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奥斯曼帝国的战况 萨法维王朝时期,迁都体现了每座首都城市的巨大影响力——从当代社会对伊朗大不里士的考古也可发现,相较于伊朗其他的历史古都,它所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寥寥可数,曾因战争而遗留下的战火痕迹比比皆是,但就城市发展而言,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记载。从统治者意志的角度分析,塔赫玛斯普一世不再信任传统的军事力量和部落贵族——基兹尔巴什和土库曼贵族部落。 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持久战中,以基兹尔巴什为主的萨法维军事力量屡战屡败,塔赫玛斯普一世认为这并不完全归结于军力弱,而是传统军事力量开始挑战萨法维最高权威,企图摆脱萨法维家族的控制,夺取伊朗高原的统治权力。 基兹尔巴什及土库曼部落都源于萨法维王朝西北部,然而此时的萨法维政权一边面临着西北边疆奥斯曼帝国的挑衅,一边也同样受到来自西北地区传统势力的牵制,因此塔赫玛斯普一世决定先将政权稳定在内陆偏僻且防御工事较为完备的地区,即加兹温。 值得注意的是,塔赫玛斯普一世最终选择加兹温作为首都是内外力因素影响之下的。 通过这一点可知,深入研究迁都的原因时,城市自身具备的吸引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最后,至阿巴斯一世统治时期,首都从加兹温迁移至伊斯法罕,这也是萨法维王朝历史上最后一次迁都。 此次迁都是以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以及政治野心为主导促成的,这其中包含着阿巴斯一世回归波斯本土文明、建立多民族国家、实现王朝的统一的民族国家建构和民族认同的伟大愿景,他依托着伊斯法罕这座传统的内陆波斯城市最终完成了政绩,也打造了独一无二的伊斯法罕城。 尽管阿巴斯一世的继任者统治时期伊斯法罕经历了盛衰的转变,但也不得不承认的是,伊斯法罕是伊朗萨法维王朝,乃至世界城市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由此可知,城址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从而影响各个阶段迁都的原因也是变化的、动态的、没有具体的规律可言, 只能说各阶段关于迁都的决策是侧重于王朝主要矛盾的结果,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存在的。 从另一个侧面可知,这也代表着作为首都城市,它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但这些缺陷和劣势就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统治需求而言,并不构成阻碍迁都的主导因素。通过这一结论,可以对当今世界伊朗有关迁都问题进行思考。 迁都的争议 18世纪恺加王朝建立以来,德黑兰便一直作为伊朗的首都,但近些年来却引起了一些迁都的争议。一方面随着德黑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入首都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交通、人口的负担。另一方面德黑兰的地震多发,且震级高,许多伊朗专家认为迁都已成必然。然而,就目前伊朗的局势来说,迁都的问题将被搁置。 地震频发是伊朗本身的地理位置导致——处于阿拉伯板块与欧洲板块的断裂带上。 因此首都迁移到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规避地震带来的影响。而迁都是一项耗时耗力耗费的工程,伊朗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的国内外局势才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 就萨法维王朝而言,迁都是实现萨法维王朝统一以及伊朗多民族国家构建的手段之一,也是推动波斯文明在伊朗高原重新崛起的重要环节。 从宏观角度分析,将萨法维王朝的四座首都连接起来,其城址迁移的路线和规律特点一目了然——首都的选址自西北向东南迁移,逐渐脱离与西北传统的权力中心的交集。 聚拢于内陆城市,形成这种变迁规律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统治者为争取政权稳定以及开拓疆域而致,另一方面是统治者企图重建波斯帝国以及重拾波斯文明的政治野心的体现,后者集中反映在阿巴斯一世迁都伊斯法罕的历史当中。 阿巴斯一世执政后为扭转萨法维王朝逐渐凋敝的统治,缓和与外界敌对力量的矛盾,实现民族复兴和帝国崛起而决定进行全面的改革,迁都伊斯法罕是其改革措施之一,也是这场改革内容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伊斯法罕是传统的波斯城市,其位置更是远离外界的隐患,由此相对安全的首都环境是保障政权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也为阿巴斯一世具有波斯化倾向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合理和合适的场所。 阿巴斯一世在后续的改革中围绕着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又再次建立了以首都为中心的坚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加强了波斯新军的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巩固了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正统地位,基本铲除了土库曼化对波斯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威胁。 阿巴斯一世改革后重新夺回了被侵占的领土,并继续开疆扩土,至1623年,萨法维王朝的疆域已西扩至底格里斯河,东扩至印度河,包括今西亚的大部分城市和国家,开创了萨法维王朝的全盛时代。 此外,由于阿巴斯一世对首都伊斯法罕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建设的极度重视,推动伊斯法罕在地方经济和洲际贸易之间的交流,借助人类历史上最具变革力的超级高速公路——"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同时也传播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明,加强了与东西方城市和国家文明的交往和交流。 迁都带来的影响 萨法维王朝的迁都史对首都城市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创造了17世纪闻名中外的"宇宙中心"城市伊斯法罕,再次唤醒了大不里士在政治经济发展领域的潜能,为新兴的加兹温城注入新生活力。首都本质上是附加了政治属性的城市,而国家的发展系于城市的发展,首都则是其中显示国家发展活力的核心城市和领导城市,围绕着首都城市构建的城市体系的兴起也是国家兴盛的标志。 同时,国家与城市也是"命运共同体",国家为城市的建设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引导城市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点在萨法维王朝实现"伊斯法罕半天下"的蓝图下突出地反映了出来。但是同样是首都城市的阿尔达比勒、大不里士以及加兹温的历史中也不乏展现了萨法维王朝的强盛,只是与伊斯法罕相比,它们的首都功能性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阻碍。 相对来说,建立之初的萨法维王朝在军事实力、政治治理与经济能力等方面尚处于一个波动、起伏的阶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统治者的首要任务,通过迁都等政策为政权的稳定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才是当务之急。 而到萨法维王朝的中期,阿巴斯一世自身优越的统治能力以及相对完善但仍不成熟的政治军事体系为首都伊斯法罕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同样的,正是由于伊斯法罕具备的"神圣空间、安全保障以及基本的商业市场"等城市基本功能性要素,使其成为阿巴斯一世迁都的首选城市。因此,一定时期内王朝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次矛盾影响着统治者的决策,也影响着象征王朝权力中心的首都城市演进方向。 在强大的政权和伟大文明的支持下,萨法维王朝的首都城市凭借政权中心的优势地位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人种、不同国籍的商人团体,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聚集,为城市积累了财富,为吸纳多元化、多样性的艺术文化、风俗礼节创造空间,展现了萨法诶王朝首都城市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由于阿巴斯一世及其儿子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人们对外来事物的接纳度比较高,王朝总体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活跃氛围。 这对于首都城市来说,不仅是政治的发展空间,对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人口等多领域的塑造都会展现城市发展的进步性。然而,王朝首都的变迁也意味着新首都会取代旧首都的地位,相应地,旧首都的发展可能会因此而衰落或就此停滞不前。 就萨法维王朝而言,前期的迁都基本上存在着首都被破坏的现象,从而被迫选择新城址。因此,基于战争旧首都的发展动力必是大不如前,同时也被新首都取而代之。这对萨法维王朝曾经的首都城市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打击。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载体,是王朝兴与衰的历史缩影。 总的来说,迁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需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和精力,萨法维王朝亦是如此,但实际上,迁都对当时的萨法维王朝以及首都城市而言发挥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这主要集中体现在迁都对每座首都城市的巨大影响力,其次对于萨法维王朝而言最终实现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在世界范围内声名鹊起,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波斯帝国,在伊朗历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