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见两牛打架,逼弟弟曹植以牛作诗不可有牛字,结果流传千古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魏蜀吴三国形成互相牵制的鼎力之势,史称三国,盘踞于北方的魏国首领正是当年挟天子诸侯的曹操。曹操有两个儿子极为出名,不但与其父曹操并称为三曹,而且兄弟二人的故事也是史书上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父亲的事业。面对曹植这个才华斐然的弟弟,曹丕十分嫉妒,在成为魏王后屡次以性命为要挟要求曹植作诗。某日,曹丕竟然要曹植以两牛相斗作诗,全诗却不能现一个牛字。
谁知曹植竟然不慌不忙,做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句,这也不禁让人感叹,曹丕为何屡次三番刁难他同父同母的亲弟弟?
少年时期,兄弟情深
公元187年,一大团青云环绕在一处居所上空,久久不散,这里正是一代枭雄曹操的隐居之处,这天也是他的次子曹丕诞生的日子。见到这般异象,大家纷纷道此子贵命,日后一定大富大贵。曹操也十分高兴,并对曹丕给予厚望。在曹操的督促之下,少年时候的曹丕就通读诗书、五经四部、诸子百家之言,曹操还为他延请名师教授武艺。
在曹丕5岁的时候,他迎来了自己一生最为嫉妒的对象,与其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曹植出生了。其实曹丕与曹植两人还是有过一段非常美好的兄弟时光的,两人相差5岁,一同相伴长大,曹丕还是曹植的启蒙人。
建安5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获全胜。捷报传来,曹家上下都沉浸在喜气洋洋中。曹丕还带着弟弟曹植去郊外挖回一棵柳树,在柳树下他同曹植一同诵读着诗经,卞夫人见此也忍不住感叹两人的手足之情。
后来曹丕成为皇帝,路过旧宅时再次看到这棵柳树,还曾作下一篇《柳赋》感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也许再看到这棵柳树的时候,曹丕难免想起自己在树下为曹植启蒙时候的情景。
然而这样的兄弟情深,在立嗣这个问题前急转而下了。随着两人逐渐褪去稚气,孩童时代的手足之情也逐渐消失。那么俩兄弟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立嗣之争,兄弟间的明争暗斗
长大之后,兄弟二人为了争夺魏王世子之位而变得勾心斗角。
曹操的子女众多,光是儿子就有25个,其中曹昂、曹冲、曹丕、曹植四位最为出众。曹操心目中最理想的继承者是身为长子的曹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建安2年,曹昂随曹操出征,没曾想遭到了张绣降而复叛。曹操战败,曹昂不幸战死。
曹昂的去世导致了丁夫人的出走,后曹操只能扶正了卞夫人,从此卞夫人的四个孩子也就成为了曹操的嫡子,曹丕也成为了曹操的嫡长子。然而,曹操这个人在选择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并没有那么看重长幼尊卑,所以曹丕也没有因为曹昂的的去世占到多少便宜。
曹昂死后,曹操更加偏爱幼子曹冲。曹冲是东汉末年鼎鼎大名的神童,五六岁时已经有成年人般的心智,且天性仁厚。相较于他的几个哥哥,曹操对他更加给予厚望,曾在群臣面前夸赞他,几欲立他为继承人。
只可惜过慧易折,曹冲因病夭亡,年仅13岁。曹冲死后,曹丕和曹植俩兄弟的成为了唯二的立嗣候选人。相比曹丕,曹植的文采和秉性都更得曹操的喜爱。曹丕见父亲对弟弟宠爱有加,渐生嫉妒。
曹植虽然文采斐然,但是他身上的文人气息太浓,还经常和文人一样狂饮烂醉,而也就是因为如此,曹操才放弃了这个才高八斗的儿子。
曹植因为醉酒一事多番得罪曹操。曹操一向提倡节俭,曹植本人也不爱好奢华,但曹植的妻子崔氏出身名门,一向习惯奢华,她因为穿衣违制被曹操赐死,曹植便借酒浇愁,醉后他擅闯司马门,走在了君主才能行走的道路上,引起了曹操极大的不悦。
而后,曹植非但没有收敛,还因为喝酒延误了军机大事。建安24年,襄樊之战,曹操的爱将曹仁,也就是曹丕等人的叔叔被关羽围困。曹操命曹植率兵前去解围。结果大军出发前夜,曹植仍旧喝得酩酊大醉,在大军出发前都还未酒醒,这也让曹操失望至极。
其实,就算曹植顺利出发,但他又怎么敌得过关羽?但,曹植的行为让曹操意识到王位的继承人不仅仅要考察才华,更要沉稳识大体。
与曹植的放浪形骸相反,曹丕为人沉稳,懂得扬长避短,知道自己才华比不上弟弟,因此对自己的行为作风要求非常严格,严以律己。在曹操和众臣眼中,都十分有继承者的风范。
其实,曹植的个性这并不是曹操下定决心将曹丕立为继承人的最重要原因。曹操在两个儿子间摇摆不定,手下的谋臣猛将也大多分成了两派,各自为党,互相算计,这些曹操其实看在眼里。但没有君王能够忍受自己的儿子还未上位就已经与自己的近臣私相授受。
某日,曹操计划考验俩兄弟,于是吩咐他们同时出城办事,又命令城门处的士兵阻拦二人出城,借此观察兄弟二人的反应,看看谁更有大才。
结果曹植出城办事时遇到士兵阻拦自己,他便直接杀掉了城门士兵,顺利完成了曹操派遣的任务。曹丕却没有察觉到曹操的意图,因为士兵的阻拦无功而返。曹操对曹植的做法更为赞赏,因此对他大加夸赞。
殊不知,此时的赞赏越大,之后的失望就越大。原来曹植的行为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思考,而是幕僚杨修的指点。
杨修既是曹操的主薄,又是支持曹植的幕僚,他作为曹操的近臣深知曹操心思和个性,一早便猜出曹操此举的心思。于是,他便让曹植直接杀掉阻拦自己的士兵,按照曹操的命令出城办事。杨修为曹植出谋划策的事情最终还是传到了曹操耳朵里,曹操极为忌惮臣下与自己的儿子私相授受。杨修为此招来了杀身之祸不说,曹植也逐渐失去了曹操的欢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身体每况日下,立储迫在眉睫,此时曹丕是曹操众多儿子中最为出色的,而且他得到了司马懿等臣子们的支持,因此顺理成章当上了世子。三年后,曹操去世,曹丕便成了新一任魏王。
立嗣之争随着曹丕当上魏王落下了帷幕,兄弟二人之间的感情却回不到原点。那么,成为大权在握的曹丕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亲弟弟的呢?
即兴赋诗,巧解杀身之祸
就算曹丕争位获胜,但曹丕仍对这个亲弟弟忌惮有加。
为了提防这个才高八斗的弟弟,曹丕先是将原本支持曹植的幕僚们一一剪除。曹植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沉溺于喝酒。终日与酒作伴的曹植常常喝得不知天南海北,他甚至错过了曹操入棺下葬的时间,因此被官员上告不孝。曹丕便有了很好的借口一绝曹植这个后患。
也许是顾及着一母同胞的亲情,曹丕没有对曹植痛下杀手,却也没有轻易放过他。
在《世说新语》中有文道:曹丕以性命为要挟,要求曹植在七步内作诗。面对兄长的刁难,曹植居然真的在七步之内作出了咏诵兄弟情的《七步诗》。
然而,这首著名的《七步诗》其实并没有收于正史,《世说新语》又是一本笔记小说,记录的大部分都是当时的一些名人轶事,还有许多加入了文学杜撰,可信度并不高。但曹丕逼迫曹植作诗并不是孤例。
在《太平广记》一书中记载道,一日,曹丕和曹植俩兄弟一同策马出游,路过田间正遇到两头牛在打架。两牛相斗必有一输,果然不消片刻,一头牛被顶至一口枯井中,坠井而亡。见此情景,曹丕便有意刁难道:"百步之内作诗一首,描写两牛相斗的情景,却不能出现牛、井、死这三个字。"
曹植深知曹丕的用意,也不慌乱,竟然真在百步之内作出一首不带牛、井、死,却字字描绘刚才发生的一切。曹植用两肉、头带横骨来形容蛮牛,再用不俱刚、卧土窟,将刚刚的场景描述地绘声绘色。
此诗一出,就连曹丕都不得不说佩服自己的这个亲弟弟。其实曹丕对曹植的刁难其实意在让众人知道曹植并不是像传说中的那般文采斐然,没想到,他的举动反倒让曹植多了一首流传千年的诗。
而后曹丕也曾多番为难曹植,但都没有取其性命。才华斐然的曹植并不想偏安一隅,他始终想为魏国出一分力,因此他多番上书希望得到哥哥和其继任者曹叡的重用。也许是深知对曹植随性而为的个性,也许是出于对他的忌惮。无论是在曹丕那一朝还是在曹叡那一朝,曹植都没有得到重用。最后不得志的曹植在病中郁郁而终。
可悲可叹的兄弟情
曹植的一生也是可悲可叹的,如果他没有对魏王之位心生觊觎,也许他和曹丕依旧保持着兄友弟恭。如果他的行为更为检点,那么登上魏王之位的人也许不会是曹丕,他后面也不会因为壮志未酬而郁郁而终。
然而你说曹丕和曹植之间毫无兄弟之情又是不对的。虽然在名人轶事中,曹丕屡次刁难曹植,且将他几次贬黜,封地也从肥沃富庶之地往清苦之地迁移。其实在正史上,曹丕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弟弟还是很宽容的,甚至在曹植几次三番犯上时仍对他留有余地。
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后,曹植也还是那副爱喝酒的模样,而且屡次醉后生事,甚至在酒后辱骂代表皇权的监国使者。如此放荡的行为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被灭九族了,但曹丕还是放过了曹植。
后来言官对曹植数次举报,曹丕都保全了曹植,有人说曹丕的行为是碍于母命,但身为君主的曹丕并不是对曹植毫无感情。
也许在曹丕心中,对这个一母同胞的弟弟又爱又恨,爱他曾经与自己相伴,爱他才华横溢,却又恨他夺了父母的宠爱。不重用他也许只是曹植的放浪形骸不入他的眼。曹植对于这个兄长也并非没有感情,他也曾几次作诗,想念自己的兄长。
所以说,曹丕和曹植并非水火不容,在复杂的权势环境中,又身处这般的权势漩涡中,两人殊途也许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