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行业内,许多工作可替代性高,为什么工资却不低?
回答这个问题前,想借用网上的一个俗语叫"一看就会,一做就废"。言下之意,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里面的道道却是很深入,再小的事情也有其专业性,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用在地产行业也一样。
经常能听到,在乙方工作多年的人,在跳槽甲方前,总以为到了甲方会非常舒服,只要做做管理,结果没想到,工作内容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
先说说地产行业的工作岗位到底是个什么性质
对于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相对于工程项目建设,更趋于一个 资源整合的操盘手和产品的制造者,需要经历一个从土地拓展、房产品定位策划、再到建设、销售等全流程的工作。这些工作,虽说由不同岗位共同承担,但每一个环节却有环环相扣。
从内部来说,大家如同一个流水线的螺丝钉,各司其职;对外来说,却如通过一个大厨,需要整合好所有的供应商共同来达成一个项目的达成。
当项目推进时,内部外部的共同作用,就使得这份工作并非那么简单,不管你是技术口子,还是行政岗位,在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能琴瑟和谐,这个过程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
所以,对于地产行业来说,想要工作的得心应手,除了基本的专业认知和技能,良好的协调能力、问题处理能力,是个大挑战。有人说专业技能高才是真的牛,没错,但是你也能发现,很多技术牛人却在工作到一定时期却出现了很大的上升瓶颈。
相对在地产行业来说,专业技能可以熟能生巧,工程建设有着标准的条条框框,稍加学习是可以提高和逐步积累,而灵活的协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却是千变万化,有的人后天却未必能驾驭,这也就使得,地产行业,你看似有替代性的工作背后的不可替代性的门槛。
再说说工资不低
主要是这个行业是个投入大,回报也大的行业,大环境之下 ,薪资待遇的标准也随之匹配。
另外,前面也说了,地产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扮演了资源整合的操盘手,每一个工作的推进和问题的解决方式,都是在考验着老板的"钱袋子",用一句比较俗的话来说,没有高薪激励,哪有绞尽脑汁的"设身处地"。
当然,你看看,现如今的招聘门槛,头部地产公司的起步门槛都已近到了硕士、985、211这些硬性杠杠,你觉得一些工作可替代,重点是还并不是那么容易进门,大多地产公司还是私企,如果招聘来的人没有两把刷子创造更多的价值,老板会去养闲人么,这个是"城外"的人,所看不见的。
总而言之,没有可替代的岗位,只有可替代的人,再小的岗位也有它的竞争壁垒,就看自己的钻研深度了。
以上仅供参考。
欢迎关注【链上甲乙】,建筑行业老司机,定期八卦工程圈内甲方、乙方那些事儿。
经历了十几年以来各线城市房地产价格轰轰烈烈的上涨,行业效益比较好。房地产企业也伴随着本轮的上涨,从万达、华夏幸福到碧桂园轮番成为市场的"焦点"。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
(一) 房地产投资额连创新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城镇化率的加快,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即使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我国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7折房地利率等救市措施,09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完美反弹,全年投资完成额稳定在了5仟亿元的规模增长。2017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为10.97万亿,当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万亿,占比为13.26%。截止2018年3季末,我国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为8.86万亿,国内生产总值累计65.08万亿,占比为13.61%。房地产投资规模连创新高。
(二)房地产价格的增长与实体经济增速相背离
2000年以来,我国GDP保持高度增长,2007年增速达到峰值14.2%,随后经历全球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增速开始下台阶,2015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速维持在6.5%-7%,2016年是我国近20年来GDP增速最低的一年,仅为6.7%,表明2016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严峻,2015-2016年PMI也一直处于经济荣枯分水岭之下证实经济基本面较差。
(三) 居民杠杆比率偏高,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一半以上
在2004-2014年间,中国的商业房地产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都是一致的,但在2015-2017年间,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速呈现出先降后升,但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速却呈现出先升后降。2017年末我国居民部门负债率为54.41%,居民负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美国自次贷危机之后,居民与非盈利机构的负债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我国居民债务负担则在持续加重。
(四)城镇化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方向
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58.52%。如图所示从1995年开始我国城镇化率增长明显提速,表现为城镇人口增速增加,1995年乡村人口在经历了15年的增长后开始减少,并且减速明显高于之前15年的增速。2010年城镇人口总数超过乡村人口。
综上所述,还是本行业效益太好了。暴利,太赚钱了。
粘性!我说的就是职位的粘性!
啥叫粘性?关联性,你比如地产生意涉及到的部门太多,有相关某部门的批文,上到下有多少这种交集,所以这个就是粘性。
关系熟悉好办事,所以办一件事新人和老人的区别就大了,越是粘性高的部门就容易长久。
很多越是上面的领导位置,你说他能力比你强,不见得,可能都没你的技术厉害,但是越是做上去越是粘性高,他手上的资源就特别多。一般如果总监类上面管理层离职的,带走的就是带走资源和人脉,将这些会给到新单位你说会对自己本身公司带来啥?可能很多人说可以签个竞业合同,其实很多熟悉的人真的没啥用的。所以为何有些公司将股份给到重要位置的人。这就算原因,所以很多工资高工作不累都是有原因的。
我以前也以为营销就是在案场等着客户来,之后带着看看,直到我在案场待了一段时间
我不知道你这里说的可替代性指的是不是地产销售?销售这个东西一个人一张嘴就能做,高收入的万里挑一。大浪淘沙工资低的人多了去了,不过你眼中看到的只有工资高的人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人认真对待自己的这份工作才能让你看到,你看到的是结果。只是不知道他是那个干掉了几十个竞争对手才上来的那一个。而这个人,就是那个不可替代的销售冠军。
顺势而为
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