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赵思蕊 新年伊始,高瓴又投出一个IPO 。 投资家网获悉,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绿联科技")日前IPO 过会,准备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这是今年过会的第4 家企业。 在绿联科技冲击IPO 的背后,既有莆田80 后张清森对市场的精准把控,也离不开高瓴等投资方的大力支持。未来,随着绿联科技挂牌交易,公司创始团队和高瓴将共同分享上市成果。 一
绿联科技成立于2012 年,主要从事3C 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旗下拥有自主品牌"UGREEN 绿联",是一家科技消费电子知名品牌企业。 目前, 绿联科技的产品主要涵盖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存储类五大系列,几乎覆盖了所有3C消费电子周边产品,可以用"数码超市"来形容。 并且,绿联科技拥有完善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覆盖了天猫、京东、亚马逊、速卖通等国内外主流电商平台;同时,线下经销网络已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异常丰富的产品线,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渠道,为绿联科技带来源源不断的营业收入。招股书显示,2019 年至2022 年上半年,绿联科技的营收分别为20.45 亿元、27.38 亿元、34.46 亿元、18.03 亿元。 3C 周边产品看似不起眼,实则蕴藏巨大商机,做好了同样可以赚得盆满钵满。比如绿联科技, 过去三年半,公司累计实现营收100.32亿元,赚钱能力大家有目共睹。 报告期内,绿联科技的净利润分别为2.27 亿元、3.06 亿元、3.05 亿元、1.297 亿元,2019 至2021 年的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9.80% 。 不过, 绿联科技在2021年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公司解释为员工人数增长、部分岗位薪酬水平提升、采购材料成本上涨和研发投入增加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高瓴曾对绿联科技连续投资入股。2021 年5 月,高瓴旗下的高瓴锡恒斥资3 亿元,通过受让张清森、陈俊灵持有的股权,成为绿联科技的股东。 2022 年6 月,绿联科技向高瓴锡恒、深圳世横、远大方略、坚果核力定向发行股票,其中高瓴锡恒花费2.5 亿元,认购新增股本约1111 万股。 也就是说, 高瓴先是斥资3亿受让老股,后又花费2.5 亿元认购新股,先后投入5.5 亿元取得绿联科技9.374% 的股份,成为其第四大股东,也是最大机构股东。 截至IPO 前夕,绿联科技的创始人张清森持股50.3019% ,是绿联科技第一大股东,也是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此外,陈俊灵持股比例为19.288% 。 未来,倘若绿联科技顺利挂牌交易,公司创始团队和高瓴等机构投资者,将共同分享上市成果。 二
绿联科技发源于深圳华强北,创始人是来自福建莆田的80 后张清森。 2007 年,从福建一所民办高校仰恩大学毕业的张清森,只身前往深证闯荡,进入当地一家港资企业做起了外贸业务员。 当时, 电子外贸浪潮席卷深圳,身处外贸行业的张清森从中嗅到商机。于是,张清森拿出积蓄,叫上同在外贸行业的陈俊灵和几个好友,在深圳华强北开启了创业征程。 深圳华强北曾与北京中关村齐名,是著名的电子数码产品交易中心,也是业内公认的"电子第一街"。同时,深圳华强北也是无数热血青年梦想开始的地方,张清森就是追梦大军中的一员。 创业初期,绿联科技瞄准的并不是3C 消费电子产品,而是电视高清数据线。彼时,恰逢国内高清电视崛起,高清电视的普及和数字电视的兴起,让电视数据线成了炙手可热的配件。 而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电视数据线都是统一的1.8 米国外标准,绿联科技敏锐地抓住了用户痛点,推出不同尺寸的高清数据线,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也顺利赚到了"第一桶金"。 值得注意的是,绿联科技最初做的是代工贴牌生意,张清森团队凭借在外贸行业积累的经验,承接国外客户代工生产的单子,这也是华强北当时最主流的商业模式。 因为门槛较低,代工厂开遍了深圳华强北的每个角落,随着"山寨"电子产品铺天盖地而来,消费电子代工市场很快成为一片红海,缺乏自主品牌支持的代工厂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 一次被迫降价的经历,让张清森深刻意识到,不断压缩产品的利润空间并非长久之计,做自主品牌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痛定思痛,张清森毅然转身,他带领绿联科技跳出无休止的价格战,从代工厂转型为品牌商,"UGREEN 绿联"品牌应运而生,并且非常注重线上营销渠道的搭建。 2012 年,被称为中国智能手机元年,手机周边产品如火如荼,绿联科技乘风而上,开发了自己的模具,开始做手机周边硬件产品的自主研发与销售。 擅长捕捉用户心理的绿联科技,总能根据用户需求及时推出好用的新产品。 仅用一年时间,绿联科技的年营业额就超过6000万元,一跃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Top 级品牌。 2014 年,深圳成为全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张清森又一次抓住了市场红利。这一年,绿联科技通过了苹果严苛的MFi 认证,展开全球化布局,入驻到亚马逊多国站、阿里速卖通、ebay 等多个跨境平台。 2018 年,绿联科技成为华为首批DFH 计划合作伙伴。 相继斩获苹果和华为的两项强力认证,让绿联科技的市场知名度节节攀升。2020年,各大手机厂商以环保名义不再赠送充电器,反而给了绿联科技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此期间,绿联科技的业务布局不断外延,从一根数据线延伸至手机、电脑周边,之后又接连推出智能硬件、穿戴产品、Type C 系列等各类新产品。 不得不说,张清森的确眼光独到,几乎踩准了3C 消费电子产品的所有风口,推动绿联科技一直走到行业前沿,如今又将绿联科技送到了IPO 大门前。 三
近年来,随着手机用途的多样性以及笔记本轻薄化的趋势下,数据线周边产品需求激增,吸引众多新老玩家纷纷下场竞技,企图分一杯羹。 这导致 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绿联科技不仅要面对联想、Acer等老牌PC 巨头的打压,同时还要与品胜、安克创新、倍思等同行企业抢食蛋糕。 在赛道日益拥堵的背景下,绿联科技曾经引以为傲的抢抓产品空白策略,已经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随着产品同质化加剧,消费者选择增多,绿联科技需要把更多心思用在产品创新上。 而这似乎并不是绿联科技的强项,虽然头顶"科技"光环,但绿联科技真实的"科技属性"有待推敲。 企业的科技属性通常与研发投入挂钩,报告期内,绿联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488.53 万元、9512.7 万元、1.57 亿元、8322.43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17% 、3.47% 、4.54% 、4.64% 。 仅从绿联科技的角度出发,过去三年半,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然而,与行业上市公司相比,绿联科技的研发费用率仍低于行业平均值。 除研发投入外,发明专利也成为衡量企业科技属性的参考指标。目前,绿联科技拥有774 项境内专利,561 项境外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12 项,占比仅为0.90% 。 此外,在12 项发明专利中,6 项为"原始获得",6 项为"继受取得"。 对此,绿联科技表示,"不同企业之间营收规模、主营产品范围、专利申请策略等方面均有差异,因而专利申请数量会存在不同。公司发明专利情况符合公司发展具体需求,目前公司具有核心技术并形成了相关成果,具备科技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布局,绿联科技早已今非昔比,但骨子里的"外贸"基因似乎决定了其在生产方面的短板。绿联科技坦言,其主要采用的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 招股书显示,2019 至2021 年,绿联科技自有产量分别为1637.90 万件、1678.43 万件、2064.07 万件,占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4.22% 、21.08% 、21.72% 。 换句话说, 目前,在绿联科技的产品中,有近八成来自于外协"代工",并且相关占比在报告期内仍在持续上升中。 其实,企业通过外协"代工"生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绿联科技的外协"代工"比例引发外界关注。此外,代工生产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在黑猫投诉上,搜索"绿联"出现超400 条结果,涉及货不对版、产品质量问题、物流信息中断、退费难等多个方面。 对此,绿联科技表示,"产品的品质及用户体验是公司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司建立了有效的外协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在外协产品交付过程中的异常可侦测、过程可监控、结果可追溯、问题可闭环,为消费者带来安全、可靠、品质优良的产品及良好的用户体验。" 或许意识到了自身在新品研发和质量管控方面的不足,本次IPO ,绿联科技计划募资15 亿元,其中,5.5 亿元用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1.1 亿元用于智能仓储物流建设项目,3.92 亿元用于总部运营中心及品牌建设项目,4.5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以上不难看出, 绿联科技试图借助上市契机加大研发投入及品牌建设等,但在个性化和新消费趋势下,绿联科技能不能持续抓住消费者心理并精准出击?还需经过现实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