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祖国各地年味正浓,不管是家人欢聚还是好友重逢,美食都是不可或缺的氛围担当,除了鸡鸭鱼肉,美酒香茗,美味可口的草莓也是这个季节让人垂涎欲滴的舌尖呼唤。 草莓品种丰富,或红或白,或软糯清香或甜脆爽口,不论是去草莓园亲自采摘,还是去超市购买,草莓总能带给人惊艳的味觉享受。但近些年来,关于草莓的各种网络传言,始终不绝于耳,这让很多难辨真伪的小伙伴们在享受草莓带来的味觉欢愉时,心里总不踏实。 本文,为卿画眉说三农就针对网流传较广的关于草莓的八个说法,为大家做一下解释与澄清。 膨大剂草莓 很多消费者发现不管是草莓园还是超市货架上的草莓,近些年来个头越来越大了,有的甚至像个小苹果一样,但原来却很少见到这样大个的草莓,于是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这是不是用了膨大剂的结果,而膨大剂,在大家认识里是一种不好的存在。 首先说明的一点是,如果草莓用了膨大剂,确实能起到增大个头的作用,但另一个事实是在葡萄等水果上面,膨大剂的使用早已非常普遍,而且国家也是允许的,因为正常剂量的膨大剂,是友好的。 其次,草莓个头大小与是否食用膨大剂没有必然关系,像红颜等草莓品种,本身个头就大,这是遗传基因决定的。除了品种自身原因,水肥管理也是决定草莓体积大小的关键因素,底肥充足,追肥适当都有利于大个头草莓的形成,这就像一个人营养摄入有保障的情况下,更容易长的膀大腰圆一个道理。 再次,草莓植株本身的管理方式也会对草莓体积产生较大影响,越靠近花序顶部,草莓就会越小,而最早开花的基部果实个头就更大,在生产上为使大个草莓长的更大,通常采取的做法是把花序顶部的果实给摘掉,这样基部的果实就会因为有更充足营养供给而长的更大,而根据市场消费喜好,个头大的草莓售价更高,收益也就更好。 激素草莓 在食用草莓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些草莓中心部位是空的,很多消费者会质疑这是使用了具有膨大作用激素导致的异常发育现象。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包括草莓在内的任何植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有激素的参与,也就是说激素是草莓自身就会合成的一种物质。在草莓等作物生长过程中,有时候会通过喷施一些人工合成的具有激素效能的物质来调节生长,但这也是被法律允许的,更重要的是,在人体,并没有这些物质的受体,这些激素即便是进入,也不会像在植物体内那样发挥作用。 其次在草莓生长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使用激素来刺激草莓生长的必要,调节草莓开花结果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光照长度等环境因素来达到目的,调节果实发育的激素的作用,同样也可以通过合理控制水肥供给、温度光照等生长因子来达到目的,既然不花钱的方法能达到目的,莓农也就没有多大必要再花钱买激素类药剂来给自己增加负担。 增甜剂草莓 在对草莓风味的要求方面,多数消费者都更喜欢较甜的,但是甜度一高又会心里犯嘀咕,怀疑是不是用了增甜剂,更有甚者觉得这样的草莓是不是打了甜蜜素。 草莓甜度的高低,品种自身遗传特性是个基础,另外,施肥结构以及温度等光照条件也会对甜度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有机肥用量足,甜度风味就会更好,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尤其是昼夜温差大,通过光合作用积累起来的糖分就更多,甜度自然也就高。 至于打甜蜜素来增甜,更是不靠谱的说法,草莓本身是含水量很高的浆果,一旦受挤压磕碰,就容易造成果肉细胞破损,这样一来草莓就很容易发霉腐烂,耐储性就会大大缩短而用针头往里面打甜蜜素,本身就是对果实造成破坏的一个过程,会加速草莓腐败变质,对莓农来说,是实实在在出力不讨好的做法。 转,基因草莓 对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大个头草莓、白草莓,有些消费者会怀疑这样的草莓是不是采用了转,基因技术育成的新品种,会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风险。 其实这是个完全多虑的质疑。 首先,目前用于生产的转,基因作物里面,还不包括草莓;其次,尽管网络上有各种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说法,但截至目前,并没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证实的转,基因作物有害的实例。 白草莓是红草莓品种突变或者与一些野生草莓杂交选育的结果,因为里面缺少呈现红色的花青素,而呈现白色。而至于网络上流传的黑草莓、蓝草莓,也不是转,基因品种,而是P图的结果。 农药草莓 由于草莓是鲜食性较强的水果,而且不能去皮食用,因此很多人担心草莓果实农药残留量大,会带来不利影响。 真实情况是,同目前农业生产中的绝大多数作物栽培管理一样,草莓要顺利实现产量和效益,也离不开杀虫剂等农药的保驾护航。但是只要是按照说明来使用允许上市的农药,最终到收获时,由于农药自身的分解等作用,残留的农药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现在莓农为了确保食用的也会有意选用低毒、微毒,甚至对人体无毒的农药类型,毕竟作为生产者,也不会为一点利益给自己惹来大麻烦。 总得来说,草莓生产中会用到一些农药,但是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会比苹果、葡萄等其它水果更高,如果用水进行适当浸泡或冲洗,尽可以放心享用美味。 最脏水果? 不少消费者都从网上看到过一个"最脏水果排行榜",在这个排行榜上,位列榜首的就是草莓,而且草莓坚守这一地位多年,这是让大家对草莓产生不卫生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事实真就如此吗?大多数人看到榜单并出于对健康安全的警惕,就信了,但并没有多大兴趣去研究这一榜单的可信度。 事实上发布这一榜单的是一个叫做"美国环境工作组" (EWG)的民间组织,即便是在美国国内,它的观点为没有多少信服力。而且他们排列顺序的依据不是农药残留量多少,而是能检出的农药种类的多少,而离开剂量谈"脏不脏",是有违科学精神的做法。 化肥草莓 不少消费者在去往草莓园采摘的时候,通常都会问园主:草莓是不是没上化肥的?问题本身包含的一个认识是:用化肥的草莓好。 这也是一个多虑的担忧,目前我们生产的粮食、水果、蔬菜,绝大多数都离不开化肥,化肥对提高产量和品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草莓从化肥种吸收营养,跟从有机肥里面吸收营养没有本质区别,即便是有机肥,如果是养殖场废弃物为原料,反而会因为K生素、重金属等含量超标而更不好。 草莓生长对养分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通俗来讲,草莓在吸收养分方面,也知道饥饱。用的多吸收不了,浪费不说,还会让土壤质量变得更差,因此过量施肥,对莓农并不是划算的做法。 总而言之,用化肥不会对草莓食用产生可见不良影响,反而是使用化肥不利于形成良好风味,而莓农朋友为了确保食用品质,而更倾向于主动选用豆饼等高品质有机肥。 耐储性问题 经常采摘或食用草莓的消费者会发现,有的草莓果实比较硬,储放的时间较长,但有些果实却非常软,从采摘园带回家,往往第二天就会发霉坏掉,于是质疑这种差别的存在是不是用了什么"高科技"的缘故。 其实草莓耐储性与"高科技"没啥关系,决定果实硬度的主要因素是品种特点,通常欧美品种果实硬,耐储性强,但甜度较高的日本品种,比如章姬等,就比较软,耐磕碰和耐储性就差。另外果实硬度和耐储性,和钙肥等养分的供给水平也有一定关系,但与子虚乌有的"高科技"没啥关系。 结语 大家对草莓食用的担忧,多半是对农产品过于焦虑的一种心理映射,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出现在其它作物上的一些管理做法,往往就会被放大。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尽管有关于草莓的说法,但是各种媒体上,何曾出现过草莓食用安全事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