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上说。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鳌拜专权多年羽翼已成,十六岁的康熙知道要与他硬碰硬的话,吃亏的势必是自己。所以他采取了不若则能避之, 欲取先予 的手段,又是封官又是赏钱,然后再出其不意一举拿下。 布库 玄烨登基之后,四大臣在顺治地的灵前立下誓言,竭尽忠诚不谋私利,不结党与不受贿赂,忠心仰望皇恩,全力辅佐君王,可是谁又能够摆脱利益的驱使呢? 刚开始辅政的时候,四大臣遇事会协商,凡是上奏之事, 一同上报皇帝或者是太后 ,待太后决议后,再以皇帝或者是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书 , 辅助大臣们虽无决策权,但他们可以入职草拟,随着时间的越来越久,有些官员对利益的向往,对权势的向往,而鳌拜就开始利用这一权力进行了他的专权乱政。 布库 后来的这件事也是导致鳌拜灭亡的导火索,鳌拜制造了圈土换地的事件,但是玄烨是坚决反对,鳌拜却一意孤行,圈土换地 这件事情在朝内朝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满汉间的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要求玄烨亲政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 玄烨在14岁的时候,在太和殿举行了亲政大典,这一天刚好是7月7日, 但是玄烨亲政之后,辅臣们的辅政权势和以前一样大,并没有减弱, 随着四大臣去世的去世,被杀的被杀,最后鳌拜终于独掌辅政大权 为了达到篡位的目的,鳌拜借口身体不好,不去上朝要求康熙帝亲自去看望他,奈何康熙帝不情愿。 但是仔细考虑之后还是去看了他。 当进入鳌拜的卧室后,御前侍卫发觉鳌拜神色异常,急忙冲到鳌拜的榻前,揭开席子,里面有一把利刃 , 玄烨是何等聪明机智之人,只见他不动声色的笑了笑说,刀不离身,这是满族人的习惯,不值得大惊小怪。 同时也意识到鳌拜的谋反之心 康熙返回宫中以后,就开始着手策划除去鳌拜的事业。 为此他从宫中众多的小內监中, 选择了部分身强力壮者,玩一种叫布库 的游戏,鳌拜每次入宫奏请政务时 ,康熙也不避讳他,继续玩儿 "布库" 这就给鳌拜造成了错觉 ,康熙是软弱可欺的,不谙政务, 仍然是个贪玩的小毛孩子,谁也拿自己没有办法 。 鳌拜就更加的肆无忌惮,毫无畏惧之心,不管做什么事都是自己想怎样就怎样,鳌拜的骄横也是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康熙的清除计划也一步一步的开始,在所有举措中舆论是其中的先导力量 , 针对鳌拜把持朝政,紊乱吏志腐败现象,康熙令科道等言官(据实指参) ,鼓励朝臣各抒己见 ,康熙的这一举策鳌拜却因此无法再安静 。 这是兵家一贯的主张,为稳妥彻底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动荡和不必要的损失 ,康熙做出智擒鳌拜的具体部署,使鳌拜再也没有嚣张之力。 没过多长时间,康熙就把鳌拜结党专权的30条罪状公布了出来,最后念其当年搭救清太宗皇太极有功, 赦免了他的死罪,让他在监狱中度完了余生。 年仅16岁的康熙在战胜鳌拜集团的斗争中,采用的战术是藏忍 ,运筹帷幄,显示出一种惊人的魄力和才智,从此他便将朝正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开始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