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低估了计划经济28年? 统计用的是苏联的国民经济指标,有高估有低估。在工业方面有重复计算,大概高估1/3,每一个工厂都按自己产品的价格计算,到下一个厂子又算一遍,1个产品如经过10个工厂,10道工序,就重复加10遍。 改革开放以后采取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把中间产品原材料和折旧扣除,只算增加值。比如我砍一个木头10块钱,运到木材厂20块钱,到家具厂加工成家具40块,按增加值计算就是40元产值。如果不扣除中间产品产值,伐木场10块,木材厂20块,家具厂40块,加到一起就是70元产值。要高精尖产品,可能100道工序,从原材料要加100回,虚报太多,这是工业高估。不要以为它荒谬,国际贸易的算法一直就是这样,加工贸易经许多国家经许多道工序,都没有扣除中间产品,所以国际贸易会超前增长,并非自由贸易有什么神力,而是有一部分重复计算所致。 农业和基础材料低估严重,国家压低了农产品收购价,压低了矿藏特别是地皮的价格,很多地皮是计划划拨,不收钱,地价为0。企业生产成本,价格,产值都低。产值就是拿价格乘以数量,肯定低估。 家务劳动在计划经济下是家内劳动,一家里生4个孩子母亲,奶奶或者姥姥,叫家庭妇女,劳动非常繁重,照顾小孩,伺候老人,全是家庭妇女在干,有劳动但没有货币交易,也不收税也不统计,没算进国民生产总值。 改革开放之后吃饭馆了,上幼儿园,雇人照顾老人就更贵了,一个月1万块钱也聘不着。这在计划经济下全是不要钱的,原则上来自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速度这么快,有一部分是工资价格上涨,许多劳动变成了货币交易,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可不就长得快了。 工业高估,农业和第三产业低估,低估要远远超过高估的那部分。要按数量算的就不一样了,钢产量,粮产量,拿实物指标算,增长特快,但有两个毛病,效益算不出来,各国行业没法加总。算国民生产总值必须要折合成为货币,很定低估。 我一直建议国家出一笔大的科研经费,组织大家把计划经济28年好好算算,搜集当时国际市场价格,把中国产量算进去,再加权平均,按现在财务指标算,看看当时是多高。说了之后没有人理,我们国家科研经费特别多,立项还是做研究,没人愿意干这个,我是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