋财害命。彭玉麟经历两渡,眼见为实,终于相信"阎王渡"果真是一方交通行旅的祸害,势必铲除。 彭玉麟到大通登岸后,迅速赶往参将衙,命几个亲兵赴"阎王渡",捉拿朱老大等2个"活阎王"。 后来,亲兵们将朱老大等2人绳捆索绑,押往参将衙,推上大堂。 朱老大等2人跪倒在地,不敢仰视。彭玉麟命俩人抬起头来,看看他是谁。俩人仔细一看,堂上威风凛凛的彭大人,居然是那个两次过渡行商模样的人! 顿时,俩人吓得魂飞魄散,瘫软在地,说不出话来。良久,俩人深知罪该万死,便磕头求饶。 彭玉麟厉声喝斥:"你们两个凶徒!自恃运渡漕粮之势,擅霸渡口,高价敲诈旅客,欺压贫弱,甚至对孤单客商谋财害命,罪孽深重,死有余辜!我今天即使将你俩活活打死,也平不了枉死冤魂之气!"言毕,命令亲兵将2个"活阎王"扯吊在衙前旗杆上,用钢鞭抽打毙命。后悬尸3天示众,以儆效尤。 后来,彭玉麟召集地方官员齐聚衙署,指斥相关官员玩忽职守,严予警诫。彭玉麟当堂喻示:今后任何人不能独霸渡口,凡操舟者均可载客运货。大通至青阳的客渡,每人只收渡费铜元20枚,每舟只载客20人为一档,不准多收一钱,不准多载一人,违者严惩。百姓莫不称赞,往来行旅称便,笑逐颜开。 经此整治,大通这个皖南大门更加敞开,徽州、宁国、池州、太平等地商贾纷至沓来,在大通、和悦洲两岸放量投资,有力促进了商贸繁荣,大通由此成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又据史料记载: 同治初期,由于清廷的盐务机构、厘金局(征收商税)相继在大通和悦洲建立。一时间,百业随兴,人口暴增,茶楼、酒家、商号、旅栈等鳞次栉比,人群熙攘,渐而贫富分化,境况悬殊。富者花天酒地,挥金如土。贫者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贫病交加者,时有暴尸井市,惨不忍睹。 于是,乡贤志士出面指责地方慈善事业之不周。大通名绅毕子清向彭玉麟陈言,将原建在羊山矶的同仁局迁至和悦洲市区,以便及时、就近扩大救济。彭玉麟从善如流,选择在浩字巷与两湖会馆并列坐北朝南的地基上,建造了一座大通同仁局大楼,并完善了善举种类、经费来源等措施。彭玉麟带头首献白银500两,商贾富户以及官僚阶层也都参与资助。当年在同仁局门前竖有2块石碑,一碑镌载了《续办同仁局序》,一碑镌载了捐款人姓名和款额,以彪炳后世。续办的同仁局,饬绅士杜生泉、毕子清经理局务。主要慈善种类是救生、掩骸、挂缆等项。 厘金局 彭玉麟时常伫足大通、和悦洲两岸,他认为此处是长江水运线上咽喉之地,又具有天然良港的环境优势,有过全面规划和改造的构想,并部分付诸实施。将原称荷叶洲更名为和悦洲,意在告诫各商贾店号应和颜悦色待客,促进商贸兴盛。并在和悦洲辟了防火通道10条通江小巷,分别以水旁冠名为: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每条巷道头尾部均建造了闸门、蓄水池,以防火患于未然。 彭玉麟生活俭朴,一身凛然正气,屏绝下属阿谀奉迎。每于巡防大通、和悦洲两岸时,多微服查访于里巷市井之间,故地方奸恶之徒、逆子泼媳、土豪劣绅等,皆慑于彭大人威严,不敢作恶。若有犯律,一经查实,轻者笞枷坐牢,重者被处极刑。这些措施,对整治社会治安,安定百姓生活环境皆有裨益。为此,老百姓尊称彭玉麟为"彭打恶""彭打铁"。 彭玉麟对国人吸食鸦片者深恶痛绝。在其辖地若发现有吸食鸦片者,均施以严刑峻法,毫不姑息。光绪初年,已身为兵部尚书的彭玉麟,仍莅临大通、和悦洲两岸查访。一次,查获8名吸食鸦片者,彭玉麟义愤填膺,着即将他们处决,并将8颗人头高悬和悦洲盐务督销局的旗杆上,示众3天,以此震慑敢于以身试法者。对售烟人犯也施以严刑,以儆效尤。当地百姓拍手称快。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王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