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商族始祖契传到了第十四代,是为示癸之子成汤。 据说,汤有七名。甲骨卜辞中称之为"成""唐""大乙";"大乙"是庙号;其字或为"履"。 继承商侯之位的成汤,恰逢夏桀之世。 自上甲微起,商族崛起加速,或由酋邦社会形态一跃而进入古国或邦国阶段。再至成汤,商族进一步强大,或接近进入王国时期。 除去族群自身的努力发展之外,夏王朝的衰落,也是令商族快速进阶的重要外因——尤其到了夏桀,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国政混乱、怨声四起,几百年的王朝大厦已临薨然毁塌之际。 这样的局面,让成汤下定了给予夏桀致命一击的决心。 在商族灭夏进程中——这不是一个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过程——伊尹辅佐成汤,是打败夏桀建立商朝的大功臣。 《吕氏春秋·具备》:"汤尝约于郼薄(亳)矣"。 成汤继位后,将商族又迁回到先祖居住过的靠近濮阳的"郼亳",厉兵秣马,扩充军队。一俟看准机会,便打掉了忠实于夏桀的"葛国"。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葛伯不祭天地祖先、残暴无行,连儿童也杀害的罪行。这是成汤灭葛国的最好借口。再一个,商侯冥因治水有功,被夏王赐以"夏方伯,得专征伐"的特权,以致成汤灭葛不但连夏王也说不出什么,反倒还赢得了"四海之内"的赞誉。 为了实现灭夏大业,成汤到处网罗人才,于是发现了伊尹。 史籍称,成汤手下,曾有伊尹、钟虺、谊伯、仲伯、女鸠、女房、咎单一众得力干将。但被详细记载且甲骨卜辞中彰显的,却只有伊尹一个。 史籍里,伊尹也被说成是"感天而生"。 《吕氏春秋·本味》《楚辞·天问》都有记载,说"有侁(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采桑过程中,受神人指点,生伊尹于木中。这大概因为伊尹的功劳太过宏大神奇,历代口耳相传,便平添了神话色彩。 神话不必深究,但可知,伊尹的母族是"有莘氏"。这是个很古老的氏族,夏末商初时在豫西的伊洛一带,后又迁徙至豫东。 至于成汤如何招募到伊尹,《史记·殷本纪》收录了两种说法。一说,名叫阿衡的伊尹,想投奔成汤没有门路,于是去给有莘氏做了陪嫁的奴仆,背着饭锅砧板见到了汤,靠谈论美食滋味来讲述治国道理,得到了成汤的青睐。另一说,伊尹有德有才但不愿做官,成汤派人五次诚邀,他才归入其门下,"汤举任以国政"。 无论如何,伊尹深谙烹饪之道大约是真的,先秦诸子大都称其曾为庖人,《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都不乏记载,难怪自古就把伊尹奉为厨师一业的"祖师爷"。 先秦的"庖人",并非等闲贱民,而是可以亲近王侯国君的官吏,且大多深受信任。伊尹作为有莘氏的"庖人"之官,作为媵臣,在商与有莘两族联姻过程中来到成汤身边的可能性很大。 伊尹不止善于烹调,还非常懂得种田,《孟子》《帝王世纪》都有记载,《齐民要术·种谷》专门讲述了伊尹"作区田",教民众种田的细节。 那个时候,种田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孔子和《墨子》皆认为伊尹是身份低贱之人。有伊尹本是奴隶孤儿的说法,因其学得了烹饪技术,才当上"小臣"。中国没有经历过纯粹的奴隶制社会,社会等级区分既明显又不绝对,这种逆袭也是可能的。 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至于王道",成汤深以为然,对其信任有加,"举任义国政",二人密谋,刺探夏桀实情,以定攻伐之谋。 "逃夏"三年,刺探情报,是伊尹为成汤灭夏立下的第一个大功。 为了不引起夏桀怀疑,成汤散布出伊尹犯了叛变大罪,要亲自杀掉他的消息。伊尹遂假装逃亡到斟鄩。在那里,他呆了三年时间,获得了大量宝贵情报。于是回来向成汤报告说,夏桀的心思都在元妃妹喜身上,同时还贪恋琬、琰等妃,无心理政,更不怜悯民众,朝野内外怨声载道、不堪忍受。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上天不再佑夏,夏必很快灭亡。 成汤听了甚是满意,说:夏桀暴虐无道,真的和民间所传唱一样啊!二人进一步谋定了灭夏的计划。 灭洛伐荆,营救成汤,是伊尹立下的第二个大功。 夏桀二十一年,成汤按照既定战略,挥师一举灭了大约在现在洛阳东北的洛国。 接着,又发兵征讨如今禹州一带的荆国,荆国臣服归降。 两次大胜引起了夏桀的警觉,二十二年,召成汤进都觐见,遂即将其囚禁于亦称钧台的夏台,在今禹州附近的瓦店遗址左近。 得知此讯,伊尹和一众商臣立即展开了多方营救。大概也与实在找不到给成汤定罪的借口有关,扣押一年后,夏桀不得不释放了成汤。 经过这"一扣一放",成汤灭夏的决心无疑愈发坚定。而其他诸侯们,则更看清了夏桀的无道。《竹书纪年校正》说:"诸侯遂宾于商",聚集到了成汤麾下。 温水煮蛙,剪灭"三蘖",是伊尹立下的第三个大功。 成汤被放归后,又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准备,夏桀二十六年,出其不意发兵灭掉了位于现今温县西南一带的属于祝融后裔的温国。 一个个的胜利,让成汤觉得与夏桀决战的时刻已到。伊尹认为还不行。他建议,要屡屡试探夏桀的反映,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使其无感,然后谋定而后动。 成汤接受了伊尹的劝谏,停止了向夏王廷进贡,于是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伐汤。伊尹又谏议,现在夏桀尚能调动九夷,可"谢罪请服",恢复进贡。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仗也没打起来。 第二年,伊尹再谏停止纳贡,夏桀亦再命九夷讨伐,然而无人响应。《说苑·权谋》载,伊尹对成汤说,现在征伐夏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于是,成汤喊出了"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的口号,行"景亳会盟",汇聚各方诸侯,自为首领,组成了讨伐夏桀的军事联盟。 欧阳修《诗本义》说:"夏所谓本也,韦也、顾也、昆吾也。所谓‘三蘖’也"。 韦氏、顾氏、昆吾氏,是夏王朝的三个"死党"诸侯国。 《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这应该是成汤剪灭"三蘖"以及之后伐桀的真实写照。 欧阳修说:"三蘖莫能遂达,其恶皆伐而去之,并拔其本也"。 剪灭"三蘖",就动摇了夏桀的"根本",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再探斟鄩,决战鸣条,是伊尹立下的第四个大功。 按照成汤想法,剪除"三蘖"后,即可与夏桀决战。又是伊尹全力劝阻,请求再派他前往夏都斟鄩探听虚实后再做决策。 伊尹偷入斟鄢,见到了已被夏桀嫌弃而心生怨恨的妹喜。 《吕氏春秋》记载了妹喜的一段话,说:"大王梦见西边和东边同时出了太阳,两日相斗,最后西方的太阳胜了。" 伊尹知道,夏桀自诩为日,认为和商族的"两日相斗"中他最终会胜利。显然,夏桀还处于自欺欺人的盲目乐观之中,并未做好大战的准备。 他迅疾返回,将此汇报报给成汤。成汤听后,连正逢大旱之灾也不顾了,立即发兵攻打夏桀。 或许是为了避开夏桀在伊洛河以东布下重兵,商师"暗度陈仓",在新郑一带集结后,走了登封西北的山间小路,一下子出现在巩县西南。夏桀毫无准备、措手不及,慌忙逃往山西南部的"安邑"。商师顺利占领了夏都斟鄩。有学者认为,成汤占领斟鄩这一过程,体现在二里头遗址二至四期文化层中。 "安邑",处于晋南鸣条山一带,当为现在发现的"东下冯夏代遗址"。 商师再次出人意料地绕道山西永济,沿涑水北上,飞速追击到了"安邑",夏桀吓破了胆急忙躲进了鸣条山中。 商师穷追至此,成汤做了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这就是《尚书》中著名的《汤誓》。 《书序》说:"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陑",应当是成汤作动员时所登山岗。 据说,商师总攻发起于"乙卯日",战局或令人大失所望——夏桀不战而败,只是感叹若早早在夏台杀了成汤,就不至于此了,遂逃往可能在安徽巢湖一带的"南巣",并死在了那里。 随后,成汤继续挥师东进,剿灭了夏朝残余势力"三朡国"。 至此,商彻底灭夏,是时公元前1600年。 商族建国后,伊尹继续辅佐成汤,又有重大功绩,只能另文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