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虎能驯化,估计遛狗的人都改成遛虎了,那跳广场舞的人势必锐减,毕竟圈养老虎伤饲养员的事件常有发生! 连续两起饲养员被圈养的老虎咬死,是偶然吗? 第一起,事发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丹江孔雀谷,它们租赁某马戏团的老虎来演出,相关手续也合法合规。 然而,两只老虎咬死饲养员后逃出虎笼,由于老虎野性大发,警方为了把伤害降到最低,最后只能击毙两只老虎。 PS:下图为孔雀谷被击毙的两只老虎 第二起,事发安徽省蚌埠市张公山动物园,55岁的饲养员例行清洗虎笼的时候,由于疏忽大意,忘记给隔离门上锁,而隔离门就是用来分隔人和虎的。 意外就在疏忽中发生,老虎冲出隔离门并咬死饲养员。 那这两起事故,到底是人祸还是虎患呢?套用《三国演义》曹操破吕布时说的话: 吕布被绳索捆作一团。布叫曰:"缚太急,乞缓之!"操曰:"缚虎不得不急。" 老虎终究是老虎,哪怕驯化成马戏团的杂耍虎,看似"温顺",实际暗藏野性,一旦给它机会,依然会伤人。 以上两起事故,看似都是饲养员的疏忽:给老虎投食、清理虎笼等,没有按标准流程来操作,置安全隔离门不顾,让老虎释放野性从而酿成悲剧。 尽管是人祸,但老虎就没有责任吗? 普通人不懂老虎的习性,饲养员不可能不懂吧,为何频频出现老虎伤饲养员的事件呢? 两个字:他们以为被驯化的老虎像狗,殊不知老虎的内心比狼还野! 很多饲养员天天陪着老虎,觉得被驯化的老虎就像"大猫",平时很温顺,也没有表现出攻击性,久而久之就放松警惕,可意外就在一瞬间。 有网友纳闷:为何马戏团的老虎张着血盆大口,饲养员把头放进虎口也没事呢? 这样说吧,不管是马戏团,还是动物园,老虎之所以表现出温顺,那都是假象,它们压根没有被人类完全驯化,也不可能被驯化,它们只是对铁笼做暂时性的妥协而已!猫、狗、牛、羊等可以被驯化,老虎却不可以,驯化老虎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要想驯化老虎,6个条件缺一不可! 驯化,不单单指驯服,而是要经过选育繁殖,让野性在遗传中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最终为人类所用。 比如牛、马成了运输工具; 猪、鸡、鸭成了食物; 猫、狗成了宠物等,这些被驯化的动物跟人类密不可分。 放眼整个动物界,被驯化的动物不过是九牛一毛,如果算上已经灭绝的动物,这比例更少得可怜。 有人会问:驯化真有这么难?人类不是很厉害吗? 美国科学家贾里德·戴蒙德,研究了人类驯化动物的历史和动物习性后,得出一个结论:要想驯化野生动物,这6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何老虎不能被驯化的关键!条件1、不能挑食,要像穷养孩子一样才行! 驯化的动物需要食物,而食物的获取途径和成本是重点,如果动物的食物成本远远超过人类生活的成本,再加上漫长的驯化时间,估计人类早已失去耐心! 比如:羊、马、牛,给它一个草地 水塘,它能开心一整天。 猫、狗,只用吃人类的残羹冷炙,它们就对主人摇尾乞怜。 鸡、鸭,只要给它空间去溜达,空着肚子出去,回来就吃得打饱嗝。 一句话:越容易养,驯化的积极性越大,就像穷人生孩子,有吃的就行。 但老虎不一样,它是大型食肉动物,就算是马戏团的老虎也得吃肉,给它吃剩饭剩菜是不可能的,关键老虎食量惊人,遇到肉价上涨,那可是不小的开支。 如果遇到马戏团、动物园收支不平衡的时候,老虎估计也得挨饿,看看下面一只体型消瘦的老虎,它饿成这样,不知看到人类会不会流口水呢? 有人会说:驯养老虎需要的肉食贵,那驯养大熊猫总便宜吧,它只用吃竹子! 如果这样想,就太低估国宝熊猫了,它吃竹子没错,但只吃个别品种的新鲜竹子,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它很挑食的,竹子的运输采购成本,不亚于养食肉动物。 曾经就发生一起动物园退租大熊猫的事情: 要知道熊猫是全球动物园争抢的镇园之宝,可一只叫"暖暖"的大熊猫被马来西亚动物园"退货",得知退货理由让人哭笑不得。 原来大熊猫非常挑食,本地的竹子不吃,只能从我国空运新鲜的竹子,每年的食物成本就高达3-400万元…… 这种高昂的食物成本,谁还敢驯化呢? 条件2、生长周期要短,人类还等着它们上餐桌呢! 驯化动物的目不是用来观赏,而是要为人类提供蛋或者肉类,而成长周期太长,人类就会失去耐心,毕竟在杂交水稻还没普及的时候,温饱都成问题。 像母鸡可以下蛋,公鸡可以打鸣; 猪只用吃,吃了睡,等睡大了,就能成为"年猪"(当然现在的猪肉总没有小时候香)。 牛只用吃草,但可以承包了一亩三分地的工作,等老了干不动了,还要挨一刀…… 有人说:大象要能驯化多好,象牙那么值钱,让无数偷猎者铤而走险,如果能驯化人工繁殖,岂不美哉! 可驯化大象不现实,因为大象从幼象长到成年象,需要15年左右,而人类能有几个15年呢?这个经济账一算就明白了。 条件3、脾气不能像李逵、张飞,要对人类友善一些! 不管什么动物,哪怕驯化,它骨子里也会有野性,如果脾气火爆,就算短期听话,哪天一旦受刺激也是一个隐患。 例如:野马可以驯化,但斑马就不一样了,它的性情火爆,有侵略性,甚至会咬对它有善意的人。 至于老虎、狼、鳄鱼等肉食动物,就算驯化,一旦闻到血腥味,它们也会躁动,就算从幼童培养到成年,对它们再好,凶残的本性也压制不住。 如同开头说的两起老虎袭击饲养员的案例,这还是专业人士圈养的老虎,平时看上去很"温顺",实际上是蛰伏等待机会,一旦时机成熟,就对它们的"衣食父母"下狠手。条件4、驯化一代不难,难的是繁衍后代,并进化到跟人类亲! 人类驯化动物的初衷:让动物成为可以稳定存活的家养动物,从人工繁殖逐步演变为自然繁殖,并亲近人类。 如果动物在人工驯化的安逸环境下,不愿意繁殖,那驯化就没有意义,毕竟任何动物都有寿命,生老病死是常态,一旦驯化的动物死了,又得耗费精力去抓新的,这样效率太低。 驯化第一代不难,往往难得就是繁殖,就算有些驯化动物愿意繁殖,在人工条件下,存活率太低也不行。 猫每年会在特定时间会发出"孩童般的哭声",这实际就是要繁殖的预兆。 而荒漠猫、兔狲、渔猫、山原猫等猫科动物,就很难适应人工圈养的环境,先别说繁殖,就是养活第一代都比较难。 条件5、驯化的动物要有服从和被服从意识! 在茫茫草原,经常看到牧羊人赶着一群羊长途迁徙,最多加几只牧羊犬,就能管理几百只规模的羊群。 如果赶一群驯化的老虎,这画面会不会太燥! 很多野生动物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比如说头羊,它们作为团队领头的,其它成员就会跟随和服从。 人类驯化这些动物,就可以起到领头的作用,这一点至关重要,毕竟驯化的动物只有形成规模才有实用价值。 例如,羊就是群居动物。一人一马一牧羊犬,就可以控制整个羊群,这样管理效率就得到提升。 而老虎是独居动物,它们天性就是征服别的动物,如果被一个弱小的牧羊犬管理,迟早会出事,搞不好牧羊犬最后连毛皮都交代了。条件6、不能遇事就恐慌,内心要强大! 有些动物天性胆小,遇到突发事情还会做出过激行为,这种动物被驯化就是给人类找不痛快。 上几个世纪,人类尝试驯化瞪羚,结果屡次以失败告终。 当人类靠近瞪羚的时候,它会非常警觉,一旦再有风吹草动,它们会慌不择路,到处乱跑。就算是圈养的,遇到鞭炮声也会跳出围栏,没办法它天生就胆小,而且容易被惊吓。 因此被驯化的野生动物,内心要强大才行。 那驯化老虎的痛点在哪里?原来它只能满足三个条件! 根据贾里德·戴蒙德的研究理论:野生动物要想被驯化,必须同时满足以上6个条件。 尽管理论饱受争议,但主流观点还是比较认同。 毕竟很多野生动物哪怕满足5个条件,也不能被完全驯化,说明驯化的条件还是非常苛刻的。 那老虎的痛点在哪?哪几个条件不符合呢? 老虎的痛点就在条件1、3、5,分别是圈养成本高,脾气火爆,还是独居动物,这3点就把它排除在驯化之外。 有人要反驳:动物园、马戏团的老虎不是很温顺吗? 作为观众,我们看到它们的一面确实很"温顺",可每当饲养员让它们表演一个动作,都要给它们吃的,意味着这是"交换"换来的食物,比自己捕猎来得轻松,所以它们没有显露野性。 这时候喂养10年它们都会"很乖",但不要忘了,老虎骨子里的野性跟驯化的时间没太大关系,它们也不会把饲养员当真正的主人。 只要兽性大发,管你是谁,活物在眼里都是食物。结束语! 永远不要想着跟老虎做朋友!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 理解这句话,就能读懂老虎为何不能被驯化! 关键是老虎吃肉,养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