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兖州区新驿镇兵支书的乡村振兴担当
栾坤(左一)在蘑菇棚工作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魏东辉 通讯员 代传春 济宁报道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栾坤在2019年响应组织号召,回到家乡济宁兖州区新驿镇东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他上任之初,村集体账面上仅1000多元的家底,到今年村集体收入已突破30万元。栾坤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下活了强党建、兴产业、美生活的"一盘棋",成为打造"魅力古驿站,幸福新驿人"乡村振兴新图景的一个生动写照。
党建引领"强"起来
"支部强,则班子强;组织兴,则乡村兴。我们最大的一条经验就是强化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争取政策与用好资源并举,集聚民智和汇聚民力并重,大家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这几年都一件件办成了。"今年7月份,栾坤在济宁市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赛上感慨。
2019年,栾坤通过参加镇里组织的党支部书记到外地考察学习中药材种植经验,回村后迅速召集村"两委"干部研究实施中药材种植项目,做出了种植红花的决议,但启动资金却成了最大的"拦路虎"。面对困难,栾坤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带领着"两委"干部和村民小组长,从组内党员开始做工作,最后通过一户一户、一趟一趟的解释动员,村民终于被干部们的执着所感动,村里没用出一分钱就流转了80余亩土地,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引领+农民土地入股+党员资金入股"的经营模式,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就这样办成了,当年东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过了10万元的目标,第二年村更是突破了20万元,还带动村民稳定就业20余人。这极大地鼓舞了村"两委"班子的信心士气和干事激情。"栾坤这个小伙子,当过兵,思想素质过硬,办事公道正派,俺们是选对了。"东三村老党员王德峰说。
产业振兴"富"起来
"村办公室离菇棚基地挺远,忙起来一天得跑10多个来回,时间都耽误在了路上。今年3月份,党员们一合计,索性就把支部搬到了蘑菇棚里,现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都在这里进行,既提高了党建工作质效,又通过大家伙集思广益,解决了大棚经营管理中的不少困难。"栾坤说。
2021年夏天,栾坤带领村"两委"干部赴安徽砀山考察学习食用菌种植项目。当时在新驿乃至兖州本地,四季恒温、一年不间断出菇大棚的市场还是空白,村"两委"班子认为这个项目很有前景。村里虽然经济基础薄弱,但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土地。按照耕地保护的相关规定,耕地内是不允许实施农业大棚项目的。但东三村却有约150亩的一般用地可以发展实施农业。
土地问题好解决,但一次性建设多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需要的资金也不是小数。于是,栾坤就主动"跑"上去,积极对接上级有关部门,最终成功申请到了市区两级扶贫资金140余万元。东三村有了红花种植项目的经验,食用菌种植项目上马顺利了很多。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总建筑面积1848平方米7座的双层保温钢架结构标准化大棚就顺利完工了。其中,6座棚内安装有智能一体化空调,1座棚内含包装车间、冷库等配套设施,四季不间断出菇。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一般用地相对富裕的优势,抬头看世界,用心学政策,主动跑市场,认真寻商机,通过招商引资再建设20座左右的大棚,并配套建设生产加工车间,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辐射带动周边抱团发展,朝着建设‘蘑菇小镇’的目标奋进。"栾坤信心坚定地说。
幸福生活"美"起来
"俺在这里主要从事削菇的活,一天收入六七十块钱,还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63岁的村民王女士高兴地说。像她这样在菇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周边村村民有四五十人。
"如今村里建起了‘幸福食堂’,每天都能按时吃上两顿荤素搭配而且几天都不重样的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村民王大爷感动地说,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是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让他吃出了幸福滋味。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栾坤不等不靠,聚焦"一老一小",在全镇率先建成了"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等,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