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代中原王朝头顶上始终悬挂着一把"达摩利斯之剑",从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王朝的镐京,灭亡西周开始,到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取代大明帝国,期间2000余年,中原与草原的战争就从未间断过。有汉唐对匈奴、突厥的灭国大战,也有蒙元、满清对南宋、大明两朝的巅峰,也有北宋与辽国的百年对峙。 总而言之,中原与草原这对同根生的兄弟,却经历了2000多年的相爱相杀,而草原骑士更是成为历代中原王朝永远的梦魇。 公元1644年,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清入主中原,成为中原王朝新的"话事人",满清王朝入关后逐渐汉化成中原王朝,而入关初期依旧保留着战斗民族的勇武质朴,加上中原腹地的物质基础,满清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开疆拓土运动。 就在大清帝国强势崛起时,占据西域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瓦剌部的后裔)也处于上升期,准噶尔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其地东接喀尔喀蒙古(外蒙)、南抵和硕特汗国(西藏)、北抵西伯利亚,西接哈萨克汗国,麾下拥有骑兵数十万,曾屡次大败沙俄,是一支强劲的力量。彼时的准噶尔汗国历代大汗更是梦想着恢复祖先成吉思汗的荣光,试图统一蒙古各部,他们严重地威胁着大清帝国的西部安全。 公元1690年,准噶尔大汗噶尔丹亲率10余万精锐部队进攻喀尔喀蒙古,试图占领喀尔喀,进而对大清帝国形成居高临下的有利态势。喀尔喀蒙古是大清帝国的外藩,原则上是大清的臣子,但因为沙漠的阻隔,大清在喀尔喀的影响力有限,基本上属于自治的那种,不像漠南蒙古(也就是内蒙古,大清在漠南实行的是直接统治)。也但大清帝国的强大,再加上与漠南蒙古千丝万缕的联系,喀尔喀蒙古对大清帝国有着天然的好感。 于是,在噶尔丹大军入侵喀尔喀的时候,喀尔喀各部王公大臣一致决定向内附大清帝国,即由外藩变成内属(也就是直接由大清帝国管辖)。康熙皇帝大喜,遂决定援救喀尔喀蒙古,康熙更是亲率10万八旗、绿营兵精锐征讨噶尔丹,双方在乌兰布通爆发决战,清军大胜,噶尔丹率残部退回金山(阿尔泰山)以西,清军由此控制了整个喀尔喀蒙古。 战后,康熙召集喀尔喀蒙古各部首领以及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大臣在多伦会盟,共同商讨如何应对准噶尔汗国和沙俄的侵略扩张问题。当年四月,喀尔喀蒙古三大部首领以及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贵族齐集多伦,声势浩大至极。 根据惯例,康熙与这些首领、王公们举行了狩猎礼,以增进双方的关系,当然也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勇武气概。狩猎仪式上,康熙身着戎装,头戴镶有貂皮的头盔,佩带胯刀和弓箭,并亲自射杀猎物,且十矢九中,收获颇丰,清军将士皆山呼万岁。 狩猎礼结束后,清军又组织了盛大的阅兵式,康熙身披金黄色铠甲,骑一匹健硕的白马,10万余名刚刚走下战场的清军勇士从他前面走过,齐呼万岁。同时,康熙命令火器营官兵演示清军最新的红衣大炮和"开花炮弹",只见火炮覆盖之处,寸草不生,喀尔喀蒙古各部首领和内蒙古各王公大臣被清军盛大的军容和火炮强大的威力深深震撼,相继跪倒齐呼万岁。 阅兵式结束后,康熙赐宴,在宴席上喀尔喀蒙古各部首领以及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共同上康熙大皇帝尊号"博格达汗",并宣誓永远效忠大清。康熙以防御准噶尔和沙俄的名义,命令清军进驻喀尔喀蒙古,并在喀尔喀蒙古重镇库伦(乌兰巴托)、科布多、唐努乌梁海分别派清军驻防,以乌里雅苏台将军统一管辖,至此喀尔喀蒙古纳入大清帝国的版图,此后直至清朝灭亡,漠北再不叛乱,康熙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2000多年的漠北问题。