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赋闲在家的王稼祥给周总理写了一封长信,这封信后来还牵扯出了战争岁月他和毛主席之间的诸多故事。 毛主席也一再表示,王稼祥曾"投出关键性的一票",正是这一票,彻底挽救了中国革命。 那么,这一票到底是怎么回事?最终,毛主席做出了什么样的批示? 读完长信,毛主席陷入深思 1972年5月的一天,中南海西花厅内安静异常,周总理正端坐在书桌前,聚精会神地处理公务。 然而,当拿起桌上的一个信封时,他却突然愣了愣神,思绪也逐渐游离。 原来,这封信正是出自王稼祥的手笔,自从1970年3月以后,他已经两年没有进入工作岗位了。 在信中,王稼祥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状况。 说明情况后,王稼祥也表示,自己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可以重新走上岗位,希望党中央能够给他分配一点外事调查研究的工作。 读完这封信后,周总理不禁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毕竟,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再到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王稼祥一直都和他并肩战斗,两人早已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所以,对于王稼祥的状况,周总理一直都十分关心。 但王稼祥地位很高,他也不好轻易定夺,于是便拿着那封信找到了毛主席,并一五一十地报告了王稼祥当下的状况。 看完信后,毛主席的心里更是五味杂陈,他感叹道, "遵义会议没有王稼祥不行,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 听完这话,周总理自然想起了当时的经过,连连点头称是。 随后,毛主席又补充道,"他是有功劳的人,既然他想出来工作,那就按他的意思来办吧"。 事实上,王稼祥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医生诊断,肺部、脾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所以贸然工作很有可能影响后续恢复。 但作为身经百战的革命家,他想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心情毛主席自然也很清楚,因此这才同意了他的要求。 就这样,王稼祥结束了自己的休养,重新走上了外交事业的前线。 1973年8月,中共十大会议如期召开,王稼祥成功当选为中央委员,重新担负起党内的重要职责。 然而,好景不长的是,仅四个月以后,另一桩悲剧却又悄然发生。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遵义会议中,王稼祥的一票到底为什么如此关键?他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又是怎样结下了革命友谊?当选中央委员后的悲剧又是什么呢? 这一切还得从王稼祥的生平开始说起。 从天才少年到革命先锋 1906年8月,王稼祥出生于安徽省泾县厚岸村,和很多出生赤贫的革命领袖不同,王稼祥来自书香门第。 父亲在当地也颇有威望,所以年纪轻轻的他,不仅生活条件不差,而且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村里的小学就读时,王稼祥便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天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此外,在父亲的督促下,他还阅读了大量中外书籍,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形成框架。 因此,虽然成长环境优渥,但王稼祥却没有小富即安。 他的心里,反而更加关注那些因军阀混战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普通百姓。 1924年后,王稼祥先后入读芜湖圣雅各中学、上海大学附中部,求学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由此对共产党心驰神往。 此后,他以马列思想为指导,成功领导了多次爱国学生运动。 虽因此被圣雅各学校开除,但却凭借着自己在学生运动中的贡献,顺利加入中国共青团,并且获得了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的机会。 王稼祥此前从未出国,对俄语也一窍不通,为了能系统性地学习革命理论,他在出国前废寝忘食地学习外语。 由于他语言天赋强而且肯下苦功,所以很快便掌握了英、俄两门语言,在抵达莫斯科后,他的表现也在留学生中首屈一指。 1928年,王稼祥转入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莫斯科几年内,他一边研究革命理论,一边从事爱国报刊的编辑工作,在党内也逐渐小有名气。 甚至连国内的党员也时常听说,莫斯科有一位面容消瘦、戴着金丝眼镜、颇有书生气质的同志。 因此,1930年回到上海后,王稼祥马上靠着自己的笔杆子,当上了宣传部干事一职。 1931年1月开始,王稼祥在宣传部的工作得到了组织上的充分肯定,于是又接过了《红旗》等党内刊物的编辑工作。 4月份,他再度得到晋升,被派遣到中央苏区任总政治部主任。 而令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中央苏区的这一行,他结识了将影响自己一生的人。 首次会面,相谈甚欢 1931年4月中旬,王稼祥在红军的保护下,辗转多地,终于来到了江西宁都县。 在这里,他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毛主席。 当时正值国民党第一次"围剿"被我军粉碎之际,毛主席等人正谋划着如何进行第二次反"围剿"作战。 恰逢此时,由苏联归来的高材生赶来革命前线,毛主席自然是欢迎之至。 于是,两人一见面便紧紧地握住双手,迟迟不肯放开,寒暄了几句之后,又开始了对革命形势的热烈讨论。 当时,毛主席和王稼祥堪称是两个世界的人,前者立足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多种因地制宜的抗争手段。 后者则在苏联经过系统性训练,对马列主义的理论研究十分深入。 因此,他们虽然都对革命相当热忱,但观点却有不少交锋,一番"唇枪舌战"下来,两人都大呼过瘾。 同时对双方的想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交谈的最后,他们还特意约定,"以后坦然相见,有什么说什么,争吵斗嘴都可以,但君子动口不动手"。 两人的革命友谊,便由此结下。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和王稼祥第一次见面时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当时,王稼祥十分仰慕毛主席的游击战战术,所以毛主席当场给他写下了一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的对联。 这短短十六个字,已经囊括了游击战的精髓,所以王稼祥不禁看入了神。 见状,毛主席又拿出一些文件,让他继续参考。 没想到,就在毛主席低下头要拿文件时,一包空烟盒从他的口袋中不慎跌落,王稼祥连忙拿出自己怀中的香烟,准备全部送给毛主席。 然而,打开一看才发现也只剩下两根了,他不免有些局促。 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立即调侃道,"这样岂不是正好?我们一人一根"。 随即,两人一边抽烟一边研究军事,这段有趣的经历也逐渐在苏区流传开来。 意外负伤,"刮骨疗毒" 后来,毛主席离开了指挥前线,王稼祥与他共事的机会也少了起来。 此后三年内,两人极少会面,但书信往来从未间断,也正是在此期间,王稼祥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变故。 1933年4月,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为了视察前线战况,王稼祥冒险挺进,没想到不慎被敌军发现,从而遭遇空袭、身受重伤。 当时,王稼祥的腹部被炸出了一个巨大伤口,而且还有弹片遗留腹中,如果不进行手术的话,将有生命危险。 然而,前线的卫生所内根本就没有麻药,做手术的话只能硬抗。 最终,王稼祥忍着剧痛,做完了八小时的手术,当时的众将士都对他钦佩不已,称他是不输刮骨疗毒的关公。 当然,在受到了重伤的情况下,手术也无法令王稼祥完全恢复,乃至于长征开始后,他仍旧需要插管、卧床。 由于形势紧急,所以王稼祥从大局出发,主动提出可以将自己暂时丢在沿途的农家,等病好了再去找寻大部队。 红军内部也秉持着同样的看法。 然而,就在这时,毛主席却突然站了出来。 毛主席指出,越是在危急时刻,越不能丢下战友,随后,他找到几名警卫员,抬着担架跟随大部队。 就这样,身体虚弱的王稼祥,仍然紧随在长征部队之后。 后来,毛主席也不幸生病坐上了担架,两人时隔多年,又有了促膝长谈的机会。 期间,王稼祥开门见山地指出,德籍顾问李德的想法太过偏激,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应当由毛主席担任总指挥。 而令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后,王稼祥的支持,竟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仗义执言,投下关键一票 1935年1月,红军顺利拿下贵州遵义,而国民党的追兵已被甩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赶上。 因此,我军获得了难得的十几天休养生息的时间,王稼祥便借此机会,主动与中央其他领导联系,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在会议上,博古和李德等人强词夺理,错误地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 并表示两军实力太过悬殊是我方溃败的根本原因。 然而,这点根本经不起推敲,毕竟前四次反"围剿"我军都以弱胜强,在毛主席走下指挥岗位后形势突变,怎么能简单理解成客观原因呢? 因此,毛主席当即指出,抛弃游击战战术、奉行左倾冒险主义才是失败的真正原因。 对于毛主席的慷慨陈词,众人心里都十分同意,但碍于博古和李德的地位,一时间无人愿意表态。 正在这时,王稼祥果断地指出了博古等人的错误。 并掷地有声地提出,"红军应由毛泽东这样富有实际经验的人来指挥"。 最终,政治局进行投票表决,而王稼祥又率先投了毛主席一票。 从此以后,中国革命迎来重大转折,经过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著名战役后,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以胜利告终,而红军也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 由此不难看出,在千钧一发之际,王稼祥的仗义执言起到了引导转向的重要作用。 正因如此,后来他也被增选为政治局委员,和毛主席、周总理一同组成了指挥红军的三人小组。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请缨从事外交活动,并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在他的努力下,我国在外交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不过,因为身体原因,王稼祥不得不离职休息。 1972年,王稼祥有所好转,希望能够重返岗位,于是便出现了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他写了一封长信递交给周总理,并最终获得了毛主席的亲自批示。 因此,王稼祥顺利回到了工作岗位,在中共十大上还被选为中央委员。 结语 但由于当年所受的伤,使得王稼祥的身体落下了病根,始终没有彻底恢复。 1974年1月25日,距中共十大结束不到四个月,王稼祥因病逝世,享年仅68岁。 纵观王稼祥的一生,他由富庶人家出生、颇具书生气质,却毅然投身革命、对实际问题洞若观火。 正是这样沉着、冷静、坚定的人,领导红军拿下了诸多胜利,而他在遵义会议中的关键一票,也推动红军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 可以说,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王稼祥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